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思想是群体智慧,还是他自己的独创,看总理是如何说的

 草民一介斋 2023-10-30 发布于广西

引言:

       有许多人认为毛泽东思想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对于这个论断,也有许多人是持否定观点的。他作为早期中国革命的灵魂人物,对于中国近代的发展无疑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我们从一些史实去看一看,到底哪一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艰难探索:

       从1921年的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建党,历经一十四年的艰难困苦的探索,这期间是走了很多弯路的,从早期的当家人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导致大革命胜利成果被蒋介石独吞。

陈独秀

       再到后来掌权的书生瞿秋白,工人运动出身的向忠发,以及喝过洋墨水的李立三、王明、博古、张闻天等这几任当家人。他们有的“左倾盲动主义”、“立三主义”还有机械的“教条主义”,甚至还出现了叛变的。致使中国革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几乎陷入绝境,迫不得已北上长征。

瞿秋白

       在当时革命的高潮期,红军一度发展到30万之众,经过万里长征后只剩下3万余人。显然集体智慧并没有发挥积极作用,四次围剿以前毛主席是带领大家打了不少胜仗的,但是他为了顾全大局,不得已退出了核心领导层。原因很简单,留苏派觉得山沟里不可能出马列主义,他们不会让一个没有留过苏,甚至都没有读过军校的人来领导中国的革命。

共产国际派来的都是米夫的学生,这些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年轻学生,机械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只能是瞎指挥乱指挥。如果说集体智慧真正发挥作用,那就是还有几个头脑清醒的人,在生死存亡之际把毛主席又推到了前台。很多人认为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准确的说这只是一个前奏,真正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是鸭溪谈话。

力挽狂澜

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中央吸取了以往“三人团”独断专行的惨痛教训,开始集体讨论作战行动,充分发挥民主的决策方式,结果根本无法适应当时战争的需求,常常因为一次战役争论不休,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要不就贻误了战机。

如果在这样发展下去,红军早晚被蒋介石消灭。后来到了鸭溪镇周总理找主席谈了一夜,他明确的说道:“我们打仗不能在这样集体讨论了,为了一次战役总是这样争论不休,结果只能延误战机,最后葬送革命,以后军事上的事必须由你独断指挥”。

主席其实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只是之前他被留苏派批的厉害,甚至把他排挤出了决策层,他最大的担心是大家不听他的指挥,因为当时最终决策权还在周总理那里,主席的担心不无道理。最后周总理说:“我去做一、三军团的工作,让彭德怀跟林彪服从你的指挥,决策由你来做,我来宣布执行命令”。

从这次鸭溪谈话后,毛主席才真正的取得了军事上的指挥权,中国革命这时才真正的找到了正确的领袖,最后在他的带领下才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假如当时没有把毛主席推出来,红军很可能就被国民党剿灭了,这些革命者最终也将会被蒋介石送上断头台。

这充分证明了毛主席的高明之处,和他扶大厦于将倾,力挽狂澜的独特领袖能力。他睿智超前的战略眼界,在以后的腥风血雨中不断被证实,他通过自己超前的智慧,一次次纠正集体的错误,最终带领众人探索出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直到数年后取得了全国的胜利。

思想体系形成

最弥足珍贵的是他总结了几十年革命斗争的经验,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著作,最后才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

他开创性的提出,发展中国自己独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体系,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执政根本,这是毛主席思想的灵魂,是他几十年的革命战争经历总结出的成果,并非是集体的结晶。这也绝不是盲目崇拜,因为我们就是靠着他的这套理论建立了政权。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朝鲜风云骤起,当时政治局的很多领导是不同意出兵的,毛主席再一次洞穿历史迷雾,力排众议出兵朝鲜,最终打败了强大的联合国军。这也是中国人自1840年以来,第一次战胜列强,而且是打败了十几个国家的军队,一战打服整个西方,从此中国迅速跻身大国行列,为日后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毛主席是将马列主义吃透,在前人的基础上延申完善,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这是真理不服不行,周总理也曾经说过,是因为我们有了毛泽东思想,才使得我们这个集体有了智慧,并不是集体智慧催生了毛泽东思想。总理的评价中肯客观,不容置疑。

写在最后的话

历史最终选择了毛泽东,有它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周恩来总理是第一个看到这一点的人,所以才会在鸭溪恳请主席出山挽救中国革命,挽救党挽救红军,也只有毛主席才能带领大家走出困境,对于这一点的认识,在当时来说,他是超过全党的任何一个人的,所以他才一生甘心辅佐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