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权七言律诗《重感事》十首之九、十赏析

 新用户0334swDy 2023-10-29 发布于甘肃

重感事

贼将首闻张燕骁,翩然归命径垂貂。



掀衣倒踏焦原土,弯弩立回江水潮。



多窟更须防狡免,好音真喜变飞鸮。



材官十万谁堪比,如剃如梳试听谣。





译文



贼将听说张燕骁勇善战,便不战而降,直接投降。将士脱下衣服,光着脚踩在烧焦的土地上战斗,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势不可挡拉开弯弓江水倒流。还得多加小心,防止狡兔三窟,好消息不断传来,就连恶鸟白头鹰都变成了一只喜鹊。拥有十万名优秀士兵,谁可以相比争锋?听说像剃头刀和梳子一样就当听谣言吧。





作品赏析



看这首诗的首联,我以为是评论张国梁的,因为清末将领中的张国梁,和三国骁将张燕有相似之处,都晓勇善战,都是投降归附的将军。清军主帅向荣死后,余万清当了一段临时统帅,本来,肃顺想让张国梁担任主帅,但咸丰偏袒满人,和春成了主帅,张国梁成副帅。所以,和春与晚清第一名将张国梁矛盾很深,极大影响军情。为此,咸丰决定改派他人督师。可惜,和春、张国梁矛盾实在太多,李秀成“围魏救赵”之计成功。“江南大营”再次被摧毁,和春自杀,张国梁战死。张国梁虽然能打硬仗,但是他没有担任过主帅,更没有在与太平军与清军作战中起到力挽狂澜彻底打败太平军的作用,反而让太平军打败战死,不符合“弯弩立回江水潮”的描述。因此,这首诗只能是评论曾国藩的。因为只有曾国藩一人可以说在清王朝与太平军的殊死搏斗中发挥了力挽狂澜的作用,同时,也只有曾国藩符合“材官十万谁堪比,如剃如梳试听谣”的描述。当时民谣称曾国藩为“曾剃头”。曾国藩被认为是儒家最后一位圣人,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这样评价曾国藩: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把曾国藩比肩诸葛亮、裴度、王阳明,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据说曾国藩是一个笨人,曾国藩家乡有一个笑话流传,说一个梁上君子傍晚躲在曾国藩房梁上,想等着屋主人曾国藩睡下后偷东西走,没曾想曾国藩背着《岳阳楼记》一直没睡,背不过他就不睡,直到晨光熹微,梁上君子听着曾国藩还没有背会。梁上君子听他反复念,已经能背下来了。天亮了,这个笨蛋竟然还背不会,梁上君子怒不可遏跳下来,说你这样笨,还读什么书?我听你念都能背下来了,随之背了一遍,背完摔门而出,独留曾国藩目瞪口呆愣在那。而就是这么一个笨人,把太平军送上绝路,挽救了大清王朝。



首联“贼将首闻张燕骁,翩然归命径垂貂”,指太平军听到张燕骁勇善战,便不战而降,直接换了衣装(投降)。这里大概是指大量太平军投降曾国藩。曾国藩率湘军围安庆,派人说动韦俊投降,给太平军树立了榜样。韦俊,广西人,跟着和族兄弟韦昌辉一起加入太平军,后改名为韦志俊,被封为国宗,跻身太平天国核心人物群,韦昌辉在洪秀全的授意下诛杀杨秀清,然后又被洪秀全诛杀,并累及家人,好在被封为右军主将的韦俊被外派带兵,如若在天京恐怕早就成了刀下之鬼。韦俊在经历了天京事变之后,显得更加谨小慎微,努力和同僚搞好关系,害怕洪秀全一个不高兴就把自己的命拿走,当曾国藩派以前太平军投降的小将去韦俊营帐中招降,韦俊思索再三后,同意向曾国藩献城投降,于是韦俊成了太平天国第一个主动投降清军的高级官员。随着太平军心理防线崩溃,越来越多的人投降。



张燕:常山真定人,本姓褚。黄巾起,燕合聚少年为群盗,燕剽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曹操将要平定冀州,张燕派使者请求帮助天子的军队,于是朝廷任命张燕为平北将军,让他率领部队到了邺县。张燕因此也被封为安国侯。



颔联“掀衣倒踏焦原土,弯弩立回江水潮”,上联形容曾国藩的湘军战场搏杀的情景。下联形容曾国藩力挽狂澜,剿灭太平军。



颈联“多窟更须防狡免,好音真喜变飞鸮”,上联指要防范太平军寻找新的根据地继续顽抗。下联指好消息不断传来,连恶鸟猫头鹰的声音都变得那么动听。



好音飞鸮: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诗经·鲁颂·泮水》



尾联“材官十万谁堪比,如剃如梳试听谣”,上联说十万湘军势不可挡。下联指听到民间“曾剃头”的说法就权当谣言吧。曾国藩最为人诟病的就是杀人太多。围攻安庆时,曾国荃率兵与陈玉成的四千人在赤岗岭一战,太平军不敌,合计3000人投降,全部杀完 。安庆城攻破后八千太平军在湘军的攻击下,选择了投降。对于这八千俘虏,曾国藩选择了全数斩杀。湘军占领九江之后,曾国藩对这座独挡了湘军17个月的城市进行了大屠杀,1.7万太平军被全数诛杀。1864年,天京城破,湘军再次屠城,仅仅三天时间,就杀了10万人。对此曾国藩怎么看?他自述:“为了灭匪,身得残忍严酷之名亦不敢辞”“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

重感事

寿春雄要古金汤,忧国袁安鬓已霜。

饥采芜菁充缺饷,老闻意苡入飞章。

合肥毕竞需韦虎,魏国焉能弃乐羊。

莫道盘根难指手,洗兵终赖挽银潢。



译文

寿春这个地方具有坚固的城池,被誉为金汤之城,忧虑国事的袁安鬓发已经变白。为了补充军饷,士兵们饥饿时只能采集芜菁充饥。年老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迅速写奏章推荐薏仁可以充当军粮。合肥需要像韦虎一样的勇士,魏国不能放弃乐羊这样的良将。不要说盘根错节的事情难以解决,最终还是要依靠袁甲三这样的栋梁之才用军事手段恢复国家的安宁。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评论袁甲三的。

袁甲三(1806年-1863年),字新斋,号午桥,谥号“端敏”,河南项城人,袁耀东次子,袁世凯的二祖父。清朝一品大员。官至漕运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提督八省军门。葬于淮阳西关并设专祠祭祀。三十一岁(道光十五年)中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军机章京、郎中、御史、给事中,以奏参广西巡抚郑祖琛、江西巡抚陈阡、定郡王载铨、刑部待郎书元等声震中外。他与曾国藩同年中举,有同年之谊,在京居官18年,更为曾之密友。咸丰三年,袁甲三随督办安徽团练大臣吕贤基至宿州军营,为周天爵办理文案。安徽巡抚周天爵(1775-1853)病逝亳州军营,诏命袁甲三继任统帅军队,加三品衔,署安徽布政使,当月击退捻军;10月,在亳州雉河集(1852年十八捻聚义,捻军起义发源地)打败捻军,太平军占桐城、舒城,吕贤基投水自尽;12月,太平军占庐州(今合肥),巡抚江忠源投水自杀,袁甲三弹劾陕甘总督舒兴阿“拥兵坐视”,舒兴阿后被免职。

咸丰四年(1854),袁将皖北捻军各个击破,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三品),但在淮北官员任用上与江南提督和春、安徽巡抚福济不和,被举劾“坚执己见,无从会衔”、“株守临淮、粉饰军情、擅截饷银,冒销肥己”,诏回京议处。

咸丰五年(1855),5月,袁甲三(49岁)到京即被革职,其向督察院申诉,咸丰帝命两江总督怡良秉公查办。8月,袁甲三离开后皖北捻军复起,各路捻军道领再次会盟于亳州雉河集,建大汉国,以尹家沟(今属安徽亳州涡阳县)为首都,雉河集(今属安徽亳州涡阳县,距尹家沟约12里)为陪都,公推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明王,建立五旗军制,颁布《行军条例》,西攻归德,南围亳州。两江总督怡良、江苏巡抚吉尔杭阿、浙江巡抚何桂清及御史均上奏请求“仍起甲三视师”,又查证和春、福济系诬告。

咸丰六年(1856),3月,捻军占夏邑,围河南巡抚英桂于归德城;袁甲三(50岁)受命协助河南巡抚英桂剿捻,在归德(今商丘)与捻军三战三捷,瓦解捻军对亳州的包围,歼灭捻军几万人,捻军盟主、大汉明王、黄旗总旗主张乐行(1810-1863)率数骑逃走,朝廷特诏嘉奖,命袁甲三以三品京堂候补。同年,安徽凤台县秀才苗沛霖提出“筑寨、积粟、治兵”,受乡绅支持组建团练,与捻军作战。     

咸丰七年(1857),袁甲三(51岁)率军消灭王邓宋姚几股捻军,杀死捻军首领李寅等100多人,升任为太仆寺卿(从三品),又败张乐行于淮南正阳关。钦差大臣胜保奏封苗沛霖为五品花翎官、补知府衔,操办淮北团练。      

咸丰八年(1858),袁甲三(52岁)与钦差大臣胜保一起解河南固始之围,收复安徽六安。7月,受命代胜保督办三省剿匪事宜。袁甲三令子袁保恒、总兵傅振邦大破捻军于安徽太和县李兴集,歼毙数千,逐捻军出河南境。

咸丰九年(1859),1月,袁甲三(53岁)与钦差大臣胜保意见不合,屡被上疏参奏,故被召回京面陈军事。胡林翼闻之,颇不以为然,认为“袁之内召乃因胜保劾去。袁不足深惜,胜劾袁亦不足深怪。但袁在尚不能支,劾袁而袁得所。胜不自求才而劾人,如斗者自砍其指,岂非大愚也乎?袁公毕竟忠心,亦殊不可多得”。曾国藩也认为,“袁午翁桥梓内召,中州事恐遂不可为”。袁甲三父子回京后,咸丰帝陆续召见袁甲三,使他独对”达14次之多,比较切实地了解皖北形势和袁甲三的才干之后,于四月又以袁署理漕运总督,且风示他将代胜保出任钦差大臣。袁甲三南下,袁保恒留京。十一月初五日,曾国藩日记:“接午桥信,渠让余为钦差大臣而彼为帮办,不知余力亦有未逮也。”另在一封复胡林翼的信中写道:“袁午桥信来,欲侍往署钦篆而彼为副云云,可谓大让如慢,弥谦弥伪矣。”同时,袁甲三奏准湘军开驻临淮一带,曾国藩写信给他:“尊必之事,弟与润帅(案:即胡林翼)二人刻刻不忘,思少效辅车之助,但湘勇不惯面食,实属迁地弗良,廷旨令筹出一军绕赴淮北,目下竟无以仰答明诏,即无以护助左右,愧悚之至。”不久,曾国藩还是催促唐义渠率部绕赴淮北了。十二月,袁甲三等陷临淮关。

咸丰十年(1860)正月,清廷以胜保无功,撤其钦差大臣,命往河南督办剿匪事宜,实授袁甲三为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袁甲三策动邓正明叛变,陷凤阳,并诱杀张龙。4月,胜保因母亡回籍丁忧,袁甲三升任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实授漕运总督(正二品,年薪180两、养廉银9520两,共9700两白银)。同年,苗沛霖授布政使衔(从二品,苗自认功大于袁甲三,心生不满),其拥兵十几万,割据安徽。     

咸丰十一年(1861),2月,苗沛霖举兵反清,联合捻军张乐行围安徽巡抚翁同书于寿州,并联络庐州陈玉成,被太平天国封为奏王。10月,苗沛霖攻陷寿州,清廷将安徽巡抚翁同书押京下狱候斩。11月,袁甲三收复安徽定远,慈禧、慈安两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政变掌权,胜保因政变中支持慈禧升兵部侍郎。

同治元年(1862),1月,苗沛霖联合捻军、太平军围代理巡抚贾臻于安徽颍州(今阜阳)。3月,兵部侍郎胜保率军进安徽。4月,苗沛霖投降胜保,里应外合大败捻军,张乐行突围,但清廷怀疑苗故意放张。5月,湘军攻陷庐州,英王陈玉成突围,苗沛霖为立功赎罪诱陈玉成至寿州,将其献于清军。8月,胜保奉旨入陕剿灭回乱。同年,袁甲三(56岁)开缺回籍(河南陈州)养病,捻军两攻陈州未下。

同治二年(1863),2月胜保兵败陕西,袁甲三(57岁)接连弹劾苗沛霖,僧格林沁令苗练解散。5月,苗沛霖再次举兵反清,攻占了凤台、怀远、颍上,重围寿州、蒙城。6月,袁甲三病故,同治帝赐谥“端敏”并抚恤,享年57岁,葬陈州淮阳(今周口淮阳区),有二子袁保恒、袁保龄。

首联“寿春雄要古金汤,忧国袁安鬓已霜”,上联指袁甲三于1860年受命为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驻防寿春(当时称寿州,是安徽省的临时驻地,相当于省会)。袁甲三策动邓正明叛变,陷凤阳,并诱杀张龙。下联指这时的袁甲三因多年戎马生涯,已积劳成疾。

颔联“饥采芜菁充缺饷,老闻意苡入飞章”。这一联是指当时的清军粮草供应紧张,士兵的兵饷不但常常拖欠,连吃的都很困难。饥饿时甚至采集野菜充饥。

颈联“合肥毕竞需韦虎,魏国焉能弃乐羊”,这一联指袁甲三对清王朝的重要性,安徽用兵离不开韦虎乐羊一样的袁甲三。咸丰四年(1854),袁甲三入据临淮,不到一年,皖北捻军被他各个击破。朝廷褒奖,擢升他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和春、福济二人上疏举劾袁甲三,袁甲三回北京交兵部“严加议处”,咸丰在了解实际情况后又以袁署理漕运总督,袁甲三南下。咸丰九年(1859)四月,咸丰任命袁甲三为漕运总督,后被升任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实授漕运总督。咸丰十年,他进军凤阳,屡战屡捷,朝廷嘉奖他调度有方,赐黄马褂。

韦睿,字怀文,南北朝时期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南梁名将,进爵永昌侯,官至侍中、车骑将军。他像是个书生,马都骑不了,打仗时乘轻便的小车,手执竹子做成的如意指挥军队进退。但是这样一位书生,北魏人畏之如虎,称他为“韦虎”。明代杨慎亦称其为“六朝人才之冠” 。韦睿指挥过的经典战役,当属郢城之战、合肥之战、钟离之战。钟离之战为南方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时期。

乐羊,战国时期魏国名将,乐毅祖先。因大败中山国而出名。

尾联“莫道盘根难指手,洗兵终赖挽银潢”赞扬袁甲三,尽管局势错综复杂很棘手,但是依然需要通过军事手段挽回局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