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0年,美国一科学家把老鼠丢进水桶里,15分钟后待其快要淹死

 紫霞照我 2023-10-28 发布于陕西
1950年,美国一科学家把老鼠丢进水桶里,15分钟后待其快要淹死时,救活又重新丢回去,没想到老鼠这次坚持了60个小时,揭开了希望的含义。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科特用小白鼠做的一场极其残忍的实验,后来被称之为“希望实验”。
 
哈佛大学的几名科学家准备了三个高高的玻璃瓶,往里面灌满了水。然后将三只小白鼠分别放入这三个瓶中。
 
玻璃瓶非常高大,小白鼠的四肢无法触及到底部,只能不断划水才能不被淹死。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三只小白鼠还是逐渐筋疲力尽,在瓶中溺亡。其中最顽强的一只坚持了15分钟才放弃了生命。
 
科学家们感到很惊讶,这么快就被淹死,是不是与小白鼠的体质有关?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他们又抓来了34只身体强壮的大白鼠,进行同样的实验。但是结果依旧是15分钟后全部溺亡。
 
这次的结果似乎说明,小白鼠的存活时间和它们的身体条件无关。科学家们不甘心,决定再重复一次实验,也许能找到一些新的发现。
 
这一次,他们还是把三只小白鼠放入三个玻璃瓶中。在它们累得快要放弃时,科学家及时将小白鼠捞出瓶外,让它们呼吸新鲜空气,然后用毛巾擦干身子,让它们休息一会儿。

过一段时间后,科学家又将这几只小白鼠放回玻璃瓶中,再次让它们游泳。就这样,科学家反复多次在小白鼠快要淹死时将它们救起,然后再扔回瓶中。
 
在多次反复这样的过程之后,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新的试验。他们还是将这三只小白鼠丢入玻璃瓶中,然后静静地观察,一直没有进行打捞救助。令所有人震惊的是,这一次小白鼠们游了整整60个小时,才最终屈服于体力不支,在瓶中溺亡。
 
这次实验时间是最初的15分钟的240倍,如此巨大的差异,说明科学家们的反复救助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也许,被救助给了小白鼠一种希望,它们相信科学家还会再次伸出援手。为了这份坚定的希望,小白鼠们发挥出了惊人的毅力,不肯轻易放弃。
 
这种通过希望激发生命潜力的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也屡见不鲜。比如著名的“比马龙效应”,如果你一直告诉一个人他能力不足,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会认同你的观点,进而在这个方面表现越来越差。相反,如果你一直夸奖一个人,给他很高的期望,他也会受到鼓舞,在这个领域里取得越来越大的进步。
 
在中国古代,也流传着一个以希望激励人心的故事。一个将军每次出战前,都会拿出一个竹签筒,当着士兵的面占卜,然后告诉他们抽到了吉兆。士兵们激动不已,士气高涨,打了胜仗。后来庆功宴上,将军才告诉大家,竹签筒里其实全是吉签。将军巧妙利用迷信给士兵们注入信心,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小白鼠的故事也启发我们,心理上对生命的放弃,往往比生理死亡更可怕、更早发生。身体可能已经非常虚弱,但如果心中仍然燃烧希望的火光,那么人就能随机应变,抗争到最后一刻。相反,即使身体还很健康,一旦内心失去希望,认为一切都完了,那么人也会很快衰亡。
 
所以,我们不应该因为环境的艰难而丧失斗志,反而要保持希望,相信冥冥之中一定还有转机。要时刻告诉自己,只要不放弃,就还有机会转危为安。希望可以创造奇迹,当我们积极面对生命,就能释放出最强大的生命力量。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