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氏播迁、分布及主要支系

 新用户93224165 2023-10-27 发布于贵州
罗氏网

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姓罗;请点击上面罗氏网”关注,拥抱中华罗氏大家庭,和各地宗亲交流,携手同行,弘扬罗氏文化,共建繁荣罗氏,传播罗氏正能量。

古代罗氏播迁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在“渊源概述”及“发展史简述”中已有所涉及,但太粗略,有必要根据现有资料,对罗氏播迁概况进行初步分析、描述。由于播迁、分支是非常漫长、复杂过程,存世文献十分有限,而存世的大量族谱中记载的内容,真伪难分,“去伪存真”难乎其难。因此,本文仅能肤浅描述。

一、春秋战国时期

约公元前690年,以建立在湖北襄阳宜城的“罗子国”被并入楚国后为起点。遗臣遗民开始漫长的迁徙历史。其粗线条如下:

1. 罗氏主力从宜城迁至丹阳附近的枝江。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留有古“罗子国”遗址。

2. 由枝江迁至今湖南汩罗一带。湖南省汩罗县留有古“罗子国”遗址。其时,罗氏主力在湖南长沙附近聚居,形成以“罗”命名的“罗县”。

3. 春秋时,罗御是唯一见着《史记》的人物。其在卫国任职,可合理推测其本支族人亦随迁卫国。应该说,远古时代能有幸见着史志的罗氏是凤毛麟角。此时,因各种原因从罗县外迁的,应大有人在。但黎民百姓史不见载,不得其详。

4. 罗氏族谱中记载:匡正公系二十四世万通公,家徙(湖北)襄阳黄龙河。

5. 罗氏族谱中记载:匡正公系二十八世秀扬公,世爵外散,隐居湖广(湖南)衡山县铁炉门。

6. 罗氏族谱中记载:匡正公系三十世程政公,为五侯名相,见世道不利,隐西山修仙,遂隐罗洪洞(此“西山”似指南昌新建之“西山”,照道理此时罗程政家族应尚在湖广,待考)。后避乱,追者莫及。娶吴氏,生子凌甫。

7. 罗氏族谱中记载:匡正公系三十一世凌甫公,时徙荆州枝江。即从湖南衡山又搬回湖北枝江。

8. 有学者撰文考证,春秋时,有一支罗氏迁往高丽。但韩国罗州罗氏尚未认同。

9. 四川靠近湖北,罗子国遗臣民应有后裔入川。

10、以四川为中心,再向周边地区迁徙。如入黔、入陕、入甘等。

二、秦汉朝时期

1. 秦末汉初,以罗珠为代表的一支罗氏从湖南罗县迁至江西南昌。秦朝统一中国后,罗氏开始从湖南东迁江西。其中佼佼者是罗君用之子罗珠,他开启了“豫章罗氏”郡望。期间应不断有罗氏从湖南进入江西发展。

2. 以汉侍中罗邵为代表一支罗氏,其先人亦从湖南罗县迁至豫章,是豫章罗氏第一位封侯者。由于笔者所见族谱中均未见其名,估计其另有支系。

3. 留在湖南当地的、以汉代梁国相罗怀为代表的支系,在湖南开始发展,其后裔、族人在湖南全境获得很大发展。秦朝时有罗妙容(女)见着史册,汉朝三国时有罗陵见载。

4. 以交州刺史、长沙人罗宏为代表,在湖南长沙形成名门望族,逐步形成了罗氏长沙郡望,吸引族人回归长沙。

5. 以商人罗裒,儒士罗衍等为代表,在四川成都获得发展。

6. 以罗衡为代表在四川俾县发展。

7. 以罗横为代表的蜀人,有能力参与刺杀吕叔都行动,封侯后其家族在四川发展。

8. 以罗蒙、罗宪、罗尚为代表的罗氏在湖北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 汉末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为避战乱或从军建功立业,罗氏开始大规模迁移。其中代表人物蜀汉的罗宪家族,在湖北获得长足发展。

2. 晋朝“叔侄封侯”的罗宪、罗尚,吸引了不少族人投奔襄阳,尤其不少罗氏武将奉罗尚为先祖,最终发展成罗氏“襄阳郡望”。

3. 与罗尚对垒的李特,其夫人罗氏,是一位巾帼英雄,其娘家何处待考,她从娘家带一大批子弟兵参与李特王朝的建立,在四川形成罗氏“国戚”力量。

4. 以“湘中琳琅”长沙相罗含为代表,大大提高了罗氏声誉,同样吸引族人往湖南迁徙,为形成罗氏“长沙郡望”奠定基础。

5. 以“一门忠孝”罗企生、罗遵生兄弟为代表,在江西发展,进一步奠定了“豫章罗氏”的基础。

6. 北魏时,鲜卑族的罗结家族改汉罗氏,掌管半壁江山,其族人分散至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地为官,因任职,造成罗氏大规模迁移,在北方地区形成强大的罗氏势力。同时,南方襄阳人罗道珍任山东东平原相,南北罗氏互认同宗、互相交融,互相流动。

7. 南北朝时期,罗艺的先人从湖北襄阳迁至陕西。

8. 周朝济南太守罗和,在山东济南获得发展,至其曾孙罗君副护佐秦王李世民,为开唐立下显赫战功,奠定了罗氏“齐郡郡望”的基础。郯国公、少年英雄罗仕信,其传记中未言及父辈,但同是山东历城人,属于同一支系可能性很大。

9. 以周朝司隶从事罗业为代表,属于罗含支系,其先人自湖南迁至河南洛阳发展。至罗业孙子罗端,同样参加开唐伟业,授左翊卫大督。

10. 以唐初果毅将军、河南南阳罗承先为代表,其先人应在南北朝时,自湖广迁至河南。

11. 幽州纳款镇将罗令祖之子罗君预,山东德州平原县人,其与罗君副为同一辈分,应同属“齐郡”罗氏,其先人从历城迁至德州平原。

12. 洛阳偃师县人、秦州都督罗日光,其孙子罗甑生起家秦王李世民陪戎副尉,系开唐“罗家将”。其与罗端同居洛阳,同属一个支系可能性很大。

13. 晋代江西南昌,有罗氏迁抚州崇仁县,代表人物为宋代罗点。

四、隋唐朝时期

1. 以襄阳人、监门将军罗荣为代表,其子罗艺,官至封王,为开唐事业屡建奇勋。其封地在燕郡,一大批家属族人,从湖北迁至北方。后来反叛唐朝,被李世民杀害后,族人避害又散居各地。典型的因荣辱而大规模迁徙。

2. 隋朝以罗达为代表的一支罗氏,是罗尚后裔,再次从湖北入川,在四川得到发展。

3. 唐初,罗仕信封郯国公后,其后裔族人迁往当时京城所在地长安(西安)。

4. 唐朝中期,京兆尹罗立言的先人从江西迁往安徽发展,在安徽形成罗氏大家族。

5. 唐朝中期,罗珦、罗让父子的先人从湖北襄阳迁至浙江绍兴(古称会稽)发展,在浙江形成罗氏的大家族。

6. 以唐朝参知政事罗淼为代表,迁至江西吉安地区发展。

7. 以庐陵刺史罗崱为代表,其为晋代罗含后裔,他从湖南迁浙江,再迁江西庐陵,在当地形成强大的罗氏家族。其后裔遍布江西、湖南、贵州、福建等地,是罗氏最重要支系之一。

8. 唐末,父子封王的罗弘信、罗绍威,其先祖从湖南长沙迁至北方魏博发展。尤其邺王罗绍威与诗人罗隐通谱后,投奔罗绍威的族人当不在少数,而罗绍威介绍族人到各地任职的也很多。再次形成“投奔迁徙”的高潮。

9. 著名诗人“唐三罗”罗隐、罗邺、罗虬家族,均系晋代罗含后裔。他们的先人从湖南迁到浙江发展。在当地形成不小的家族势力。

10. 唐末诗人、员外郎罗衮,是唐中期刑部郎中罗希奭之后裔,罗希奭从杭州迁家洛阳。其后裔罗济再迁四川,所以,四川人罗衮与罗绍威、罗隐通谱时,代表了四川罗氏。

11. 唐代罗令纪从江西进入福建宁化,成为宁化开县人物之一。

12. 唐代罗沂,字周文,从江西到福建,任沙县县尉。其后裔人才众多,代表人物为宋代罗畸、罗从彦、罗博文等。

13. 唐代罗荣,山西太原人。领军平乱,途经闽、粤、桂,进入贵州,封为播州侯,在遵义安家。其后裔在贵州长时间掌权,形成罗氏重要支系。

14. 罗韬,庐陵人。南唐征授长沙通判,除端明殿学士,不拜。献丹房四箴礼,赐金币以归。爱匡山山水,徙居之。建书院于山麓。事闻敕赐额:“匡山书院”。“匡山书院”罗氏至今乃兴旺发达。

15. 罗汝楫,字彦济。其先世自豫章避五季之乱,徙家于安徽歙县,遂为歙人。

五、宋 朝 时 期

1. 廪贡生罗贵以中原汉族南迁重要中转地广东南雄珠玑巷为基地,不但带领罗氏家族南迁,而且率领当地众多百姓南下发展,成为开拓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间领袖人物。

2. 罗洪德以中原汉族南迁重要中转地福建宁化石壁乡为基地,带领罗氏族人转进广东。

3. 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鸦窝下,移民的群体中亦有罗氏身影,甘肃等北方罗氏族谱中,记载了迁徙的史实和传说。

4. 韩国罗州罗氏中央宗亲会的函件、族谱,描述了江西豫章罗富迁徙高丽的史实及传说。

宋、元、明、清、民国,乃至当今,罗氏宗族仍在不断不停地运动,不断播迁。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都不是唐及唐之前所可比拟的。具体情况,参见各省源流概况及各支系概况。

罗氏作为“百姓”一分支,其播迁大方向与各兄弟姓氏相同,但有其特别的运动方向,即其主力部分不断南迁,主要在长江、闽江、珠江流域争生存,求发展。更有部分勇敢的先人历尽千辛万苦,漂详过海到台湾,海南,到东南亚各国、到地球上遥远的地方寻觅生存发展的空间。

清代及民国时期,罗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南的迁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动,以至形成罗氏遍布于各个省市的人文景观。

五、宋 朝 时 期

1. 廪贡生罗贵以中原汉族南迁重要中转地广东南雄珠玑巷为基地,不但带领罗氏家族南迁,而且率领当地众多百姓南下发展,成为开拓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间领袖人物。

2. 罗洪德以中原汉族南迁重要中转地福建宁化石壁乡为基地,带领罗氏族人转进广东。

3. 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鸦窝下,移民的群体中亦有罗氏身影,甘肃等北方罗氏族谱中,记载了迁徙的史实和传说。

4. 韩国罗州罗氏中央宗亲会的函件、族谱,描述了江西豫章罗富迁徙高丽的史实及传说。

宋、元、明、清、民国,乃至当今,罗氏宗族仍在不断不停地运动,不断播迁。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都不是唐及唐之前所可比拟的。具体情况,参见各省源流概况及各支系概况。

罗氏作为“百姓”一分支,其播迁大方向与各兄弟姓氏相同,但有其特别的运动方向,即其主力部分不断南迁,主要在长江、闽江、珠江流域争生存,求发展。更有部分勇敢的先人历尽千辛万苦,漂详过海到台湾,海南,到东南亚各国、到地球上遥远的地方寻觅生存发展的空间。

清代及民国时期,罗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南的迁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动,以至形成罗氏遍布于各个省市的人文景观。

七、主 要 分 布

1. 四川、重庆地区为罗氏人数第一大省市地区,居住了罗氏总人口的21%。占四川省总人口的2%。约210多万人。

2. 广东为罗氏人数第二大省,与湖南合占32%,其所分占百分比应高于平均数16%,即人口在160万人以上。

3. 湖南为罗氏人数第三大省,其占罗氏总人口的比例应在5%—16%之间,据本次修谱活动中反映的情况,其罗氏人数与广东应不相上下,应在100万—160万人之间。

4. 江西为罗氏人口第四大省,其占罗氏总人口的比例应在5%—10%之间,人数在50万—100万人之间。

5. 云南为罗氏人数第五大省,在当地是罗氏分布频率最高的人群,即罗氏在云南是大姓。由于云南罗氏少数民族居多,参与《中华罗氏通谱》编纂的支系及个人很少,情况不甚了解。但其占罗氏总人口的比例应在5%—10%之间,人数在50万—90万人之间。

6. 湖北为罗氏人数第六大省,其占罗氏总人口的比例应在5%—10%之间,人数在50万—90万人之间。

7. 贵州为罗氏人数第七大省,其占罗氏总人口的比例应在5%—10%之间,人数在50万—90万人之间。

据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罗氏总人口为103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0.86%,位列第20位大姓。以上七省罗氏人数已占罗氏总人口的74%,约740多万人。剩下的26%,约260万人,分居在福建、广西、海南、河南、浙江、安徽、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宁夏、内蒙、北京、天津、上海及东北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

其中福建、广西、海南、河南、浙江、安徽、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十个省,罗氏人数较多,但即使将剩下的260万左右人口全部分摊十个省,平均数也仅有26万人,何况还有其它省市。实际上在这些省市罗氏均是小姓、特姓。

据2007年4月,公安部公布的姓氏排名表,罗氏仍然名列第二十位。

因此,罗氏在全国的分布是很集中又分布的相当广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