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挖掘分析史利卿治疗湿热咳嗽的用药规律

 一元堂中医张 2023-10-27 发布于辽宁
慢性咳嗽通常是指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持续时间大于8周,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的临床常见病症。据统计,慢性咳嗽在全球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9.6%,占国内呼吸专科门诊量10%~38%,但由于病因复杂,误诊、误治现象普遍,且单用西药治疗临床疗效常不令人满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同时带来了经济负担。史利卿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从事慢性咳嗽临床及基础研究近15年,对慢性咳嗽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史教授认为湿热之邪是引起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之一,湿热郁肺是慢性咳嗽常见证型,具有独立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因此,史教授将慢性咳嗽湿热郁肺命名为“湿热咳嗽”,多因外感湿热,或脾胃受损、湿热内生,或素体湿热内根据《咳嗽基层诊疗指南》。本研究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WEB端,挖掘分析史教授治疗湿热咳嗽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慢性咳嗽提供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2015年9月至2020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史教授门诊案例为数据来源。西医诊断为“慢性咳嗽”、中医辨证为“湿热郁肺”。共纳入307份案例,其中男性患者101例(33.00%),女性患者206例(67.00%);患者年龄20~85(52.66±13.94)岁

1.2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咳嗽基层诊疗指南》制定慢性咳嗽诊断标准:(1)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2)病程>8周;(3)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

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2版及本团队既往相关研究,拟定“湿热郁肺”辨证标准如下:咳嗽、咽痒、咯痰不利,脘痞腹胀,背冷,但欲饮水不欲咽,口苦口黏,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4 纳入标准

(1)年龄≥18岁;(2)案例资料完整,案例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咳嗽时间、咳嗽性质、伴随症状及中、西医诊断、用药处方等;(3)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

1.5 排除标准

(1)合并有心、脑、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2)案例信息不完整;(3)重复案例。

1.6 数据录入与术语规范

从古今医案云平台WEB端(以下简称“平台”)下载Excel模板,双人分别录入,录入后交叉核对,若存在不同则协商解决,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将核对后的数据导入平台,选择“医案标准化”模块对案例中的中药名称、四气五味、归经、功效进行规范化,如:“生薏苡仁”标准化后为“薏苡仁”,“炙麻黄”标准化后为“蜜麻黄”等。

1.7 数据挖掘

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导入平台“分析池”模块,对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及中药使用频数、属性等进行统计分析,对高频用药进行关联分析得出常用中药组合,通过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处方。

2 结果

2.1 高频用药统计

本次研究共纳入307份案例,涉及129味中药,累计用药频数为871次,平均每份处方16味中药。使用频数排名前20中,频数大于100的中药有14味,按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黄芩、薏苡仁、蜜麻黄、蜜紫菀、黄连、清半夏、豆蔻、蜜款冬花、厚朴、前胡、佩兰、淡竹叶、青风藤、甘草。见表1。

图片

2.2 中药属性

对本次研究的307份病案所涉及的129味中药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统计,其中药物四气以温性(1486次,占比30.51%)、寒性(1059次,占比21.74%)为多;五味以辛味最多(2364次,占比48.53%),苦味次之(1643次,占比33.73%);归经以肺经(2882次,占比59.17%)、胃经(2203次,占比45.23%)及脾经(1954次,占比40.11%)为多;药物功效以清热燥湿为最多(600次)。见图1、表2。

图片

图片

2.3 药物关联分析

通过平台“数据挖掘”模块进行关联分析,置信度设置为≥0.7,支持度设置为≥0.6,提升度设置为>1.1,并按提升度由高到低排列。根据置信度、支持度、提升度综合指标发现,重要关联药物有黄芩-清半夏-黄连(231次)、黄连-蜜紫菀-清半夏(217次)、黄芩-蜜款冬花-蜜紫菀(213次)、豆蔻-清半夏-薏苡仁-黄连(202次)等。见表3。

图片

2.4 药物聚类分析

通过平台对高频用药(使用频数排名前20)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选择最长距离法,距离类型选择欧式距离,得到4类:青风藤-甘草;茯苓-桂枝-皂角刺-白芷-炙百部-芦根;佩兰-淡竹叶;蜜款冬花-厚朴-前胡-薏苡仁-豆蔻-黄连-清半夏-蜜紫菀-黄芩-蜜麻黄。见图2。

图片

2.5 复杂网络分析

通过平台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将边权重设置为>150,提取史教授治疗湿热咳嗽核心药物。核心药物由14味中药组成,具体为蜜麻黄、黄芩、前胡、厚朴、清半夏、黄连、豆蔻、薏苡仁、佩兰、淡竹叶、青风藤、蜜款冬花、蜜紫菀、甘草。见图3。

图片

3 讨论

通过对307份病案所用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发现史教授治疗湿热咳嗽常用中药为黄芩、薏苡仁、蜜麻黄、蜜紫菀、黄连、清半夏、豆蔻、蜜款冬花、厚朴、前胡、佩兰、淡竹叶、青风藤、甘草。其中黄芩使用频数最高,为283次。黄芩善清肺火及中上焦湿热,《医学启源·用药备旨·药类法象》记载:“黄芩,气寒,味微苦,治肺中湿热”。蜜麻黄祛风散邪、宣畅肺气,与青风藤相合增强祛风之力。豆蔻、清半夏、厚朴可畅通中焦气机、芳化湿邪,薏苡仁、淡竹叶淡渗利水,使湿邪从小便而出,与蜜麻黄相合,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兼顾,给湿邪以出路,湿祛则热亦除,体现了三焦分消治疗湿热咳嗽的学术思想。
从药物属性分析发现,所用药物四气以温性、寒性为主,体现了史教授治疗湿热咳嗽寒温并施的用药特点。湿热咳嗽多为热郁湿内,气机闭塞,若纯用寒凉,则湿邪凝滞,热不得泄,甚则伤阳,故常用黄芩、薏苡仁、豆蔻、佩兰、淡竹叶等,寒温并用,寒而不凝,温而不燥,共奏清热利湿之效。所用药物五味以辛味、苦味为主,辛能开郁、苦能燥湿,辛开苦降,燥湿降浊。从药物归经分析发现,史教授治疗湿热咳嗽所用药物主要归肺经、胃经和脾经,从侧面反映了湿热咳嗽肺脾相关的病机特点。早在《黄帝内经》就强调了肺与脾胃在咳嗽中关系密切,《素问·咳论篇》云:“久咳不已……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而清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中亦记载:“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作为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之一,体现了肺胃密切相关。从药物功效方面分析,多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利小便、燥湿化痰、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化湿行气、开胃消食等,体现了史教授治疗湿热咳嗽以清热利湿为主,兼顾脾胃。
根据关联分析结果,并结合史教授数年临床经验及团队研究,总结出以下常用药物组合:(1)豆蔻-清半夏-薏苡仁-黄连-黄芩:豆蔻、薏苡仁为三仁汤中的君药,两者相合,以达清热祛湿之效;清半夏、黄连、黄芩为《伤寒杂病论》中半夏泻心汤的重要组成,黄连、黄芩苦寒,清泻中上焦之热,清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三药合用,寒热平调,辛散、辛开和苦降结合,体现了史教授注重以辛开苦降调理脾胃气机、从肺脾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表明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总有效率为96.3%;(2)蜜麻黄-厚朴-前胡:蜜麻黄、前胡疏散风邪、一宣一降,又可通调肺气,厚朴既可助前胡降肺气,又可降大肠之气,肺肠同调,三者相合,共奏疏散风邪、宣降肺气之功;(3)蜜紫菀-蜜款冬花-清半夏:蜜紫菀、蜜款冬皆能润肺下气、止咳化痰,常相须为用;清半夏配伍蜜紫菀、蜜款冬花,共同肃降上逆之肺气、胃气而止咳。
根据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得出史教授治疗湿热咳嗽的核心药物为:蜜麻黄、黄芩、前胡、厚朴、清半夏、黄连、豆蔻、薏苡仁、佩兰、淡竹叶、青风藤、蜜款冬花、蜜紫菀、甘草,涉及三仁汤和祛风宣肺方。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祛风宣肺方由史教授结合多年科研结果及临床经验创制,方中以蜜麻黄、青风藤祛风宣肺为君药,蜜紫菀、蜜款冬花润肺下气、化痰止咳,前胡、厚朴降气化痰,共为臣药,佐以黄芩、黄连苦寒清降,燥湿和中,全方肺脾兼顾、寒热并用、宣降共施,共奏祛风宣肺、清热化湿之功,且通过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治疗咳嗽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起效快、疗程短、不良反应少的优点
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了史利卿教授治疗湿热咳嗽的用药规律,以祛风宣肺、清热利湿为治法,予三仁汤合祛风宣肺方加减为主,药物性味以寒温、辛苦居多,主要归肺经、脾经、胃经,具有肺脾同调、寒温并用、宣降共施的组方特点,为治疗湿热咳嗽提供了新的临床思路,对于提高咳嗽的临床疗效具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1]王颖,杨凯,史利卿等.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挖掘分析史利卿治疗湿热咳嗽的用药规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1(05):735-7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