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太软?告别讨好者模式,掌握人际关系的主动权

 阿布的书柜 2023-10-29 发布于广东

我们可能会因为想要取悦别人,而忽视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我们可能会因为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而不断地逼迫自己,让自己处于过度劳累和压力之中。


图片

最近看了一篇讨论讨好者的文章,作者认为:“讨好者通过不断付出和牺牲,来获取对方的愧疚感,从而积累道德资本,最终夺取关系中的话语权。

人际关系是复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和行为模式。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所有讨好者都是在玩道德游戏,都希望通过付出和牺牲来夺取话语权。

  • 有些讨好者可能真的是出于真诚的关心和爱护,而不期待任何回报。

  • 有些讨好者的行为可能源于对人际关系的焦虑和恐惧。这些人可能害怕被拒绝或孤立,因此会过度地取悦他人,以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接纳。

  • 有些讨好者的行为可能更多是出于习惯或者对人际关系的一种误解,认为只有不断付出才能维持关系。

  • 有些讨好者的行为也可能与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有关。他们可能过度地依赖他人的赞扬和肯定,从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在价值和自我肯定。


图片
BEGINNING OF AUTUMN
图片
图片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关于讨好者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01
讨好者行为的原因
图片

讨好者行为可能源于童年时期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例如孩子可能会通过取悦父母来获得关注和认可。

此外,社会文化环境也可能对个体的讨好者行为产生影响。

02
讨好者行为的影响
图片

讨好者行为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焦虑、抑郁等。

过度讨好他人可能会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丧失自我,导致关系的失衡。

讨好者行为还可能影响个体的自我成长,使他们过于关注他人的评价,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和发展。

03
如何应对讨好者行为
图片

首先,需要个体进行自我觉察,认识到自己的讨好者行为,并分析其背后的动机和需求。

其次,作为讨好型人格,我们经常会不自觉地过度付出和牺牲。

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而不是通过讨好别人来获得认可和爱。

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需要注意方式和语气,避免过度情绪化或攻击性。

然后,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与他人的关系,并明确自己的权力和话语权。不要让自己一直处于被动和低位,而是要学会坚持自己的权益和边界。

同时,为了避免被他人无底线地索取,在合理范围内保护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在拒绝别人时,不需要解释或道歉,只需要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即可。

最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很重要,学会与他人平等沟通,相互尊重,避免过度讨好或过分苛求。

图片

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了权力游戏在人际关系中的存在。

在任何关系中都会有博弈,简单来说就是权利游戏,谁说的算,谁更有话语权,而权力大的人一定会比权利小的人更有话语权。

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他其实是一种处在权利小的位置上,而人又都是自恋的,当他不能在关系中拥有话语权时,就会玩一种道德游戏。

我要做一个好人,我会在关系中做出各种付出和牺牲,以此来换取对方的愧疚感,去积累大量的道德资本,让自己站在高位夺回话语权。

例如,作为一个讨好型人格常常都会有这样的心境,“我都这样好了,你怎么还不感激我,我都这么牺牲了,你怎么还敢继续得寸进尺”。

但事实上,不是所有人都会进入“讨好者”的道德游戏,大部分人会被你的付出将欲求养大,于是进行无底线地索取。



图片
图片
图片

总的来说,讨好者行为是一种需要我们关注和理解的现象,但我们也需要避免过于简单化地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对每个人的行为进行具体的分析,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然后才能找到更有效的应对方式。

同时,我们需要提高自我觉察,学会尊重自己的价值和权利,平等地与他人相处,以此来应对这种讨好者的行为。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