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分离》:接续“枪炮、病菌与钢铁”未竟的人类故事

 细雨青衫 2023-10-27 发布于重庆

图片


[英]彼得·沃森著

孙艳萍译

译林出版社

2023年


内容简介
从公元前15000年前古代先民进入美洲大陆,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场不为人知的伟大实验。
在此期间,新旧大陆的人类先祖生活在彼此隔绝的时空里,面对着各异的地理、气候、动植物群落,各自发展出截然不同的人性、思想和社会。
《大分离》是英国思想史学者彼得·沃森探究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新锐作品。
沃森汲取了新近的人类学、考古学、神话学、生物学、伦理学成果,论述了人性在不同环境中所实现的不同潜能,也呈现出新旧大陆人类社会殊途命运的综合图景。
本书探究了诸多影响人类社会的大历史变量,综合出一套关于人类生活、习俗和思想的演进架构。
无论是大陆构造和可供驯化的动植物资源,还是气候模式和致幻剂的异常分布,都给人类的社会形态、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语言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构成了我们当今社会的思想底色。

作者简介

彼得·沃森(Peter Watson,1943— ),英国思想史学者,曾任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新社会》杂志副主编,为《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观察家》等报纸撰写过专栏,以拒绝简化的恢宏思想史作品闻名于西方世界,著有《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20世纪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德国天才》《法国思想》等。

译者简介

孙艳萍,历史学博士,河北大学世界史系副教授,莱比锡大学访问学者(2014—2015)。现外派巴西,任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化史、古希腊罗马史和拉丁美洲史。已翻译出版《修昔底德:神话与历史之间》《苏格拉底前后》等。

【名人评价及推荐】
为探究美洲新大陆与旧大陆的命运殊途,沃森超越了狭义的思想史领域,在开阔的跨学科视野中,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产组织、以及宗教文化观念等多重因素,在对比分析中达成综合,绘制了一幅从人类起源到近代早期的文明史画卷,恢弘壮阔,精彩纷呈。——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与思想史教授
彼得·沃森的这部鸿篇巨制横跨了约16500年的历史,阐释了许多遥远异国之间令人着迷的差异,颠覆了许多今日的我们视作理所应当的事物。——克里斯托弗·布雷  《文词杂志》
沃森的写作从考古学、气候学、遗传学和宗教象征学等学科中汲取了大量复杂的证据,他的推测着实令人着迷。——彼得·福布斯  《独立报》
像沃森这样博采众长的作者在传播和连接科研发现上起到了宝贵的作用。——彼得·科茨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部关于人类历史进程的富有原创性的作品。——《科克斯书评》

历史上最伟大的自然实验

从大约公元前15000 年古代先民最初进入美洲大陆,到大约公元1500 年(以整数来计)哥伦布登陆圣萨尔瓦多,地球上有两个完全分离的人类群体,一个在新大陆,一个在旧大陆,双方都未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以前,我们从来没有将一个历史时期本身看作一个新纪元,但稍作思考后我们就会发现,它是多么与众不同,又是多么值得探究。这两个分离的人类群体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地貌、不同的植被、不同的动物。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两个半球的条件是截然不同的。在超过1.6万年的时间(600—800代人的时间)里,这两个起初相似的群体为了适应他们的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存策略、不同的风俗、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信仰,最终形成了迥异的文明。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世界以一种独一无二、前所未有的方式被分离。但是,当哥伦布踏上瓜那哈尼后,不知不觉中,他开启了一个进程。借此,这个独一无二的平行发展模式最终走向结束。这就是本书的目标:复活和重建、考察并研究这段平行的发展历程,观察旧大陆居民与新大陆居民的相似性并对比两者间的差异,并且找出这些差异导致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群体的平行发展是史上最伟大的自然实验。当然,在实验的意义上,这不是一个井然有序的严格实验,但相比之下,它仍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实践、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我们可借此机会了解自然与人性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并进而解释人类自身。这是一项以前从未开展的工程。我们所研究的范围——两个半球,包括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实体,有些纯粹主义者可能会怀疑这种对比涉及太多的可变因素,因此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我认为,证据是充分的,足以使我们对旧大陆和新大陆之间长期存在的重要差别提出某些富有成果的结论,这些结论不仅能解释,同时还会描述出两大半球截然不同的文明轨迹。出于完全可以理解的原因,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已经从总体上考察了全球不同文明间的相似性,他们认为这样的比较比其他任何研究都更能揭示有关人性、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冰河时代结束以来一万年间所形成的生活方式。虽然我并不否认相似性的存在,也不质疑它们的重要性,但本书另辟蹊径,着眼于两个半球间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同样具有启发性,比之相似性,也许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它们被人们相对忽视了。这些差异也为我们认识人类的终极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第一批美洲人如何到达新大陆,他们的旅程有何特别之处,他们的经历如何将他们与留在欧亚大陆的民族区分开来。第二部分叙述过去(和现在)两个半球在地理、气候、植物群和动物群等方面重要且系统性的差异,以及这些独立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本书最令人惊叹的部分,因为像大自然这般基础的东西在两半球间竟会呈现如此大的差异。第三部分是叙事,事实上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两条叙事线,就好像我们跟随着新旧大陆居民不同的文明轨迹前进——虽然两者都获得了巨大发展,但在某些方面是截然不同的。

广义上讲,本书力图证明早期人类居住的物质世界——地貌、植被、xv未受人类影响的动物生活以及气候、纬度的主要特征、陆地与海洋的关系等——决定了人类的意识形态、信仰、宗教实践、社会结构及工商业活动。而且,意识形态一旦出现并凝聚,就会反过来进一步决定人类与环境之间独特的相互作用。或许正如社会生物学家和基因学家所言,只存在一种人性。但是,世界上迥然不同的环境造就了早期人类对于人性迥然不同的理解。正如本书试图证明的那样,这在很多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的故事将要证明,每个半球都依赖三个截然不同的现象并被它们所决定。第一,广阔的旧大陆受亚洲季风影响,季雨期的影响范围从东地中海一直延伸到中国,它供养了世界三分之二的农民,但由于某些原因(我们后面将要探讨),在过去8000年里,季风的力量逐渐减弱。这意味着旧大陆占主导地位的信仰是丰产。第二,驯养哺乳动物的存在,对旧大陆的古代史进程,尤其是社会间竞争和战争的性质和程度,产生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与之相比,新大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极端、暴虐的天气。第三个现象是,新大陆拥有更多种类、更大数量且更易获得的致幻性植物。总之,这些因素意味着美洲大陆的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呈现出更为生动、更加紧张且更具启示意味的特质。

本书不揣冒昧,试图将看似不相干的若干学科结合在一起,如宇宙学和气候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神话学和植物学、考古学和火山学。本书也利用了“二战”以来现代学术界的一项重大突破,即四个主要的中美洲文明(阿兹特克文明、米斯特克文明、萨波特克文明和玛雅文明)遗留手稿的最新译解。虽然在大征服期间只有四部玛雅书籍免遭西班牙人焚毁,但是由西班牙传教士和美洲土著共同创作的其他书籍或古抄本,石碑、祭坛和石阶上数不清的铭文,以及其他历史遗迹和雕塑,已为学者所了解,其结果是:对于前哥伦布时代新大陆生活的了解与知识,在过去三十年间有了巨大的进展。

本书利用这些最新的学术成果,对两个半球的古代史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比较,由此我们便可以看出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之间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尽管道路迥异,但两大半球的发展历程仍存在某些共性,不过本书的关注点在于差异性。它们同样能告诉我们许多关于人性的答案,比之相似性,它们告诉我们的东西可能更多。

在共同考察这些发展轨迹时,我们不仅要注意发生了什么——新旧大陆文明在何时、何地开始分离——还要注意它们为什么会发生。

【目录】

中文版前言

作者的话

导论

第一部分  第一批美洲人与旧大陆居民的差异

1 从非洲到阿拉斯加(一):基因、语言与石器所揭示的伟大历程

2 从非洲到阿拉斯加(二):由神话、宗教与岩石所揭示的远古灾难

3 西伯利亚与萨满教的来源

4 进入无人之境

第二部分  新旧大陆的自然差异

5 火山带与热号角

6 根茎与种子以及反常分布的驯养哺乳动物

7 “人之堕落”:父权、丰产与农耕

8 新大陆从未发生的四件事:犁地、驾车、挤奶与骑马

9 大灾难和祭祀的最重要起源

10 从致幻剂到酒

11 玉米的用途

12 致幻雨林和致幻剂的异常分布

13 烟草、古柯与巧克力之乡

14 野生:美洲豹、美洲野牛与大马哈鱼

第三部分  新旧大陆的人性演化的差异与原因

15 埃利都与阿斯佩罗:相距7500英里的首批城市

16 大草原、战争与“全新的人类学类型”

17 美洲豹之日

18 旧大陆一神教的起源与祭祀的终结

19 民主、字母、货币的发明与希腊自然观的出现

20 祭司王、世界树与幻象蛇

21 放血、人祭、痛苦与散财宴

22 修道院与官话、穆斯林与蒙古人

23 羽蛇、第五太阳纪与四区

结  语

24 萨满与牧羊人:大分离

附录1  关于新大陆的永不停息的争论

附录2  从10万个亲族到193个主权国:文化发展模式探析

注  释

索  引

译后记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