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美苏宁们的穷途末路

 汕头能率 2023-10-29 发布于广东

最近巴以冲突吸引了大伙的注意力,以至于很多人忽略了一条重磅新闻。

前几日,电器巨头国美APP的抽奖页面上惊现一条弹窗,直指创始人黄光裕及董事长黄秀虹拖欠工资与货款,并大骂“你俩早晚得再进去蹲几年”。

很显然,这是国美内部员工所为。这得是多么绝望,才会让他们出此下策,置公司利益和老板的面子于不顾,在面向用户的APP上公然叫骂,看样子早已做好了船沉的准备,再也装不下去了。

经历此番闹剧,国美究竟还剩下多少员工,我们不得而知。可以透露一个数字,今年上半年,国美总共有3609名员工,而在其巅峰时期,国美的员工数达到了30万人,十几年时间,国美出走了数十万员工。

伴随着人员的大规模离职,国美的营收也遭受重创,2023年上半年,国美的收入仅为4.15亿元,较去年同比下降了96.57%。

作为昔日的家电零售老大,国美的衰落早在黄光裕入狱那一天就已注定。但如今的断崖式下跌,却是这位不甘心的大佬急于逆风翻盘造成的。

图片

1

国美电器和它的创始人黄光裕,曾经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传奇。

诞生于1987年的国美电器,是中国家电零售连锁经营模式的鼻祖,与另一巨头苏宁并称“家电双雄”。

国美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总共有近3900家门店,遍布全国500多座城市,会员达2亿多。创始人黄光裕也于2004年、2005年和2008年登顶胡润富豪榜中国大陆首富。

国美为什么能够成功?道理很简单:它最早将“物美价廉”的概念带入到家电行业,给消费者带去了便利和实惠。

这么说有点简单,让我们来看看一下国美具体是怎么做的。

众所周知,零售行业是一门渠道生意,在国美之前,家电品牌的零售渠道是高度分散的,通常以电器市场里的小店铺为主,如果你想同时买彩电和电冰箱,就得去市场上逛好多家店。比如上海的七宝老街和五角场商圈,曾经都是老牌电器商场的聚集地。

而国美把这些家电品牌统统集中到了几千平方米的大卖场里,相当于把原先的集市变成了一座购物中心。这样一来,消费者就能一次性选择所有他想要的家电品牌,再也不用连逛好几家店了。

国美在选址上也非常聪明,那时候的电器商城大多集中在市中心,租金高,店铺面积小,进货量也有限。

国美则把店开在相对偏僻的地方,这里租金相对便宜,可以开大店,琳琅满目的阵势一摆开,顿时让顾客傻眼了。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都说国美电器的价格便宜,这是它吸引顾客的重要原因。但我们都知道,所谓价格便宜,是以零售商比供应商拥有更多议价权为前提的,家电品牌们怎么会乖乖地让国美砍价呢?

这就涉及到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广告。

在90年代,报纸广告还很流行,但你要在报纸上做广告,不仅贵,还得等排期,因为等着做广告的商家有一大堆。

但是黄光裕别出心裁,他找到了报纸中缝的位置,也就是左右两版的中间部分,利用这片狭长地带给国美打广告,当时这么做的商家还很少,国美只花几百元,就买下了一份报纸的中缝版面。

中缝广告只刊登价格和促销信息,内容简明扼要,读者一扫而过,即便没有细看内容,但会被上面的数字所吸引,国美电器把自己的优惠价格以最显眼的方式打在上面。

通过广告这个杀手锏,国美获得了大量顾客。而对于广大供应商而言,国美这么做也为他们带来了流量。有了这些优势,国美在和供应商谈判时,就能把价格压得更低,实现薄利多销。

不得不说,黄光裕是个有远见的商人,在那个连互联网都没普及的年代,他已经意识到了流量与媒介的重要性,如果他后来没有入狱,国美的今天很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2010年8月,黄光裕以非法经营罪和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此次入狱彻底改变了国美的命运。

在接下来的四五年时间里,网络电商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并吞噬了大量实体店生意,当黄光裕2021年出狱时,零售市场早已今非昔比,从游戏规则到商业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以理解黄光裕此时的心情,他要尽一切可能,把这“失去的十年”抓回来。

图片

黄光裕重掌国美后,第一步就是让国美实现线上化,并投入巨资改造国美,力争在18个月时间内让国美恢复昔日雄风。

如今看来,18个月简直是天方夜谭,企业转型谈何容易?更何况此时的国美,早已不再是昔日的龙头老大,市场留给他的机会所剩无几。

事实证明,国美的线上化不亚于自杀式冲锋,黄光裕不停地砸钱做项目,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黄光裕的折腾与其说是拯救国美,不如说是把它拖入万丈深渊。

2021年,国美亏损金额达47.7亿元,仅仅一年后,国美的亏损翻倍,达到了惊人的199.56亿元。

残酷的现实提醒黄光裕,是时候收手了。国美有过辉煌,但它的辉煌被永远地定格在商业史里,今天这个时代,黄光裕注定只能做一个看客。

2

就在黄光裕入狱那一年,国美的老对手苏宁开启了转型之路。

黄光裕的被捕,并没有让苏宁松一口气,因为它正面临更强劲的对手——呈星火燎原之势的电商们。

如果单从时间上看,苏宁的转型非常及时。2010年,京东小荷才露尖尖角,就让警惕的苏宁如临大敌,当年一月,苏宁就推出了苏宁易购,对标的就是新对手京东商城。

三年后,苏宁提出了全品类战略,从只卖家电的零售企业,变成啥都卖的综合零售商店,这条路径也和京东很类似,因为京东最初也是卖3C产品起家的。

在构建全品类战略的同时,苏宁又提出了“云商”这个概念,即“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模式,力争成为一家平台型企业。

为此,苏宁开始大规模投资和并购,建立了八大业务板块,涵盖易购、物流、金融、科技、文创、体育、置业、投资等领域,并提出了3年内拥有15000家店、2000多万平方米商业实体、2万家店面总数的宏伟目标。

苏宁最著名的收购,包括2013年收购PPTV,2016年收购意甲豪门国际米兰,以及2019年收购家乐福,这些收购不断完善着苏宁的商业版图,向一家全渠道、全平台、全品类企业稳步迈进。

为了进一步加强与互联网的融合,苏宁于2015年和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由阿里出资283亿元,成为苏宁的第二大股东。双方在渠道、信息和物流等多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图片

苏宁将目前的渠道组合概括为“两大、两小、多专”,“两大”即苏宁广场和苏宁易购生活广场,“两小”包括苏宁小店和苏宁零售云店,“多专”指的是苏宁易购云店,苏宁极物、苏宁鲜生等垂直零售业态。

乍一看,苏宁的转型堪称教科书式的案例,时间早,力度大,覆盖广,从创建网站,到提出“云商”;从投资收购,再到与互联网巨头合作;从传统的商超零售家乐福,到流媒体平台PPTV,苏宁均广泛介入,几乎是全渠道发力,给人的感觉的“新老通吃“,啥也没拉下。

但事实是,苏宁的转型是失败的,频繁整合让苏宁变成了一头疾病缠身的恐龙,2020年—2022年,苏宁累积亏损金额达638亿元,而此前长达六年时间里,苏宁一直没有盈利。

如果说国美的衰落是因为创始人入狱错过了发展机遇,那么貌似啥都没错过的苏宁,又何以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呢?

原因恰恰在于苏宁啥都想做。

先不说苏宁的电商平台是否做得过京东,就拿苏宁最拿手的线下实体店,也不是样样都做得好。

以苏宁小店为例,这项业务的定位,是主打生鲜、果蔬、热鲜食等食品,其中生鲜类的占比达30%,打造社区的“共享冰箱”,

从一开始,苏宁小店在苏宁内部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很多人觉得这项生意做不起来。

原因在于,苏宁小店本质上走的是便利店模式,而便利店和大卖场,虽然同属于零售行业,但打法却截然不同。

首先是对手众多,便利店大多为社区店,商品以生鲜和杂货为主,他的对手包括其他便利店、菜市场、夫妻老婆店、商超等等,竞争异常激烈。

图片

更重要的是,便利店对选品和供应链的要求,与传统大卖场截然不同。大卖场你可以集中采购和物流。便利店则更依赖精细化管理与广泛的物流网络。如果打个比方,运营大卖场就像治理大江大河,属于大流量生意,开便利店好比毛细血管,得触达每一个角落。

而且便利店以高频刚需产品为主,现场管理与家电大卖场截然不同,这里得分区块、季节和人群,生鲜产品对陈列和物流也有着特别高的要求,如果要解决一日三餐,还得考虑动线和服务等问题。

不要小看这些细节,它们叠加到一起,就能拉开店与店的差距。苏宁为小店业务投入上百亿,却始终不温不火,面对兴起的日资便利店更是毫无还手之力。

实体零售尚且如此,其他就更不用谈了。PPTV如今在视频网站中是个边缘化的存在,家乐福连续关店,苏宁易购更是一亏再亏,由苏宁资助的中超球队也就地解散。十余年轰轰烈烈的转型升级,换来的却是沉疴遍地,步履维艰。

3

有人也许会说,要是当初苏宁不去瞎折腾,今天会不会没那么惨?

答案是否定的。

苏宁必须转型,如果它固守一亩三分地,等待它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道理很简单,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的家电零售企业,注定打不过京东阿里这些电商巨头,因为它们为顾客提供的价值是重叠的。

国美苏宁主打物美价廉,京东天猫也可以,消费者只要打开APP就能搜索商品,没有物理距离和空间限制,无论多样性还是便利性都碾压实体店。

那么,把线下实体店发展成垂直电商可不可以呢?

答案还是不行。

因为对于平台而言,线上的展示空间没有上限,新增展位的边际成本为零,这就意味着,理论上电商可以无限扩充品类,逛过淘宝的人都知道,你把淘宝从上往下刷一天也刷不到底。

正因为扩充品类的边际成本为零,全品类就是电商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同时也有助于消费者一站式购物,提供最大的选择便利。

另外对电商而言,覆盖的品类越多,分摊在每件商品上的仓储和物流成本就越薄,使供应链产生规模效应,而垂直电商由于品类限制,物流成本往往不具备竞争力。

不过还是会有人反驳,你说垂直电商做不了,那么唯品会和生鲜电商又该如何解释?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同为零售业态,有些属于强渠道,弱品牌,有些则属于强品牌,弱渠道。

所谓强渠道,弱品牌,指的是零售店相比供应商占主导地位。唯品会和生鲜电商就属于前者。

唯品会卖大量打折服饰,主打性价比,光靠品牌打不出溢价。而且服装品牌数量众多,内卷严重,季节性强,库存周转率高,唯品会可利用平台优势让它们流通起来,实现效率最大化。

至于生鲜电商,它的上游商家比服装品牌还要分散,平台的信息优势更为明显,把这些商家整合起来,价格也容易压下来。

即便如此,高昂的履约成本又让生鲜电商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加上竞争激烈,生鲜电商至今仍以亏损居多,商业模式是否成功,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强渠道,弱品牌的零售平台还有个共同点:它们都主打一个“快”字。衣服卖不出去,过段时间就会无人问津。生鲜卖不出去,过几天就拦在仓库里,正因为供应商急于把产品卖出去,他们才会格外需要零售平台帮他们展示和推广,这是渠道占主导地位的另一个原因。

而强品牌,弱渠道则反过来,品牌相对集中,两者即便不是谁听谁的,至少也是平起平坐,家电零售就是其中之一。

图片

家电行业具有品牌效应,消费者通常只喜欢大品牌,而大品牌是不甘愿被平台垄断渠道的,除了进驻大卖场,他们也会在购物中心开专卖店,或者在你家门口开个小店,品牌效应就是他们开店的底气

近年来,以格力、美的为代表的家电巨头,已经把连锁店下沉到四五线城市,苏宁这些年也在不断下沉,但是在这些市场无法与家电巨头们拉开差距。

国美当年的成功,归根到底是因为那时候国内的电器品牌还没起来,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较少,给了家电零售渠道崛起的机会。

但如今时代不同了,家电品牌越来越集中化,渠道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作为传统零售实体店的国美苏宁,稀缺性早已不在,被淘汰也是时代的必然。

至于苏宁转型为什么会失败?只能说它一味地追逐时代步伐,啥都想做,什么概念都想尝试,所有的时髦都被它赶上了,却忘记了自己的根基在哪里,最终只能陷入一片迷茫。

一切商业的本质,都是基于价值交付,国美苏宁们只看见时代的滚滚洪流,却未能找到自身的立足点,这也是所有老牌巨头面对转型时的共同焦虑。

但凡事欲速则不达,面对挑战时如果能够再从容,再专注一些,而非盲目跟风或者四面出击,也许会有更好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