分享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喜欢批判社会、只看社会阴暗面、思想偏激?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该沉默时沉默,不该沉默时别软弱

网络之发达,大家有目共睹。言论之自由,你我一清二楚。借助网络,可以畅谈理想,可以大肆批判。

摇滚乐是年轻人批判社会、反思自我的一种音乐语言,表达的方式较为隐晦,而现在的有些思想偏激的年轻人会把一些批判社会的言论直接发表到网上,你可曾想过背后的原因?

批判性言论背后的思维模式有两种。

一种是大家都不陌生的从众心理,从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别人干什么我也干什么,也就是人云亦云,并不带有深刻的思考,更多的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属于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另一种就是独立思考,不是瞎说瞎批判,是经过思考,有个人见解在里面。也就是说,人人都会批判,但批判性思维却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由于从众心理而发表的言论多是无用的牢骚,并不经过大脑,有时候连批判的对象也不是那么明晰,是路过都会骂一句的程度。

等真的问到批判的原因时,他又会支支吾吾地回答不上来。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经过独立思考后的批判言论上面来。

年轻人是社会很重要的组成要素,若年轻人有理想有担当,那么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有前途。所以年轻人批判社会的阴暗面是有思想的体现,他们这种追求更高思想的行为是需要鼓励的。

批判的目的何在?批判是为了指出问题,而指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批判不是为了发泄情绪,不是为了埋怨现状,而是为了进步,为了改变现状。

批判也会有误判,而错误的言论会引起行动上的错误。要想做到精准批判,那就需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当代年轻人要全面地认识社会,不止看到正面,也看到反面。正如月有阴晴圆缺,社会也有好有坏。

光从正面照过来,背面会留有阴影,要认识光,自然要认识阴影,这样的认识才是全面的、正确的。可是为什么年轻人似乎更被黑暗面所吸引?批判的内容大多是社会的阴暗面呢?

原因之一在于人体神经对于痛苦的敏感度是要高于对幸福的敏感度的。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外的文人作家在痛苦的环境下往往能创造出不朽的作品。

比如史铁生一生都遭受疾病的折磨,他双腿瘫痪、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他称自己职业是生病,副业才是写文章。

他的《病隙碎笔》就是在苦痛中诞生的,详细写了他和疾病的那密不可分的关系。

再比如路遥,拖着极差的身体,处在绝望的环境中,不分时间地写,忍着身体疼痛地写,最终造就了《平凡的世界》这一深入到中国人民群众中的长篇著作。

也不枉他穷苦一生,到死前还心心念念着文稿的修改工作。

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些社会阴暗面可以激起青春期心理和身体方面的刺激,引发身体和情感的反应。

这是因为年轻人的身体和激素都处于高峰状态,青春期的心理需要做出反应,而批判就是反应之一。

很多社会不公问题都是通过偏激的言论曝光出来的,这是因为苦痛激起了共鸣,甚至达到群情激愤的地步。

所以,发表言论的年轻一代需要擦亮双眼,不是不让揭露黑暗,只是有的时候,你只看到了事情的冰山一角,你以为的真相并不是真相。如果不小心错怪了好人,那就有失偏颇了。

充满黑暗面的社会必不长久,但完全没有阴暗面的社会也不可能存在。就连内心都有阴暗面,何况这个社会呢?社会不是理想社会,有正面就会有反面,正如一阳一阴,方可长久。

这个社会,需要批判的地方也很多——不尽孝的儿女需要批判,凶狠的杀人犯需要批判,就连睁着眼睛说瞎话的蒙昧教育也需要批判。

这么多的问题,若年轻人都不站出来,那就没人敢说真话、办实事了。不得不提的是,年轻人的认知能力有限,难免会误判,但是只要是无心之失,也可以理解。

年轻人是国家未来之栋梁,是事业建设之中坚力量,所以从现在起,年轻人就要培养全面看问题的习惯。

除此之外,批判时要谨慎细致,解决问题时要正确有效。只有这样,年轻人的积极作用才发挥到最大,社会才能快速向好发展。

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中说,“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而我要说,青年人该沉默时沉默,不该沉默时也要有发言的勇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