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钢琴诗人的“音乐谜题”

 阿里山图书馆 2023-10-30 发布于北京
深秋已至,凉意袭来。与“悲秋之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乐迷的观演热情不但丝毫未减,反而达到了自演出市场回温以来的第一个高潮,爱乐者无一不为“品乐皆春”而欢欣。10月22日晚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性时刻,捷杰耶夫在上海大剧院激情挥洒着民族史诗的最后篇章,而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意大利钢琴家亚历山大·罗曼诺夫斯基(Alexander Romanovsky)同样也散发着“能量爆棚”的艺术气场。

图片

从曲目选择来看,就足以见得亚历山大·罗曼诺夫斯基的雄心壮志——无论是上半场中肖邦两首最为人熟知的波兰舞曲、《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还是下半场的拉赫玛尼诺夫《降b小调第二奏鸣曲》,以及长达半小时的7首返场曲目,对演奏者的技术和体力皆提出了极其严苛的要求。从罗曼诺夫斯基的演绎来看,他无疑完成了自己设下的艰难挑战。

与此同时,在其音乐实现的过程之中也带来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艺术谜题:作为典型的学院派钢琴家,罗曼诺夫斯基的演奏却显示了一种“非学院派”的理解,并且每首曲目之间连接得非常紧凑,整场音乐会仿若一部连贯起来的“音乐戏剧”……这一切都深深地牵动着听众们的心,进而使这场音乐会的接受经历了从充满疑惑到惊喜不已的过程。

上半场以张力十足的《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开头,拉开了整部“戏剧”的序幕,同时也让一个原本无可争议的事实折射出令人惊讶的迷惑性:肖邦到底是多愁善感的“浪漫主义者”,还是激情澎湃的“民族主义者”?又或是二者兼有之?印象当中的肖邦风格应该是流畅柔美多过于强悍的力量展示,即使是那些充分表达民族情感的作品,也是重在突出丰富多变的音色和整体协调的戏剧性的对比。

图片

但是,罗曼诺夫斯基显然没有选择保守地“重现”人们所熟知的肖邦风格,俄派“手臂重量”演奏法所带来的更大幅度的力度对比、灵活自由的速度变化、有意或无意间凸显的浑厚低音,诸如此类的“逾矩”做法更像是晚期浪漫派风味的处理,打破了我们固有的音乐期待,却也开辟了聆听肖邦的另一入口;现在,经他演奏的两首波兰舞曲、谐谑曲都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尖锐的抵抗姿态,而不是庸俗的浮华空虚和多愁善感。可以说,罗曼诺夫斯基所理解的肖邦拥有雅努斯神像的两幅面孔,面朝前的是英雄主义的坚韧刚强,面朝后的则是浪漫主义的阴柔内敛。

“他的乐曲乃是遮掩在鲜花里的大炮”,舒曼曾经如是评价道肖邦的音乐。的确,这位浪漫之子是在感慨于自己民族的悲剧性命运中成长起来的,刻印在民族基因里的高雅热情、独立艺术家强烈的自省意识与叛逆的怪诞不经,都尽显于其创作之中。不得不承认,肖邦所取得的瞩目成就与法国大革命提供的“契机”以及他那深厚的民族情怀密不可分。或许,罗曼诺夫斯基正是看到了这位悲情英雄“一片伤心乐不成”的意未平,加之他自身所固有的“东欧情结”,最终以一种非同寻常的诠释开拓了别具一格的“肖邦味儿”。如果说这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在容貌上“形似”肖邦,那么其高度的独创意识和拒绝平庸的艺术姿态则达到了“神似”的境界。

音乐会的下半场终于迎来了这位钢琴家颇为拿手的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不管是前奏曲、谐谑曲、奏鸣曲,还是俄式“浪漫曲”,都在技巧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之中巧妙地回应了上半场“罗式肖邦”铺设的悬念。尤其是《降b小调第二奏鸣曲》,色彩性和声的丰富变换、抒情悠长的连缀乐句、逐渐递增至戏剧性高潮的音乐逻辑,都得到了恰如其分的精湛表达——这一切证明了罗曼诺夫斯基并不满足于纯粹炫技的“音乐杂耍”,他是一位真正拥有深邃思想和民族情怀的钢琴诗人。恍惚间,这位生于乌克兰,拥有俄罗斯钢琴学派教育背景的杰出艺术家又与兼具热情和忧郁气质的拉氏仿若一人。

有意思的是,此时听众的反应从开始的疑惑逐渐转为叹服,掌声和呼声随着“音乐戏剧”的逻辑发展逐渐到达了高潮。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从上半场的肖邦到下半场的拉赫玛尼诺夫,这样的曲目顺序安排不只是出于时期方面的考量,该场别出心裁的音乐会更是在与听众的互动中展示着由疑惑引起的期待到最终得到满足的心理过程。贯穿于其中的,既是一位钢琴家对于艺术经典的崇高致礼,也是一名爱国者的深切感怀,此外还是音乐信徒传递“世界情怀”的心灵震颤。罗曼诺夫斯基正是以其自信而独特的艺术气场和满腔的音乐热情打动着每位听众。

图片

接下来长达半小时的返场可以说是继席夫“加演神话”之后的又一次创举,诚意满满的7首曲目彻底“点燃”了音乐会现场的气氛。从巴赫到德彪西,其中每一首都是钢琴独奏会的经典曲目,无一例外地再度被刻上了钢琴家个人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烙印。不过,无论是肖邦《升c小调夜曲》强烈的情绪对比,《“革命”练习曲》中更大幅度的戏剧性张力,还是德彪西《月光》中意味深长的乐句缓急处理,都没有逾越作品风格本身的情感幅度表现范围。

我认为,这位“意大利琴杰”真正的杰出之处无关乎“李斯特再世”“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金奖得主”等称号,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那不拘一格的艺术灵性以及渗透在其音乐表达中的广博情怀。这是罗曼诺夫斯基在音乐会尾声中为乐迷们揭开的谜底,同时是对独立音乐家努力寻求艺术突破的一次呼吁。聚光灯下,这位身着西服、风度翩翩的钢琴才子真诚地向中国听众们的热情鞠躬致意。定睛一看,他并没有任何人的影子,而只是作为他自己——一位兼有深度与温度,自由驰骋于黑白键的“灵魂歌者”。

作者: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研究生 王茜

制作编辑:姜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