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人文:古代科举史话——三元及第不稀奇,两朝解元独广西

 浔州鑫森淼焱垚 2023-10-29 发布于广西

三元及第不稀奇:

古代科举历史中,“连中三元”,指的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得第一名,这样的人自隋代科举开始,一千三百余年间出了十六个文三元,三个武三元。

如文科的有:唐宋时期的崔元翰、武翊黄、张友新,王曾、孙何,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金元时期的孟宗献、王宗哲,明清时期的黄观、商辂、李骐,钱棨,陈继昌

不管这些“三元及第”混得怎么样,有些什么样的历史成就,单就是这“三元及第”的身份,那就足已让他们留青史,常常被后人提起,成为了人文话题。他们的故事真是一搜一大把,所以也不见得有什么稀奇的了。

两朝解元独广西

那“两朝解元”又是指的什么呢?这里的“两朝”指的是两个朝代,即在两个朝代都能考一中一次科举解元,这种情况就是比较特定,又比较罕见的了,得有很多的历史巧合才能出现的情况了。

翻看了那么多本广西的地方志,正好看到一例,估计也是整个古代科举史中罕见的一例,他在明朝末年科举乡试中考中了解元,但后来改朝换代了,他又参加了清朝的科举乡试,偏偏又中了了一次解元。

这就比较传奇了!

这传奇的“两朝解元”,是今天崇左市扶绥县记载的人文故事。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时候,这个地方还叫永康州,一个叫陆光祥的参加了这年壬午科乡试,并以第一名中举,成为明代广西最后一名解元。

按地方志记载,他的先辈来自于广东高要,时间久了才正式入籍永康州,他才得已参加后来的科举考试。

只可惜,生不逢时,这时候的大明朝已经是走在末路当中了,两年后,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大明朝完完。

改朝代的过程中,像陆光祥这样的末科举人,还没得到什么正式的官方待遇,就不了了之了,等大清地位稳固以后,他们这种前朝举人自然很难被官方认可,而作为普通的读书人,他们要么平凡于民,要么只能重新寻找认可了。

由于带着前朝举人,前朝解元的身份标签,估计还是很难被官府所接受的,于是,他只能改个身份,在重新登记学籍时,改为江西人落户永康州籍,名字改为陆台枢。

身份改完了,他也想重新参加科举考试,谋一点出路。终于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他再应丁卯秋闱,中举当年乡试第一,又一次成为科举解元。

陆台枢两中解元,跨两朝四十余年,按常理算来,最小已经是六十好几的人了,所以有人觉得这不太可能。是不是史籍记载有误。

其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按照古代的科举制度,无论是哪一级科举考试,都是没有年龄限制的,这可是古代读书人重要的出路,只要你有这经济条件,只要你有这精力,都可以不断的参加科举考试。

因为得到举人的身份,那是有很多社会特权的,像有记载,清乾、嘉、道、咸、同、光六朝,100岁以上还在参加科举“会试”这个等级的考试,并获得“恩赏”的,一共33人;95岁以上的,111人;90岁以上的,395人;80岁以上的,1347人;70岁以上的,1032人。如果加上低一等的考试“乡试”,老年考生简直多如牛毛。

所以说,这个“两朝解元”的故事,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他的传奇之处,其实不在于他多少岁再中解元,而是他这个跨朝代的特定时期。

历史几千年,一身两朝,这很正常,改朝换代之际,所有人都是如此。作为科举考试来说,除非在改朝之前,已经取得了一官半职,换代之后,也许可以得到新朝的重用,也许被抛弃,命运还有点选择性。

而如果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科举学子,那不确定性就高了,新朝不认可前朝的科举成绩,不认可前朝的秀才,举人身份,也很正常,因为按照旧时的科举制度,有秀才,举人身份的人,是可以得到官府的补贴,官府给予的优惠,社会的地位,等等,总之有不少的实实在在的“实惠”。

那官府作为用人方,资助方,在选择前朝人才的时候,可以要求重新参加科举考试,重新取得秀才,举人的身份,有真才实料的才可以享受新朝的科举待遇。

相信这种情况一定不少,只是没料到,一个前朝解元,在新朝里居然还能再中解元,这就属实罕见了。

更为重要的是,广西本来就被历朝视为“蛮地”,而陆台枢所处的永康州,更是“蛮地”中的“蛮地”处于边隅荒僻之地,当地科举教育的历史也是从1608年才开始,这种文风初起的地方,短时间能出这样的“两朝解元”,已经是科举教育历史中很突出的事情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