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无事取天下

 至道课堂 2023-10-29 发布于山东

治国需要人间正道,歪门邪道长久不了,用兵需要以奇制胜,取天下需要像大道管理万物那样,无为、好静、无事、无欲。《道德经》追求的就是大道(规律)管理万物展示的德性,这是天下之德,是能实现人类大团结的德性,是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德行。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知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解释:以正道治国,以奇谋用兵,以无事获得天下人心。

解析:大道通过“顺道(规律)者昌,逆道(规律)者亡”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她功于天下造福天下却能无身无形,内心至虚至静,不被外物所累所伤。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所以啊,她能恒久存在,永远不失管理者之位。一个国家怎么才能长治久安呢?人类社会怎么才能摆脱历史周期律呢?走“天下为公”的人间正道,立政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真心实意造福天下苍生,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这是唯一的正道,所以啊,谓之:以正治国。

《孙子兵法》有言: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所以啊,谓之:以奇用兵。当然了,《道德经》不是谈兵法的书,这句话也不是说话的重点,就是起个对比的作用,侧重点还是下边,“以无事取天下”

什么是“无事”呢?我们看看大道是怎么做的?大道通过“顺道(规律)者昌,逆道(规律)者亡”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她不需要倡导什么,却能造福天下万物;她隐身隐形,让人们忘记自己,不需要人们歌功颂德。仁义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们忘记仁义;民主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们忘记自我的生活;大道不倡导平等却能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圣人治国理政也是一样的道理,仁啊、义啊、礼啊、知啊,这都是伪装的东西,是合道圣人抛弃的东西。俗话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治国理政就是给人民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带来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多干些实事,何必整些虚伪的东西啊?这就是“无事”啊!“无事”针对的是倡导仁义礼教的世俗之学而言的。抛弃虚伪的东西,才能取得天下民心,所以啊,谓之:以无事取天下。

| 吾何以知其然哉?

解释:我是怎么知道治世之道是这样的呢?

解析:我是怎么知道“以无事取天下”道理的呢?“无事”特指的什么呢?后面几句就是详细说明啊。《道德经》是管理哲学,是讲大道之德的书籍,是教给天下管理者长治久安道理的书籍,它的很多话吧,不能站在世俗的角度去思考,应该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至高无上的管理就是大道(规律)管理万物:她通过“顺道(规律)者昌,逆道(规律)者亡”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公平公正、大公无私、内心至虚至静,不被外物所累所伤,她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辩若讷,不需要倡导什么,万物却能自生自化,这就是大道的“无事”啊。世俗之学呢?自以为很聪明,脱离了大道“天下为公”的精髓,不去恢复大道,却想依靠“仁义礼教”和“西式自由民主”来伪装失道的本质,难道不就如《庄子》说的敲锣打鼓追赶窃贼吗?只会助纣为虐、南辕北辙。

|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

解释:天下越多禁忌,而民就越背叛;

解析:“忌讳”在《道德经》里特指的什么呢?我觉得应该和礼教有关,这里简单说说。周朝伊始,为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恢复周礼是孔圣人毕生的追求。“礼”是什么?就是规范人们应该怎么做,不改怎么做,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忌讳。帝王该住多大的宫殿,出行需要多大的场面,需要什么车子;诸侯又该是什么样的排场,导致旧社会等级制度森严,规定任何人不得憯越,重则诛九族。旧社会忌讳多不多啊?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管理者立政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造福天下苍生,哪里需要那么多的虚礼呢?大道管理万物哪里有虚礼啊?“礼”是大道的外表文饰,是最浮华的东西,就如大树的叶子,大厦的外表。天下越多禁忌,虚礼越是繁盛,说明国家越是脱离大道,一个国家失去大道,怎么可能长治久安呢?看看春秋战国的历史就会知道,倡导虚礼的国家容易滋生“五蠹”,奸诈邪恶之徒、能言诡辩之徒、不学无术之徒就会横行,国家就会不断衰亡。所以啊,谓之: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

|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解释:民多治国思想,国家就会昏乱。

解析:《道德经》是管理哲学,是教给天下管理者长治久安道理的经典书籍。“利器”不是我们普通人常见的东西,如工具、武器等,对于管理思想,什么东西能像利器啊?“利器”特指管理的方法。例如: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杂家,今天还是民主、自由、平等等一切治国理政的方法。说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想,人们见到治国理政的方法越多,国家就越会昏乱,这是什么逻辑呢?《道德经》有言:太上,不知有之。管理的至高境界就是好像没有管理,甚至让人们忘记了管理的存在,让人们自然而然忘记自我的生活。百家争鸣往往产生于乱世,是大道不明的体现,太平盛世怎么可能那么多管理思想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大道通过“顺道(规律)者昌,逆道(规律)者亡”来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她没有倡导什么,不用发表什么言论,万物就能自生自化,大辩若讷、大音希声。至高无上的仁义就是让人们忘记仁义;至高无上的平等就是让人们忘记平等。仁义礼智和西式民主自由等各类治理方法难道不是多此一举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多干实事,真心实意造福百姓才是唯一的正途啊。所以啊,谓之: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 人多知巧,奇物滋起;

解释:人的智巧越多,歪邪的事物就会滋生。

解析:大道通过“顺道(规律)者昌,逆道(规律)者亡”来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却能做到大智若愚,不倡导任何知巧,却能让万物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安心本分做力所能及的事。圣人治国理政也是一样的道理啊,立政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造福天下苍生,让人没有耍弄知巧的机会。“知巧”指的什么呢?既想贪财又想贪权,既想享有荣华富贵,又想奴役天下,这个投机去巧的思想就是“知巧”。天下失道,社会存在不公平现象,才为奸诈邪恶之徒提供了耍弄智巧的机会。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之下,知巧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突然。奇物指的什么呢?肯定不是新科技,肯定不是与生产力相关的科技成果,而是利益输送的工具,求人办事,不能空手而去吧,能躲避监管的奇物就派上用场了,例如名烟、名酒、字、画、古玩、宝玉等等。天下失道,各种各种相互争夺的知巧就出现了,歪门邪道必然盛行,歪邪的事物就会滋生,所以啊,谓之:人多知巧,奇物滋起。历史是一座宝库,需要大家细细去琢磨,我们能读懂文字之外的意思,算是真正读懂了书。

|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解释:法令越是彰显,盗贼就越多有。

解析:大道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让合道者昌盛发达,让逆道者不断衰亡,这本身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是社会运行秩序必备的保障。依法治国、法治思想是社会运行的必备,否则谁来打击奸诈邪恶呢?谁来保护忠善良能呢?因此“法令滋彰”就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而应该考虑它的深层逻辑。我们思考一下:什么样的法令会比较彰显呢?什么样的法令会让人感觉不到呢?大道公平公正的法让人感觉不到存在,我们谁会抱怨大道(规律)的不公呢!公器不公、公权私用的法让人感觉彰显,就如堵在百姓心口的巨石。由此可见,法令越是彰显,注定是因为它不是公平公正的法,不是造福天下百姓的法,恰恰相反,是旧社会保护窃贼之身的法令。旧社会的法是保护大地主既得利益集团的法,帝国主义的法是保护大资本家既得利益集团的法,这种保护窃贼之身而危害天下百姓的法,在百姓心中注定是忿忿不平的,是彰显的。天下失道,法令不代表最大人民根本利益,就会彰显,百姓没有出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们走头无路,盗贼自然也就会增多。旧社会朝堂之上,大的窃贼把持着朝政,下边小的盗贼危害百姓,天下怎么可能长治久安呢?所以啊,谓之: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解释:所以啊,圣人说:我执行无为之道,而人们就能自我化育;我内心恬静,而人们就能自觉走向正途;我无所行事,而人们就能让自己富足;我没有私心私欲,而人们就能自返于淳朴自然。

解析:大道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却让人看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法尾随无法迎接,也就不被外物所累所伤。大道(规律)功于天下、造福天下却无身无形、大器免成、大象无形,好像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宇宙万物却能自我化育,茁壮成长,奋发有为。大道(规律)内心至虚至静,没外物没有任何占有之欲,万物却能自觉走向正途,合道而行,丝毫没有偏离大道。大道(规律)好像无所事事,好像什么也不用,万物却能繁衍生息,自富自足,万物都能争前恐后奋力生长。大道(规律)没有任何私心私欲,也不需要人们歌功颂德,也就不被虚名所累所伤。

圣人治国理政不是一样道理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圣人治国理政,立政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造福天下苍生,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圣人执掌国家公器,大公无私,给天下苍生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不用倡导世俗之学,好像什么也没有做,百姓却能沐浴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下,自我化育,谓之:我无为而民自化。圣人执掌国家公器,内心至虚至静,视金钱为粪土,视虚名为桎梏,宝玉存于深山而不动心,内心平静的如水一样,这样名利财货权力等外物也就不能伤害他,国家必然自觉进入正途,百姓自然就能合大道而行。圣人执掌国家公器,不去倡导世俗之学,什么仁啊、义啊、礼啊、知啊、自由啊、平等啊,百姓却能安心生产生活,自然富足,谓之:我无事而民自富。圣人执掌国家公器,没有私心私欲,没有私心杂念,只有天下公心,思百姓之所思,想百姓之所想,大公无私,一心为公,真心实意造福天下百姓,让百姓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民风自然淳朴自然,谓之:我无欲而民自朴。由此可见,《道德经》追求的德性就是大道(规律)管理万物展示的德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谓之玄德,这是天下之德,是能实现人类大团结的德性,是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