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十年前我们在美国学习和考察的感受。考察他们的学校,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素养,而不应该只是考试成绩。 我们考察的第三所学校是威士伯利基督教会学校,这所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一共有550名学生,其中有40名中国学生,中国的学生以高中生为主。如果学生在这所学校的高中读书,成绩特别好,大学就可以直接录取。 因为威士伯利基督教会学校是私立学校,学生进校一律要求穿校服,校服学生可以从网上订购,也可以在学校的校服店购买。 威士伯利基督教会学校是教会学校,尽管学生入学的背景不同,但《圣经》是必修课程。除了《圣经》课程以外,学校还开设学术、艺术、社交、健康、心理等课程。学校里的任何管理制度和课程设置都是公开的,小学生也是选课制。小学生的选课需要老师指导,所以学校专门配备了心理辅导员、家教辅导员。心理辅导员主要帮助学生来选课,和学生沟通交流。家教辅导员的职责是,学生成绩跟不上,可以帮你补课。学校的高中有些科目相当于大学预科,学生在学校修完,大学也算学分。 这所学校的小学阶段不太重视知识的学习,却重视读书习惯的培养,重中之重是行为习惯教育:规则意识、礼仪养成、尊重权威的理念、服从管理的意识得到反复强化。但又鼓励学生尝试、探索、质疑、不迷信权威。 这所学校的学生不多,一般一位老师只带15名学生,最多带20名学生。有些中国学生申请到这里读高中就寄宿在教师家中。学校的学生守则、规则特别严谨,管理精致。譬如学生迟到四次就关禁闭半个小时,让你反思。学生不准带手机,如果学生玩手机,学校就没收,然后学生就用10至15美元把手机赎回来。在这所学校的校园里,从幼儿园至高中,如果老师,不管是哪位老师,发现学生犯错误,老师都可以直接开出罚单,给你关禁闭半个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违纪违规必须受到惩罚,付出代价,这就是社会规则。因此,在这一所学校的学生时时处处受到老师关注,教师人人都是学校的管理者。 在美国学校考察学习的每一天,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在学校成为好学生的十种方法。例如: 1.每天都到校学习。 2.做好上课的各种准备。 3.整理好各种材料,使之有序。 4.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 5.按时完成功课。 6.紧跟教师的指导。 7.及时寻求帮助。 8.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9.遵守学校的制度。 10.竭尽全力去尝试、去努力。 美国中学课堂是开放的,它的开放在于: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插话,随时提问。教师提问之后,学生可以随时站立回答。高中的学生虽然穿着五花八门,个性十足,但举止非常文明。 在美国考察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地领会了我的指导老师弗雷伯格教授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提升学生多元智能最核心的理念。这个“人”不仅仅指的是学生,还应该指的是老师。“以人为中心”的课堂,其关怀的情感、合作的意识、参与的行为和团队的支持,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驱力,让人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这样,人的多元智能就会得以互补,人的智慧和能力就会大大提升。因此,我们在学校的所有教育活动中都应该关注学生,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以合作互动为其基本的形态,建立多元评价的机制,尝试多元评价的方法,让“人”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生命力的中心元素。 在美国考察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深深领会到美国学校“自由”深层内涵。我的指导老师弗雷伯格教授说:“理想的学校教育,就是为学生创造自由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就是通过自由来培养纪律。”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自主权,他们就会自我约束,进行自律。在这个过程中,错误虽然是难免的,但“错误是最有价值的学习途径”。构建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自己的事情,也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所以,美国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学校管理松绑,要把学校这个“笼子”改造成为适合学生自由学习的场所。“如果学校被困在笼子中,就没有能力进行长期的、真正的改变。”其次,我的指导老师弗雷伯格教授认为,要建立一个个学习型的社区。这样的社区有着合作性的网络,使社区的一切资源都可以用来为学校服务,使所有社区成员都关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在美国考察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受着美国年度教师雷夫的教育价值观—— 1.不要害怕失败——只有当我们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时,才算失败。 2.我们追寻完美,但永远无法企及,追寻的过程就是一切。 3.我们相信,热爱阅读的人将拥有完美的人生。 4.凡事值得做的事情,就得好好去做。 5.要怀有仁爱之心,这个世界需要我的关爱。 6.延迟享乐——做好的东西会留给懂得等待的人。 7.学会推己及人——无论别人做错了什么,都不要取消或揶揄他人。 8.我们重品格,讲劝勉,推崇谦逊,而且无条件地相互扶持。 9.成功无捷径——真正的卓越是靠牺牲时间、不断试错以及大量的努力得来。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美国基础教育永远的价值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