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76陈何芳,潘慧:实习硕士生如何调整自怜心态

 高教课堂研讨 2023-10-28 发布于江苏

      硕士研究生的实习体验研究需要关注一些心理和情感性因素,比如实习中是否存在心态问题,对于负面心态如何加以缓解,等等。社会实习提供了“在实践中学习”的宝贵机会,让硕士生能够暂时地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开启全新的学习状态。但是,在对实习硕士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硕士生曾有过自怜心态。为了胜任实习工作、从实习中学到更多学识才能,硕士生需要克服自怜型不良心态。下文从“原因诊断” “心理脱敏”和“延续慰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硕士生实习如何缓解自怜心态,以增强实习的效果。

直觉诊断:

“没人关注没人爱”而易顾影自怜

      实习中的自怜心态有前因后果。在实习过程中,有的实习生会有这样一种认识——大家都很忙,好像没什么人关注我,从而产生存在感较低的感觉,引发自怜心态。S17说:“有些人会觉得你是新人,就不会跟你交流什么。你一个人在那里摆弄好久,都没有人愿意点拨一下,就是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S12说:“有时候会遇到一些突发事情,我们就容易被指责没有及时沟通好,但有时候责任并不在我们,就会感觉挺难受,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但问题一旦出现,我们也只能背锅,还要反过来安抚好对方……作为实习生,刚接触工作时肯定会面临很多坑,其实很难避免,一般都需要自己先踩一遍,才能慢慢地学会规避”。“自怜”顾名思义是指自己感觉自己可怜,完整表述通常是“顾影自怜”,形成一种“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的既视感。自怜既能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能表达自我欣赏的含义,更多的时候是二者兼具,表达既自我欣赏又自我惋惜的情感。自怜心态不利于学习,因为自怜往往给当事人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认为个体受委屈、理应得到补偿、追究其他人责任。带上这样的“有色眼睛”,更难理性看待实习工作和单位同事,难以调动积极情绪、保证工作投入的数量和质量。

      “没人关注没人爱”的直接表现是难以融入团队而缺乏归属感。在实习生加入之前,正式员工们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团队,他们有自己的工作节奏与合作模式,彼此之间也相互熟悉,拥有相对稳定顺畅的团队协作模式。当实习生加入后,一方面这种团队协作模式被打破,需要重新分配任务、划分责任归属;另一方面,由于实习生“一问三不知”的职场小白特点,团队就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对其进行指导,这无疑无形之中增加了团队成员的工作量,也可能打乱了团队成员的工作节奏。因此,很多正式员工对实习生的加入比较排斥。无论是情感上或活动上的排斥,都会让实习生觉得自己并不属于这个团体,也很难成为团队的一份子,从而产生自怜情绪。实际上,个体的幸福感与其所建立的人际关系质量高度相关。对大多数人来说,成为一个优秀集体中的一员,追求同一使命,这本身就有很强的收获感。身处这样的团队,能让困难的时刻不那么难熬,让出彩的时刻更加精彩,为共同使命奋斗且彼此关爱的人共渡难关,这个过程非常宝贵,在情感上令人向往。相反,“无同伴而丧失群体归属感”有损实习的体验和成效。归属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个体对特定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与维系。[1]归属感则反映了个体对从属关系的依附心理,是在从属关系中获得的安全感和落实感。实习生的人际交往空间非常有限,在现实中常常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就容易有自怜心态。

       “没人关注没人爱”的自怜感可能源于视野狭隘和与他人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活在自己想像出来的宇宙里,快乐或痛苦,高潮还是挫败,自由以及困顿,都是意识的幻像。躺平和鸡血都不能让人平静,只有尽自己所能,把目光的焦点放在尽可能远的远方,稍微看清纷繁复杂的周遭,找到一些自以为是的理由,实现可怜的局部自洽,才能让生命在躁动中找到一丝的平衡。此外,“与别人比较,是悲惨生活的开始。”凡事都与别人对比,只会耗费自己的精力,让自己陷于对比的落差中无法自拔。这个时候,不如试着接纳自己,不要被他人的生活影响到自己的人生。不把眼光放在别人身上,自然能够卸下精神的包袱,把日子过得轻松愉快。所以, 消解自怜心态需要扩大视野。一方面是扩大“人际”视野,不要只关注个体的言行得失,而能关注到他人和集体,考虑到“其他人并没有理由一定如自己所期望那样言行”。另一方面是扩大“实习”视野。每份实习,都是我们的一段成长经历,我们要摆正心态去对待它,不能因为实习中遇到困难就把失控的情绪带到实习中。控制自己的情绪是职场第一要则,要摆脱稚嫩的学生气,以职场人的身份要求自己,冷静处理和理性分析自身在实习工作中的情绪变化,防止负面情绪积累而心态崩溃。此外,实习生的心态不仅会影响到今后的实习状态,也会让领导对你产生不一样的印象,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今后是否能够留在这家公司,获得聘用机会,所以一定要慎重处理“实习心态”问题。

心理脱敏:

明确企业学校区别保持开放心态

      学校和企业迥然不同。从学习和实习的乐观对比来看,学校交比较高的学费,而企业不交一分钱学费;学校注重书本知识和理论传播,而企业注重实践技能和经验传授;学校让人成长但要交学费,而企业让人成长却还发工资;学校离开时大多十分感谢,而企业离开时一般不用感谢。但是,企业和学校在“和谐交往”方面难度系数差别很大。学校场域崇尚平等待人、包容个性、鼓励成长和关爱弱者,是明显的个人本位;但企业场域遵循严格的职员等级、以集体共性为重、要求员工有螺丝钉精神、盛行末位淘汰,都导致和谐交往难以实现。职场中要有角色扮演意识,大家不是完全平等的人,而是有着固定的角色分工,有的人扮演领导,有的人扮演下属,还是人扮演同事,而实习生的角色显然更加微不足道。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话语权,作为实习生角色,就需要像学生一样虚心求教,保持开放心态,以问问题为主,以便了解经验更丰富的人所讲的逻辑。实习生需要理解领导,而领导则不一定会去理解实习生。所以,职场中的实习生要做到开放,尽量消化理解领导的意见,确有问题的再与领导进行充分探讨,以这种方式求取一定的共识。

      实习生对于领导的权威性要有理性认识。领导是经过了一番努力才到了现在的比平均水平更高的位置,而且比一般人都拥有更多的信息。如果领导的见解不比一般人高,就不应是领导者;如果领导的见解比其他人的更高,这也是非常合乎逻辑的。每个人都需要知道自己的位置,一个人的权力决定了他的位置。如果大家对谁拥有什么权力有疑问,这将引发一场冲突来解决这个问题。在理想的情况下,热战不会发生,但当问题不清晰且很重要,通常无法和平地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谁拥有什么权力会变得清晰起来,所以如果权力较小的人知道自己权力较小,他们就应该进入从属地位,这样权力和地位可以在不产生冲突的情况下发生变化。如果他们拒绝进入从属地位,冲突会发生,力量较弱的人也会经历痛苦的失败。这就是为什么权力交接会如此痛苦的原因。对待领导可以基于角色比较的视角。相对于父母和教师,领导如果有关爱,也常常是“严厉的爱”。领导最希望增强员工应对现实的能力,为此会拒绝给与直接的帮助,而是给予拼搏的机会,以便员工增强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实现愿望。这在情感上会让实习生难以接受,但必须在理智上明白,需要通过困难体验来增强能力,如果领导像父母和老师那样手把手帮扶,反而会影响成长,最终导致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

      消解自怜心态需要克服过度敏感。实习生面对新的环境,难免会迷失自我,过度关注、在意他人评价。而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但人一旦过度敏感,无法集中精力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就会一直处于没有意义的内耗当中。所以,实习生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人际交往。事实上,很多互联网公司或业务比较繁忙的部门,每个人的工作都非常多,有时甚至需要加班才能处理完,别人没有额外的时间与精力来关注你。同时需要明确的是,职场不需要彼此关注,需要的是任务的完成。公司不是学校,领导不是导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KPI关键绩效指标的考核。作为职场人就该行职场之事,尊重职场规则。此外,实习生也不需要讨好他人,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标准。做一个温柔而又坚定的人,拥有基本的判断和标准,拒绝被负面情绪控制才是关键。生命中值得珍惜的事物很多,别人对你的态度不值得过分挂怀。要经常肯定自己,给自己积极的暗示。这样有助于打破自我否定的恶循环,靠实际行动来获得自我认同。

      开放的心态有助于心理脱敏。实习硕士生应当承认自己有盲点,并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其他人可能在某件事上比你看得更准,以及他们试图指出的威胁或机会确实存在,这样才能从对方身上获得更多更好的学习。心态开放的人通过问问题来学习。他们知道,与未知领域相比,他们已知的实在微不足道,而且可能是错误的。他们乐于身边有很多比自己知识渊博的人,从而可以有学习的机会。而心态封闭的人总是告诉你他们所知甚多,哪怕他们一无所知。如果身边有人比他们知识渊博,他们就会感到不安。所以,头脑极度开放是一种能力,能有效地探析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可能性,而不是让你的自我意识或思维盲点阻碍你。这需要你克服认为自己始终正确的执念,取而代之的是探求真相的愉悦。奉行头脑极度开放,会让你脱离“较低层次的你”的控制,并确保“较高层次的你”能发现和考量所有好的选择,做出最佳决策。如果你能获得这种能力,你将可以更有效地应对各种现实情况,大大改善自己的生活。值得警惕的是,大多数人只是做到了“承认自己可能是错的”,但依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寻求理解其他观点背后的理由,这样也不利于头脑开放和借鉴成长。所以,实习生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自身缺点,不要为自己的问题感到羞愧。坦诚地面对缺点将有助于戒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并获得真正的能力,拥有充足的理由保持乐观。

      加强预警也有利于心理脱敏。为了克服敏感,实习生需要加强心态预警,提前调整好心理预期。起起落落的生活,让我们随时都在揣度别人的心态,把原因归结于自己,于是忐忑不安、忧心忡忡,活得越来越累。面对人生的叵测,生活的变化,不妨泰然处之,过滤掉不必要的烦恼,拥有更多的“钝感力”。有钝感力,就不容易钻牛角尖,不会对伤害太在意,不会因别人无意间的行为,给自己加戏,自然不会产生“精神内耗”。在准备做实习的时候,心里就要先想到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并在心态上接受失败的可能性。即使是平淡的生活中不去主动做什么,也会有与“不如意”不期而遇的时候,更何况是非常陌生的实习领域呢。“心态预警”有利于实习生的情绪稳定,不因一时失控而破坏实习的行动与效果,不至于因措手不及而显得无能为力和自怨自艾。

延续慰藉:

继续坚守原初的生活和情感基础

      消解自怜心态需要回归既有慰藉。每个人都有很多关系——和朋友的关系、和家庭的关系、和陌生人的关系。我们遇见的人中,有人爱我们,有人不爱——这当然是正常的,甚至也和我们自己好不好毫无关系。很多是运气使然。 我们可以做的是,每次都尽量选择那些能够使你感受到善意和支持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你能感到自己被爱,和值得被爱;离开使你感到不适的关系,不允许它们来伤害你对于自我的认识和信心;也尽可能在关系中给予他人善意和支持,身边的爱多一点,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好一点。当你有相对确定的自我认识和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就算你遇到糟糕的亲密关系时,你的心理状态都是有弹性的,人是有能力喜欢自己、有能力去喜欢别人和给予别人爱的。在实习工作之外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成为自己补偿心理损耗的抚慰站,比如发展兴趣爱好、寻求亲友的情感支持等。硕士生要把实习看做“生活中的额外内容”,是既有生活的添加部分,而原初的生活基础并不受干扰,历年积累下来的同学之情、师友之情等仍然存在,即使因工作繁忙而疏于联系,也只是情感“冷藏”状态,不用质疑自己的情感归属状态。稳定的心理和情感基础,能够为实习生带来情绪韧性,有利于对抗逆境期的情绪波动,让自己更快走出情绪低谷。

      除了精神层面,硕士生也需要从生理层面尽量坚持本色。实习硕士生容易自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生理挑战太大。实习过程中压力过大,容易作息不规律,熬夜赶进度,身体吃不消,可能会产生烦躁、焦虑、自怜等情绪,然后进入恶循环。所以,努力做到规律作息,早睡早起,能够让人精神更好,认知能力更强,更容易从自怜自艾中走出来,积极面对生活。实习工作中要注重劳逸结合,过于劳累也会让人陷入精神内耗,还有可能导致精神衰弱。大脑不是永动机,应该给它喘息的时间。对于脑力劳动者,运动是最好的放松方式,还能够增强身体机能,带着更充沛的精力去处理日常事务。

      保持自我同一及言行一致也有利于延续慰藉。具有自怜心态的硕士生,相对而言心思比较细腻,观察力比较敏锐,创造力比较突出,因此在自怜的时候不妨分析一下自己的性格。要做一个成长型的人,承认自己的不足,清楚的认识自己,依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安排好学习、工作,做好权衡,拒绝混乱、拒绝勉强;保持理智,适当感伤,这样才能保有忧伤哭泣的权利,拥有悲痛之后能够重新大笑的勇气。所以,把手头最重要的事情做好很关键,学会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处理,也要学会拒绝一些无谓的“外耗”,这样不仅能够让自己有自信的筹码,而且按时完成计划的舒坦还会让你的神经放松,能让你有“胜任”感,在更多事情上面建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减少自怜情绪的产生。从具体细节来讲,做点事情往往能让自己减少自怜。现在流行“无条件爱自己”的说法,这听起来令人着迷,但对一些人而言,做起来并不容易。更多时候,我们可以从“有条件地爱自己”来开启自爱之旅。比如,可能在路上看到晚霞拍一张照片、可能是大胆地夸奖一位朋友今天很好看、可能是看书多了5分钟;或者如期完成任务、主意因素健康、按时早睡;或者尝试做一件没做过的事情,去掌握一项你向往已久的技能。爱自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这样的小事件积累得越来越多,自我价值感也会更强,我们也会慢慢过渡到“不需要额外的条件来喜爱自己”的状态,自怜自艾的情绪也就能得到缓解。

      总之,硕士生实习需要调整自怜心态。首先是原因诊断,感觉“没人关注没人爱”而容易顾影自怜;其次是心理脱敏,明确企业学校区别保持开放心态;最后是延续慰藉,继续坚守原初的生活和情感基础。上述各种举措,有利于帮助硕士生缓解自怜心态,在实习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2.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