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寰椎螺钉置入技术

 百度见贤思齐 2023-10-28 发布于河南

KEYPOINT

1.介绍寰椎螺钉的置入技术。

图片图片

图片

   寰椎螺钉的置入是脊柱外科的高难度、高风险技术。如何安全的置入C1侧块螺钉,是需要不断学习、反复思考的问题。下面通过几篇经典文献,回顾前辈大师们如何处理这一棘手问题

图片
1
提出者Goel教授

    1994年Goel教授首先提出C1侧块螺钉技术。在他的文章中是这么描述的:硬膜外静脉丛经常引起麻烦的出血。切断C2神经根,充分显露C1-2关节面,直视下仔细观察骨结构,使用钢板和螺钉系统固定。C1螺钉从侧块后表面的正中向前内侧植入。

 可见Goel教授采用的是“完全扫除”的策略,神经根、小血管、静脉窦全部切断干净,把骨结构看的清清楚楚,创伤大,出血多。

图片

2

推广者Harms教授


    2001年Harms教授发表的论文使得C1-2螺钉固定技术得以推广。在他的文章中是这么描述的:沿C1后弓显露,将C2神经根向尾端牵拉以显露C1侧块下缘。进钉点是C1后弓与侧块中点的交界处。使用1-2mm高速磨钻开口,矢状面上平行于后弓,冠状面上垂直向前或稍内倾。

 Harms教授对技术的改进非常显著:从创伤钢板螺钉改成万向螺钉+连接棒;保留C2神经根植入C1侧块螺钉;给出了C1螺钉的技术细节。

图片

图片

3

解剖学研究


    2004年夏虹教授对C1置钉相关解剖学数据进行了尸体测量,在他的文章中是这么描述的:C1中线至侧块中点、横突孔内壁和后弓内边缘的距离分别为17.6±1.2 mm、23.0±1.7 mm和14.2±1.1 mm。C1侧块的宽度和高度分别为11.6±1.4mm和12.7±1.0mm。寰椎侧块中点的高度为4.1±0.7mm。椎动脉跨越处的后弓高度为4.7±1.0mm。螺钉矢状面头倾角度a约为20度,内倾角度b约为15度。如下图所示。

  掌握这些数据,对于胸有成竹的置钉有很大帮助。

图片

图片

图片

4

经后弓置钉技术


    2003年谭明生教授对寰椎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并提出了经后弓植入C1螺钉的技术。在他的文章中是这么描述的:进钉点约在中线旁开18~20mm,后弓下缘上方2mm处,此处后弓高度约为4.5mm,冠状面垂直向前,矢状面头倾5度。如下图所示。

 该技术避免了后弓侧块交界处的显露,减少了静脉窦损伤,操作难度降低,椎动脉损伤风险稍增加。该技术的应用需要注意此处后弓高度至少4mm,同时注意椎动脉沟环。

图片

图片

5

技术细节的改进1


    2007年Blagg教授发表了C1螺钉最佳进针点和方向的研究。在他的文章中是这么描述的:侧块骨质内螺钉的平均长度为17.9 mm。最安全的进针点是在后弓内侧边缘正下方,与侧块连接处。矢状面上理想方向是平行于C1的后弓。0度内倾角即可,最大内倾角度20度。如下图所示。

 该技术明确了置钉的可靠参考点:后弓内下缘与侧块交点,使用神经探钩或剥离子显露该点,贴着钩子使用磨钻进行开口。同时该技术的钉道距离C1横突孔较远(平均距离8mm),椎动脉安全性较高。

图片

图片

6

技术细节的改进2


    2021年Bunmaprasert教授对理想进针点的位置和如何显露进行了研究。在他的文章中是这么描述的:理想的进钉点是侧块和后弓内下缘交叉处向外侧3mm处,以15°的内倾角进行置钉。他认为这样可以安全置钉,并获得比内倾0度进钉更长的钉道。只需要沿着后弓内下缘显露即可,无需完全显露后弓和侧块后方。

 该技术和Blagg教授的技术相似,都是将“侧块和后弓内下缘交叉处”作为确定进针点的参考点。只是稍靠外2-3mm,更大内倾角度,以获得更长钉道。术中图片展示了操作细节。

图片

图片

7

阅读感受和临床经验


    C1置钉的确是一项技术难度很高的操作。阅读并学习前辈学者的优秀文章是掌握该技术的必修课。术前认真细致的阅读薄层CT轴位、二维、三维重建和血管CTA,MRI轴位上脊髓和骨性椎管边界的关系,了解具体解剖信息是手术安全的前提。

    在手术细节上:1.显露进针点过程中如何减少静脉窦出血是面临的第一个、最大的难点。处理不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贴着后弓内下缘剥离,使用双极电凝和止血材料填塞是常用技巧。能够在不出血情况下看清楚进钉点就成功了一大半。2.务必以可靠的参考点来定位进针点,像“侧块中点”、“侧块最高点”、“侧块外缘”、“后弓与侧块交界的中点”等均不够可靠或无法准确参考,用神经探钩勾住后弓内缘并压在侧块上以确定“侧块和后弓内下缘交叉处”,作为参考点,可能是最可靠的。宁可略靠内,不要靠外,靠外易损伤椎动脉。3.头倾角度参考后弓,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与后弓平行或稍头倾均可,不进入寰枕关节面即可。4.内倾角度不易实现。开路锥进入时寰椎常常旋转,导致表面上的内倾角度不可靠,还会打出外倾角度。此时助手固定头部、避免旋转可能会有所帮助,内倾0-15度均可。5.大多使用30mm长螺钉,螺钉在侧块骨质内长度约17mm,多为单皮质固定,强度是足够的,无需追求双皮质固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君共勉。

审稿:王庆德

供稿:毛克政

编辑:张振辉

参考文献

1.Goel A,Laheri V.Plate and screw fixation for atlanto-axial subluxation.Acta Neurochir(Wien).1994;129(1-2):47-53.doi:10.1007/BF01400872.PMID:7998495.

2.Harms J,Melcher RP.Posterior C1-C2 fusion with polyaxial screw and rod fixation.Spine(Phila Pa 1976).2001 Nov 15;26(22):2467-71.doi:10.1097/00007632-200111150-00014.PMID:11707712.

3.Hong X,Dong Y,Yunbing C,Qingshui Y,Shizheng Z,Jingfa L.Posterior screw placement on the lateral mass of atlas:an anatomic study.Spine(Phila Pa 1976).2004 Mar 1;29(5):500-3.doi:10.1097/01.brs.0000113874.82587.33.PMID:15129062.

4.Tan M,Wang H,Wang Y,Zhang G,Yi P,Li Z,Wei H,Yang F.Morphometric evaluation of screw fixation in atlas via posterior arch and lateral mass.Spine(Phila Pa 1976).2003 May 1;28(9):888-95.doi:10.1097/01.BRS.0000058719.48596.CC.PMID:12942004.

5.Blagg SE,Don AS,Robertson PA.Anatomic determination of optimal entry point and direction for C1 lateral mass screw placement.J Spinal Disord Tech.2009 Jun;22(4):233-9.doi:10.1097/BSD.0b013e31817ff95a.PMID:19494741.

6.Bunmaprasert T,Puangkaew W,Sugandhavesa N,Liawrungrueang W,Riew KD.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Lateral Mass and Inferomedial Edge of the C1 Posterior Arch:A Reference Point for C1 Lateral Mass Screw Insertion.Neurospine.2021 Jun;18(2):328-335.doi:10.14245/ns.2040814.407.Epub 2021 Jun 30.PMID:34218613;PMCID:PMC825576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