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炳鑫的白描艺术

 浔庐山水 2023-10-28 发布于江西
编者按

2023年10月28日,中国著名连环画家顾炳鑫先生诞辰100周年,“世纪炳鑫——纪念顾炳鑫先生百年诞辰画展 ”开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即将隆重推出《顾炳鑫连环画精选集》。本文为该书责任编辑向朱国荣先生约写的“白描部分”序言,系首次发表。

顾炳鑫是新中国连环画艺术卓有成就的老一辈艺术家。

早在20世纪50至60年代,顾炳鑫先后创作了《蓝壁毯》《渡江侦察记》《黎明的河边》《小辫子哥和我》《英雄小八路》等连环画。每一本都有一种新的面貌,上一个新的台阶,从绘画形式到表现手段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创作范例,对新中国连环画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当时有“南顾北刘”之说。“南顾”指的就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顾炳鑫,“北刘”则是指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刘继卣。然而谁也想不到顾炳鑫在连环画创作处于高峰期的时候却改弦易辙,舍弃了钢笔画法、铅笔素描画法、毛笔线条加黑白画法和国画彩墨画法,转向了单纯简练的白描,多少令人有点意外。

图片

顾炳鑫先生

对于顾炳鑫画风的转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包括顾炳鑫自己也谈及过此事。在这之中,我觉得讲得最好最贴切的倒是他的同事、连环画《铁道游击队》作者之一丁斌曾。他说:“顾炳鑫在连环画的画法问题上几经探索,最终落到以线造型为主的追求,是深思熟虑过的,是他从连环画的通俗化向民族化发展的追求。”可谓一语中的。

顾炳鑫对白描艺术确实是做过长期研究的。年轻时,为了画好连环画,他从收集明清文学作品的版画插图开始,对古代白描的各类风格、技法有了深刻的理解。他喜爱魏晋南北朝的“琴弦描”“游丝描”,两宋、元代的线描作品,对明清插图刻本的研究更有见地。他认为,中国古代木刻插图,以陈老莲和任渭长的作品最有特色,尤其是陈老莲的《水浒叶子》,画了40个人物,不但造型各不相同,而且运用不同的线条能够刻画出各种人物的性格。他觉得赵宏本、钱笑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贺友直的《山乡巨变》吸收的是任渭长的线描画法。而他自己也是从临摹陈老莲、任渭长的白描起手,进而揣摩李公麟、武宗元的人物画,继而运用在连环画创作中,走的是一条出入传统的路。

顾炳鑫在白描上的专业眼光从他对贺友直创作《山乡巨变》的指导上也可以看出。当时上海人美社领导指定顾炳鑫负责贺友直《山乡巨变》的绘画质量。他看了贺友直的初稿,感到画法流于一般,毫无新意,便不留情面地把整本画稿全部推翻,同时建议贺友直到传统绘画中去学习,推荐陈老莲的《水浒叶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名作。当贺友直拿出第三稿铅笔草图时,即被他一眼看中,当场拍板出32开的线装本。他对贺友直说:“你这样画对头了,就照这个路子画下去。”贺友直在第三稿中运用的就是白描画法。《山乡巨变》出版后获得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绘画一等奖,白描画法由此影响了全国一大批连环画作者。

有人将《红岩》视为顾炳鑫在线描创作实践上的起点。连环画《红岩》(共8册)的前4册出版于1964、1965年,后4册出版于1980年。顾炳鑫在同一时期还参与了连环画《红灯记》(1965年)的创作。当时的文艺政策已开始强调集体创作,在人物造型、场景设计,以及细节描绘等都要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后才能落笔。在这两部连环画中,白描作为主要的绘画手段,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方面充分发挥了线条的表现力,比如用厚重的粗线条勾勒李玉和穿着的大衣,以表达人物坚毅稳重的品格,用流畅活泼的线条来表现李铁梅天真又刚强的性格;又比如在勾勒线条时强调细中有粗的节奏感,避免传统线描容易造成过于平静稳定的感觉。顾炳鑫的这些艺术主张在集体创作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在连环画创作中采用人物绣像的形式,既能作为人物造型的依据,放在书前又能作为人物介绍,这一做法成为当时连环画出版的一个亮点。在从作品的署名来看,《红岩》前6册的绘画作者为韩和平、罗盘、金奎、顾炳鑫4人,后2册的绘画作者仅为韩和平和罗盘2人。《红灯记》的署名也是韩和平、罗盘、金奎、顾炳鑫,但是在顾炳鑫前增加了沈悌如。这说明顾炳鑫在这两部连环画创作中并不是最主要的创作人员,但是身为连环画创作室的副主任,本身又是一位杰出的连环画家,在连环画艺术风格的整体把握上还是起着掌舵人的决定性作用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红岩》

图片

图片

顾炳鑫创作《红岩》的现场写生画

图片

《红岩》创作组在重庆渣滓洞合影(右二为顾炳鑫)

最能够代表顾炳鑫白描艺术的连环画,无疑是出版于1970年的《列宁在十月》和1972年的《列宁在一九一八年》。虽然这两本连环画也是合作完成的,而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甚至连合作者的姓名都被隐去了,统一署以上海市新闻出版系统某某项目创作组。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多方调研,参与这两本连环画创作的作者才逐渐浮现出来,其中有顾炳鑫、颜梅华、罗盘、何进、杨秉良等,以及后来调入创作组的韩和平。据当年创作组的编文作者庄宏安回忆,由于顾炳鑫在连环画界的名望和创作才华,大家都推荐他担当主创重任,并由他来塑造列宁、斯大林、捷尔任斯基等主要人物形象,颜梅华等描绘其他人物,何进、杨秉良等绘制场景,最后再由顾炳鑫用墨线勾画正稿。所以,顾炳鑫作为这两本连环画的首席画家这一点是无人质疑的。

顾炳鑫以传统的单线白描来描绘列宁的故事是一个大胆创举。依照他过去的做法,会采用外国绘画的形式来表现这个题材,由于《红岩》创作上的成功,引发了他用传统线描来画《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年》的想法和激情,决定以严谨的白描手法和写实造型来达到一种庄重严肃的艺术效果,出色地完成这个政治性很强的艺术创作任务。他在创作中借鉴了同名电影中的镜头,让读者有一种熟悉的亲近感。但是与电影不同的是,一些画面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来突出列宁的伟大形象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比如《列宁在十月》第21图,以特写的列宁半身像来表现革命领袖对武装起义的成功抱有坚定的信念,背景上空无一物,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画面中类似的“留白”,常被用于列宁发表思想言论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处理手法。当然也有通过众多人物簇拥领袖的大场景来烘托列宁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顾炳鑫曾指着第106图对庄宏安说:“这一幅画的是列宁参加第一次苏维埃会议,坐在主席台上的有斯大林、捷尔任斯基、斯维尔德洛夫、乌里茨基,每人的头部只有黄豆般大,都要画得像,倒真吃力!”这说明顾炳鑫的白描功夫能够应对各种场景,大小由之,皆能胜任。由于故事发生在俄国的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画中的人物形象、衣着服饰、生活道具、城市景象等与《红岩》《红灯记》完全不同,这就需要拿出一种新的表现方法来应对。顾炳鑫运用不同的白描线条将各类物品的质感和场景的层次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如用稍粗的铁线描来勾勒西装、厚呢子大衣的轮廓线,用方折挺劲的长线条描绘室内家具和欧式建筑,又用纤细的线条来刻画人物的面部特征和揭示细微的心理活动,刚柔相济,相得益彰,将中国传统线描的美感和丰富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顾炳鑫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语言向读者讲述了列宁的伟大故事,顺通流畅,没有一点隔阂感,就像我们观看这两部苏联影片时听着翻译过来的汉语对话一样地自然。在《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年》中有许多可圈可点的经典画面,比如《列宁在十月》第111图,士兵们高举红旗冲上冬宫宽阔的阶梯追逐逃跑的敌人;《列宁在一九一八年》第2图,列宁挥手指向前方,发出“一切为前线”的号召。舞动的旗帜与潮水般涌向前的红军战士顺着列宁的手势冲向战场。这些画面一直是连环画作者学习临摹的范本。

图片

《列宁在十月》第21图

图片

《列宁在十月》第106图

图片

《列宁在十月》第111图

图片

《列宁在一九一八年》第2图

顾炳鑫的白描,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对场景的描绘均一丝不苟。由此形成他严谨的画风,正如画家自己所说,“我追求老实”。《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年》是顾炳鑫长期以来对白描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实践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堪称顾炳鑫白描连环画的代表作。之后,顾炳鑫又参与创作以他为主的《英雄小八路》(白描绘本)、《虹南作战史》以及独立完成的《向阳院的故事》等几本连环画,在画风上延续了他一贯严谨的白描手法,在构图经营、场景描绘等方面显现出更多的变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虹南作战史》

图片

讨论《虹南作战史》画稿(中间讲述者为顾炳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阳院的故事》

改革开放后,连环画艺术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此时顾炳鑫的创作重心已转向中国画,不过从他1979年创作的几个短篇连环画上还是可以一睹他后期的白描连环画风采。在《洛阳纸贵》和《不上鬼圈套》中,游丝的轻灵和铁线的凝练,加上略带夸张的装饰手法,表明他已经跳出了严谨的写实画风,呈现出别样的美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洛阳纸贵

1984年,顾炳鑫调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从事人物画教学,不再创作连环画。但是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热诚邀约下,以中国画形式绘成彩色连环画《西湖民间故事》中的《玉泉》和《小黄龙》两册,成为他的连环画关门之作。

对于顾炳鑫连环画的特点,贺友直曾作过精辟的剖析。他说:“炳鑫先生的连环画,严谨、规范。严谨是他的性格、风格,规范是他的方法、技法。”因此可以说,顾炳鑫的白描,是他为人处世的品格在艺术上的典型反映。

2023年7月于上海雅仕轩

图片

图片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