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在深秋想念李白写下一首诗,文章知己,字字深情,感人肺腑

 怡园藏玉 2023-10-28 发布于湖南
杜甫在深秋想念李白写下一首诗,文章知己,字字深情,感人肺腑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号诗仙,杜甫号诗圣,两人共同执掌华夏诗坛上千年。

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处理祖母的丧事,与当时正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

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两人相差11岁。此时的李白已经名满天下,而杜甫刚刚崭露头角。

那个时候的李白并不知道自己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日后会与他一同成为诗词国度的霸主,但他已然感受到,一股不可阻挡的王者之风扑面而来。

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三人行,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相约一起策马挽弓,在梁宋间漫游,诗酒年华。

时隔20年后,杜甫还为这次漫游深情地写了一首诗《遣怀》“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李白和杜甫一起从公元744年的秋天,游山玩水到了这年的冬天,之后745年的春天李白又特意从任城赶赴东鲁与杜甫见面。

两人分别之后,在秋天又一次重逢,而到了这年的冬天将要来临的时候,两位大诗人就真正地走向了各自的人生道路,从此再无交集。

杜甫在深秋想念李白写下一首诗,文章知己,字字深情,感人肺腑

在这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两人从一见如故,到后来产生了深厚的友情。

人生有时就是这样,那些相知相惜、亲密无间的人未必就在你的身旁。他们之间可能相隔天涯海角,但是多远的距离也阻止不了彼此的思念和记挂。

杜甫的一生给李白写过很多首诗,春天的时候,他想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盛赞李白的诗,冠绝古今,清新俊逸。

因为太惦念又见不到,所以痴痴地跑到梦里跟李白会面“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是懂李白的,他看到了李白那狂放不羁、潇洒恣意的外表下,藏着一颗落寞和忧伤的心。

而李白对杜甫也是念念不忘,两人最后分手时,李白曾问“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后人总喜欢说杜甫写给李白的诗远远超过李白写给杜甫的,以诗的数量来衡量他们之间感情的厚薄。

其实这都只是表象而已,流传下来的诗歌只是现存的,要知道,还有许多失散的诗歌,我们并未得见。

一起来读这首杜甫的《天末怀李白》,诗中从肺腑之中流淌的默默真情,时隔千年仍令人感动不已。

杜甫在深秋想念李白写下一首诗,文章知己,字字深情,感人肺腑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唐杜甫《天末怀李白》

天末:指夜郎一带。

魑魅:chī mèi,常指祸害人间的妖魔鬼怪,这里指小人。

公元755年11月,安䘵山于范阳叛乱,安史之乱爆发,从此盛唐的繁华化作一场云烟,一去不复返。

李白携夫人宗氏避祸隐居于庐山,公元755年,永王李璘领兵从江陵东下,得知李白在庐山隐居。

于是派亲信前往庐山邀请李白出山,李白也如同诸葛亮一样,在永王的再三盛邀之下,才终于决定入永王幕府,时年李白已经56岁。

仿若获得新生的李白,本以为自己昔日的大鹏之志可以一展宏图,却没想到这只是恶梦一场。

永王打着平叛杀敌、复兴大业的幌子广招幕僚,实则叛变想自立为王。

李亨即位后,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在宋若思、崔涣的营救下才得以保命,最后改判流放夜郎。

杜甫听闻李白被流放后,心中万分焦急,担忧李白的安危,写下《梦李白二首》,之后得知李白被赦,又写下这首《天末怀李白》。

杜甫在深秋想念李白写下一首诗,文章知己,字字深情,感人肺腑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又是秋天到了,凉凉的秋风吹起,不知道李兄,你远在他乡过得怎么样啊?

起笔第一句用语非常朴素,但是朴素的语言下,流露的却是最真挚的关怀。

夜郎那个偏僻的地方,到了秋天,不知道该如何荒凉,我真的非常担心你的安危,也不知道你身体现在怎么样?不知道你一路有没有受苦?

万千的语言堵在心头,最后只是轻轻的问一声,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你我相隔太远,想用鸿雁传达消息,也不知几时能够抵达,而江湖多风险,秋水更是茫茫。

这两句更加强调诗人对李白的关切之情,鸿雁传情,自古有之,江湖风浪急,世途多坎坷,更是让人心生不安,对友人更加牵挂。

江湖秋水多,更透出一股苍茫惆怅之感,或者说茫然无助,世事无奈之感。

杜甫在深秋想念李白写下一首诗,文章知己,字字深情,感人肺腑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这一句是诗人为李白的遭遇发声,对不公平的世道进行的强烈谴责。

文才卓越的人,总是遭人嫉恨,而那些妖魔鬼怪,又总是为难良善的人。

像李兄你这样,有经世报国之才,心忧天下的人竟然还被流放,这个世道还有什么公平可言!

这一句其实写的不止李白被诬陷的事实,同时也寄托了杜甫自己的身世之感。

杜甫因为营救房琯而被唐肃宗弃用,写这首诗时正客居秦州,过得也是四处飘零的日子,与李白经历着同样的怀才不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一句运用屈原沉江的典故。

在诗人看来,李白这次遭难和屈原一样的同病相怜,屈原一直被视为文人的精神领袖,开启“香草美人”的风范。

当年的屈原在极度绝望的情况下在湖南省泪罗江中投江自尽,而当时的李白也正好在湖南一带漂泊。

诗人想象着心中郁闷的李白,满腔的愤懑无处诉说,只能将诗稿投于江中,与屈原对诉!

整首诗以秋风秋凉起兴,抒发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仿佛收到一封来自友人的信,在缓缓的诉说。

这份感情不像李白式的奔放、强烈,而是典型的杜甫式沉郁、婉转。

清代文人屈复曾高赞这首诗“文章知已,一字一泪。”

公元761年,杜甫写下了怀念李白的最后一首诗《不见》“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并在诗题下写道“近日无李白消息。”一个“近”字,透露出杜甫对李白的持续关注,和两人之间亲密的关系。

说他们是知己,深以为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