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形怪状的鸭形玻璃注,竟是独一无二的国宝

 海棠盈香 2023-10-30 发布于北京
去博物馆,看历史、看文物,于我而言,最开心的就是开眼界,看没有见过的东西。很多国宝之所以能成为国宝,都是因为是之最、唯一,是前所未见,是独一无二。
今天要说的这件,便是64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8件展出文物之一、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来自1600+年前北燕国的、造型独一无二的玻璃器——

鸭形玻璃注


它看起来有点其貌不扬,但是它不仅在现代是一件十分珍贵、难得的国宝,在当时也同样是一件奇珍,它可能还见证了一段历史上极为难得的皇帝与皇弟之间的兄友弟恭的佳话。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囚父,才成就了帝位。历史上为了皇位父子兄弟相残的悲剧并不鲜见。然而,这个玻璃注的主人却不一样。
在汉朝灭亡以后,我国历史上有一段长达300多年的分裂阶段,尤其是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有许多难以被人记住的小国家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人如果活得久一点,能经历好几个国家的从建立到灭亡。
这件玻璃注的主人就生活在那个乱世的北燕,名叫冯素弗
胸怀大志、能文能武,是北燕国的一个官员、将军,因为才能出众,深得民心,因此一路加官进爵,被封为“范阳公”。
后来,北燕有人叛乱,皇帝被杀,权臣冯跋很快平定叛乱,被拥立为北燕新君主。而跋是弗的亲大哥。
冯跋知道二弟的抱负与才能,在继位前曾有意让贤给冯素弗。
冯素弗拒绝了,他说:臣闻父兄之有天下,传之于子弟,未闻子弟藉父兄之业而先之。今鸿基未建,危甚缀旒,天工无旷,业系大兄。愿上顺天皇之命,下副元元之。(出自《晋书》)
别的兄弟为争皇位杀得你死我活,这二人却你推我让,足见兄弟情深。
随后,冯跋为君,冯素弗成为北燕国的百官之首、重臣宰辅。
兄弟二人励精图治,整顿朝纲,轻徭薄役,倡行节俭,劝课农桑,北燕国力大有起色,逐渐繁荣兴旺。
冯素弗废寝忘食为国操劳,最终因病英年早逝,为相不过六年。
据《资治通鉴》记载:冯素弗安葬之时,冯跋先后来了七回,失声恸哭,感人泪下。由此可见兄弟二人感情之深。
冯跋死于15年后,结果他们的三弟杀了太子自立为帝,北燕国势急转而下,不过五六年,北燕就被北魏所灭。
都是亲兄弟,二弟和三弟之间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1965年9月,辽宁朝阳北票县西官营子发现两座石椁墓,出土文物有陶器、铜器、漆器、玉器、玻璃器、铁器、金器等500余件。经考证,此墓为冯素弗夫妇墓。这是目前已知东北地区唯一一座有明确历史纪年的十六国时期墓葬。
冯素弗的丧事应该是大哥冯跋亲自操办的,从陪葬品来看,真是厚葬了。冯跋自己的墓中陪葬品都不见得如此丰厚,因为他的三弟不会给他好好操办啊。
冯素弗墓中最为珍贵的就是这件玻璃注。
这件鸭形玻璃注被放在了冯素弗胳膊旁边,由此可推断,它是冯素弗生前喜爱之物。
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首先看它的形状,别说在当时的北燕国,就是在过了1600多年以后的现在,放眼全世界也没有发现第二件与它形状雷同的。
说是鸭形,我有些难以理解,扁扁的嘴?下部是一双贴着腹部的脚吗?那上面呢,一对兔子耳朵?看了看说明,说是一对翅膀……文物专家的抽象思维能力够厉害的呀!
这也瞧不出什么艺术性,就是独一无二、世界唯一,就对了。
再说用途。所谓“注”,不就是用来注水吗,古代文房用品之一,用来给砚台加水的,从鸭子嘴灌水进去,从鸭子屁股滴水出来。我特意看了,小头是开口的。
但,当时似乎还没有给砚台加水的“注”这种东西。所以它的用途大概不是这个。
有专家说是“欹器”。
所谓“欹器”,以前介绍过,看这里:孔子看的这个神奇装置,科学表达了……
就是一种计时器,类似沙漏。仔细看它的后部分的底部,其实有一个平底。

注入的水越多,鸭形玻璃注就会向后倾斜,直到一个平衡的位置,就能不用支架稳定住。
再研究一下玻璃注的材质,是钠钙玻璃,而不是我国能生产的铅钡玻璃,我国当时没有生产这种玻璃的技术。这种技术来自于罗马。我国大量出口瓷器,罗马大量出口玻璃器。
也就是说,这个器壁非常薄、易碎的玻璃注,从罗马通过草原丝绸之路,穿越了好几个国家,又翻山越岭,千里迢迢才来到我国东部的城市辽宁省朝阳市——当时北燕的都城龙城。(并完好地保存到了现在——出土时也没有碎)
原来是进口的奢侈品呀,更显其珍贵了!它是古代丝绸之路、国际贸易往来的一个见证者!
,问题又来了,罗马才不懂孔子的“欹器”,也不懂砚台要用到的水注呢,所以做出来根本不可能是这些用途。
又有专家研究,周边国家发现的类似的动物形玻璃器,是用来盛香油或其他液体的。
其实,一件器皿生产出来,不一定有固定的用途,用户觉得适合做什么就用来做什么呗。
也许冯素弗就觉得这个国外的珍玩与我国古代的“欹器”有异曲同工之妙,才这么喜爱它呢!
冯素弗墓一共出土了5件玻璃器,辽宁省博物馆还展出了其他2件。

冯素弗墓另两件出土文物,也算得上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木芯鎏金双马镫

别看它其貌不扬,2017年央视《国家宝藏》第一季辽宁省博物馆的三件镇馆之宝就有它。

它是全世界最早的具有实用功能的双马镫实物,是目前唯一一件有着确切纪年的马镫实物——冯素弗逝世的415年。上文提到,冯素弗文武双全,虽然后来他做了宰辅,但他曾经也是一位大将军。

所以,不要以颜值论国宝呀!

金步摇

辽宁省博物馆有一个展柜专门展冯素弗墓的出土文物。上图这件金步摇,也值得关注。
一提到金步摇,首先我们会想到这是一种古代女性的饰品。但,素弗告诉我,你错啦!这件金步摇就在冯素弗这位男性的棺中。其实男性佩戴步摇冠,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族,是一种风尚。
(宋朝男子戴花也是时尚呢,不仅戴绢花,还戴鲜花呢,现在哪位男士头插鲜花逛街,肯定被认为是神经病
来,细看这个金步摇冠,它有束发作用,底部呈有弧度的十字形,上面缀满金枝金叶片,走路时叶片纷纷摇动,金光闪闪。冠的面料没有了,只剩下金的支架了。

金步摇旁边还有一件金饰品(下图)。之前我有介绍过类似的金饰,叫铛,是缝缀在帽子前端的:假如梅长苏生活在南北朝,衣食住行什么样?

辽宁省博物馆的介绍,它叫:镂空山形金饰件,又叫金铛附蝉

远看这个金铛附蝉就是一个金片嘛,但你要近看呀!

仔细看它的工艺,小心密恐!上面布满了小小小小的金珠!极其微小,密密麻麻!

这个焊珠工艺是一种非常高超的技艺,很难很繁琐,能做得这么完美,太难得了!

它叫金铛附蝉,是因为上面的纹饰是一只蝉,那两个珠珠是蝉的一双大眼睛。我还是第一次见用珠珠做眼睛的金铛呢!

我从网上找了一张照片,它应该是这样用的,珠珠怎么丢了一个……(下图来源见水印):

辽宁省博物馆还有一件【晋】花树状金步摇,可算得上镇馆之宝,可能因为它大吧。

还有一件小的,也是晋时期的。

下图可能也是金铛?

再回到冯素弗墓,看一下其他展品。

一件玉盏。

这个金喇叭管,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

今天内容就到这里啦~

【辽宁省博物馆】

>>这串绝美蓝碧玺朝珠,竟属于一个侍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