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说读书无用,那是你不会读书

 a_123 2023-10-29 发布于河北


豆瓣上,有个小组叫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有近百万成员,在组里讨论自己和读书相爱相杀的故事:

有人自嘲是伪知识精英,家里藏书千本,脑子空空如也;

有人自责说不管什么书,翻几页就看不下去了;

有人发牢骚,看了那么多书,生活仍是没有起色;

还有人满腹疑虑,为什么自己看了就忘,啥也记不住......

这些烦恼和困惑,是不是让屏幕前的你深有同感?

我们都知读书的好,但又感觉读书越来越难,越来越无用。

其实,并非读书无用,而是很多人根本不会读书。

读书如交友,不仅要趣味相投,三观一致,还要讲缘分,看时机。

只有避开雷区,掌握方法,阅读才能成为一件滋养身心的美事。

别说读书无用,那是你不会读书

想必你也有这种经历:

兴致冲冲立了flag,可坚持不了几天,就把书本丢在一旁;

中外名著看不过半,技能丛书看不进去,专业课本看不到位,一年下来,读完的寥寥无几。

究其根本,不是我们不够努力,多半是因为陷入了以下4个误区——

① 刻板阅读,盲从经验

每当询问如何读书,不少人会告诉你:“读书要由易入难,从第一章按部就班地往后看”。

也有不少博主,整理出了完整的阅读顺序:

先看目录自序、然后看书评简介、写作背景、故事梗概,最后再逐章逐句地精读。

甚至还有人定下了明确的阅读节奏:每天一定要读满一个小时、每星期一定要读1本。

听从建议去读,或许会少走弯路。

可完全按照要求去读,不免束手束脚,各种不适。

最后,早早被琐碎的流程耗尽了兴致,看不到主要内容就浅尝辄止。

别说读书无用,那是你不会读书

② 图新图快,跟风读书

还有人陷入一种“读书的迷思”,想看书却不知道如何选书。

于是,跟风买下一摞摞畅销书,结果翻开一看,并不适合自己。

而大部分未经时间检验的书籍,品位和质量又往往差强人意。

有位Up主,年初时一口气批发了50本畅销书,立志一年内读完。

如今,10个月过去了,有网友留言:Up主读完了几本?

他不好意思地说:别提了,很多书连塑封都没拆,就堆在角落。

他辩解道,不是自己犯懒,而是读了几本后,发现这些书远没有书商宣传地那么好。

一味图新,跟风看书,这种从众阅读模式,只会浪费时间和金钱。

③ 不求甚解,自以为懂

有人问“高分读书法”创始人西冈一诚:读书最需要注意什么?

西冈先生说:“我们要警惕的,不是看了就忘,而是感觉自己都懂了。”

很多人在阅读时,会产生一种“懂了”的错觉,以为草草看完,就万事大吉。

殊不知,欠缺思考与感知的阅读,无异于走马观花,很容易让人错过书中精髓。

时间管理的书读了好几本,但仍做事拖延,缺乏效率;

治愈类丛书也接触过,可仍无法与自己和解,继续内耗着;

更别说认知类、技能类的作品,看来看去,思维水平仍原地踏步。

满足于买过即读过,不去反复钻研,真实的变化和提升便成了天方夜谭。

到最后,我们泛读了大量书籍,但转头便雁过无痕。

也就是说,不思考的自己,也可能成为阅读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别说读书无用,那是你不会读书

④ 只看得失,功利读书

最后一大误区,也最为常见,就是功利性读书。

有人买了书,是为了晒朋友圈,打造文化人的人设;

有人看书,是为了找一把登天梯,为自己换来名利;

还有人看书,要求自己必须学到点什么,绝不能白读。

当你给阅读强加一个目的,读书就变成了交易。

没了乐趣,也少了那种心灵相通的感觉。

陈果老师说:别急着读书,乱读书还不如不读。

急躁、盲目、不加思考又太过功利,这样读书,只会让我们读无用书。

别说读书无用,那是你不会读书

有句话说的好:

梯子搭对了墙,攀爬才有意义;奔跑找对了路,才能抵达目的地。

或许,你正在一个个阅读误区中挣扎,但别灰心。

只要找对了方法,书籍会向所有人敞开友善的怀抱。

聪明的阅读者,往往这样看书——

① 趣味与知识相结合

学者阳志平,曾提出过“感性阅读与知性阅读相结合”的读书方法。

意思是,要兼顾趣味性和知识性,甚至先以消遣为目的,也没关系。

根据自己的胃口选书,凭爱好看书,让读书变得有趣,是第一步。

比如,散文小说领进门,历史哲学做补充,专业书籍最后看。

至于形式,也不必拘泥在纸质书、电子书,精装版、简易版。

更无需亦步亦趋跟随众人,追求名气与深度,注重真实的感受,进而找到与我们趣味相投的书。

无论做什么,只有感受到快乐,人才能在这件事上,成为长期主义者。

别说读书无用,那是你不会读书

② 输入与输出相结合

媒体人@周岭,在著作《认知觉醒》中说:

读书,不单单是看在眼里,还要再加工,进行有效输出。

拿他自己来说,每看完一本书,都会写一下读书总结,发布到社交平台。

也许是复述故事情节,也许是论证书中观点,也许是自己的所思所想,也许是这本书对生活的意义……

这些文字,不仅帮他复盘了知识点,倒逼他思考,还能得到外界反馈,及时给予纠正。

输入与输出相结合,能有效解决“看了就忘”、“看不看都一样”的难题。

不仅仅是写作圈的人,你我普通人,也可以随时发社交平台,进行有效输出。

③ 阅读和笔记相结合

看过一位博主的分享。

她之所以能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致,是因为她很喜欢做读书笔记。

买一个漂亮的新本子,一支书写流畅的钢笔,一本文辞优美的小书。

周末的午后,晒着暖暖的太阳,一个人伏案读书,边看边摘抄文句。

扑鼻的油墨香味,沙沙的写字声,总能令她沉静下来,暂忘一切烦恼。

她上瘾般迷恋这个美妙的过程,感觉自己不可能有懈怠的一天。

如果你觉得读书太枯燥,不妨也“边看边写”,让自己有一次心流体验。

还有个补充建议,如果书写不方便,手机稳当,电子笔记,也是不错的选择。

别说读书无用,那是你不会读书

④ 读书与生活相结合

一期综艺节目中,几个文学大佬,谈起读书的定义。

有人说: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去感受理解生活。

有人说:阅读让我们看到,怎么获得有意义的人生。

读书,不是为了某个知识点,不是为了赚钱求名,不是为了包装自己,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总忍不住对孩子发火,不妨重温一下《正面管教》;人生遭遇低谷,不妨读读《人生海海》;感觉日子无聊,就看看《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人生很多问题 书里都有答案。

把新的认知缝合进自己的认知网络,再利用实践把知识点稳固下来,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书籍只有与生活结合,它们才会有生命。

会成为你的朋友,给你鼓励支持;会成为你的师长,给你人生建议;

会成为你的知己,接住你的情绪,会成为你的亲人,陪你走过风雨。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而后你会发现,读书是这世间最有用的事。

别说读书无用,那是你不会读书

有网友开余华老师玩笑,说他这辈子就靠《活着》活着。

余华老师也很风趣,回复说:《活着》,并不是活着的必读书。

这段趣事,让我想起了另一句话,是作家马伯庸的一句感慨。

马伯庸说,看书看不进去太正常了,什么书都能看进去才反常。

就比如四大名著,人人都说好,可你就是读起来困难,也不必非逼自己看;

比如一些工具书,看懂了大有裨益,可你就是倍感乏味,及时放弃也不是错。

书和人一样,讲究缘分。

能相遇相知自然是好,无法产生共鸣,也不必难过。

别说读书无用,那是你不会读书

文学家毛姆,在阅读《红书》时,就很煎熬。

虽然这本书好评如潮,可他读起来,不仅吃力,而且并不认可作者的观点,于是翻了几页,便果断放弃。

读《呼啸山庄》时,他觉得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文笔啰唆,看这本书很浪费时间。

还有《狄更斯小传》,他发现作者隐瞒了狄更斯最有趣的部分,断定这本书不必细读。

在札记中,毛姆就直言不讳地说,放弃不喜欢看的书,是读书人的明智之举。

这世间,好书千千万,并不是每一本都能与自己的灵魂契合。

就像诗人于秀华所言:写书人和读书人之间,只有赤城以待一条路。

我们无需将书神化,更不用强迫自己去看所有的书。

退一万步讲,获取知识,积累阅历的途径,也不止读书一种。

行万里路也行,与高人交流也可,广泛且深入地生活,更是不错的选择。

当你暂时找不到好书,不妨先去读读人生这本大书。

工作、孩子、人际交往,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功课都是书。

多去户外走走,多感受人间烟火,多与人产生链接,又何尝不可呢。

当你有了一番阅历与感悟,说不定就能找到自己的生命之书。

别说读书无用,那是你不会读书

读书这么多年,有个很深的感触。

那就是,读书不是为了让人高看一眼,或是自我感动。而是为了让自己真真切切发生好的转变。

迷茫无助时,总有一个故事给你安慰;不知所措时,总有一句话给你指引;

浮躁张扬时,书中的智者,也时常跳出来,帮你沉稳心性。

孤寂难耐时,转身看看书架上的书,便觉得也没有那么孤单。

或许,这就是阅读最大的意义。

点个「关注」祝福你早日成为书籍的朋友,感受到书与人灵魂共振的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