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3年,相声界总门长张寿臣召集津京两地的相声演员开会,目的只

 铁血老枪 2023-10-29 发布于上海
1953年,相声界总门长张寿臣召集津京两地的相声演员开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清理门户,对于师承关系模糊的、有问题的,推到重来,当时数得着的相声名家马三立、郭荣启、侯宝林、赵佩茹等都是悉数到场。
相声作为一门语言艺术,最早的记载见诸于清道光年间,当时有一位名气很高的相声艺人名叫马三禄,他对相声的研究和表演使得这种艺术广为人知而且大受欢迎,渐渐有人向他拜师学艺,相声表演的传承就开始了,因此马三禄也被尊为相声界的第一代祖师。
到了清末的时候,相声已经发展成了一门比较完善的艺术。和中国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相声界也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各种规矩,比如如何拜师学艺、有何行业禁忌等等一系列能够标识身份的行规,形成了类似于帮派一样的社会组织团体。
因此,相声艺人们为了抱团取暖并获得社会身份,就推举出了掌门人,也叫总门长,掌管相声界的一切事务。
相声传承到了第五代时的掌门人叫张寿臣,他的相声表演在民间极受欢迎,在同行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堪称第德艺双馨,所以他担任掌门人是当之无愧的。
张寿臣自幼失祜,十二岁时,为了混口饭吃便拜相声大师焦德海为师学习相声,张寿臣读过书,学习相声时又勤奋刻苦,十五岁便出师了,奔走各地进行演出。
走上江湖之后的张寿臣凭借着学会的各种段子和积累的表演经验,每逢出演必定场场爆满,成为名重一时的当红青年相声演员。
七七事变之后,日寇曾几次邀请张寿臣前往釜山录制唱片,均遭到张寿臣的拒绝。
宁死不当汉奸的张寿臣四处逃亡躲避,在逃亡途中还不忘编相声段子来宣传抗日、讽刺日寇和不抵抗外敌的当局。
到了1953年的时候,社会已经稳定,张寿臣作为相声界的大师也不用再颠沛流离,还得到了国家的保护和重视。
张寿臣出于传承和发扬相声艺术的责任心,便计划整顿一下相声界的师承关系和辈分。
在张寿臣看来,相声不仅是自己和同行们在旧社会用来吃饭的一个活计,它更是一门艺术,如果不理清当前的师承关系,那么相声传承就没有秩序,发扬光大也就无从谈起。
说起传承关系,当时跟张寿臣名气不相上下的另一位极富才华的相声演员叫张杰尧,张杰尧才高气傲,他一直对张寿臣的总门长地位不服气,他自称德字辈,师承高德明的父亲高闻元,辈分要比寿字辈的张寿臣要高。
但由于以前社会混乱,相声四散在各地,联系并不紧密,所以拜师的规矩也并不统一,辈分也很乱,师承关系就很更难理清,因此相声界的很多人并不承认张杰尧的师承关系。
张杰尧年纪并不大,但他仗着自己才高,一直以辈分高自居,甚至还为自己另取艺名“张稽祖”,给自己的师弟韩子康改名“韩稽宗”,他以此来彰显自己在相声界的地位,要做相声界的祖宗。
张杰尧这一举动引发了相声界的众怒,他便成了众矢之的。
张寿臣为了保持相声界的和气,想和张杰尧拜把子,给他一个寿字辈的位份,但张杰尧拒不接受,张寿臣最后也无奈称张杰尧为“傻大爷”,又说“傻大爷浑身都是嘴”,这算是承认了张杰尧的地位和才华。
张杰尧是汉军旗人,祖上曾世代为官,到了张杰尧这一代时家道却衰落了下来,为了活下去,张杰尧走上了学相声卖艺的道路。
到了1931年时,张杰尧声名鹊起,他不仅精熟传统段子,还不断创新发展新节目,他的模仿技艺也十分惟妙惟肖,深受观众欢迎,逐渐成了闻名相声界的大师级人物。
然而这位始终自居相声界长辈的张杰尧最后却渐渐销声匿迹了,因为抗战胜利之后,战时曾为日寇服务过的人都遭到了清算,张杰尧也在其中。
张杰尧不仅留着仁丹胡,还和日本人有过合作,受邀到釜山录制过相声唱片。
尽管有人说他是被胁迫的,但不管怎样,他与敌人合作过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后来张杰尧在国内及相声界的名声和地位一落千丈,最后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因此,在1953年的这场相声演员的大会上,张寿臣与众多相声艺术家如马三立、郭荣启、侯宝林、赵佩茹一起发表声明将张杰尧和韩子康开除出相声界,张杰尧的弟子也被张寿臣划到了马三立名下。
自此,相声界的师承关系被正式确立下来,发展出了诸多一脉相承的门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