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假历史,骗了你多久?

 微笑如酒 2023-10-30 发布于广东
Image
转载自 朝文社(ailishi777)

某位“最牛历史教师”,在讲到宋辽澶渊之盟时,曾打了一堆“好评”——

花两个县的财政收入(宋辽岁币)买一个天下太平,挺值。
所以对游牧民族采取的政策最合适的就是两宋。
他们来中原,不就抢点东西嘛,你别抢,哥们给你。

这几段话,历史小白听了,笑点如果比较低,还能笑一笑。

如果让宋仁宗年间的名臣富弼听见,准得跳脚骂娘。


01

首先,花钱买和平的澶渊之盟,就不是“两个县的财政收入的事儿。

单按照宋真宗年间签的条约,宋朝每年要交付给辽国十万两白银与二十万匹绢。

要知道,北宋最有钱的年头,年入白银也不过八十八万两。

每年征收绢最多不过二百九十万匹。

年年交出去的这些岁币,哪里是两个县的财政收入。

分明就是挖肉。

而每年按时收钱的辽国,并不守信。

特别是在富弼大人38岁那年,即公元1042年。

收了37年岁币的辽国突然翻脸,给宋仁宗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弟大契丹皇帝谨致书于大宋皇帝阙下》的国书。

主题就一条:

要求宋朝把瓦桥关以南的十县“归还”给辽国。

如果真割了,不单是丢脸,大宋的北部边防也将门户洞开。

汴京以北的国土都成了案板上的弱肉,供契丹铁骑随便宰割。

那要不割呢?
跟辽国翻脸开战?
敢?

宋朝上下慌得不行。

辽国使臣随即也雄赳赳杀到。

谁能担起出使任务,代表大宋在谈判桌上跟人大战三五百回合?

一群平日饱读诗书,吟风弄月时争先恐后的精英们,这下争着缩头。

唯独还是小年轻的富弼,以“臣不敢爱其死”的豪言,慷慨担起了重任。


02

今天很多80、90后了解富弼,主要还是通过少儿历史读物《上下五千年》。

书中富弼最出名的桥段,就是范仲淹整顿吏治时,富弼嫌范仲淹下手太狠,“可害得一家子哭鼻子呢”。

然后引出了范仲淹“一家子哭何如一路哭”的名言。

仿佛就是个心太软的老好人。

但在这场史称庆历增币事件的外交危机里,富弼着实是个打不垮的硬汉。

临危受命的他,先是和来访的辽国使臣据理力争。

甚至还在唇枪舌战里,不但牢牢压住对手一筹,还把辽国这次的谈判底”套了出来——

辽国的诉求,最好当然是拿地。

如果拿不着地,那就叫大宋嫁个公主过来,再不行就加岁币。

听到这底线,宋仁宗也松了口气,当即决定只要不割地,朕就嫁公主!

但在富弼看来,这事儿,可没这么便宜!

然后,就有了富弼出使辽国后,在辽国皇帝辽兴宗面前的名场面。

在辽国皇宫里,当辽兴宗发出“求而不得,举兵未晚也”的战争叫嚣时,富弼毫无惧色,当场一段回怼:

“北朝(辽国)忘章圣皇帝(宋真宗)之大德乎?澶渊之役若从诸将言,北兵(辽兵)无得脱者!”

意思就是说:你这个“大契丹皇帝”别没数,当年澶州之战,如果不是我们宋真宗心地善良,没让将士们放开了打,你辽国大军必然会全军覆没,一个也休想活着回去。这是对你们的救命大恩啊!就这你们还贪心不足要拿地?呸!

在辽国的地盘上,当着辽国皇帝及满朝文武的面,说出这么的话,基本是点炮的节奏。

但辽兴宗君臣听完炸了没?

现场一片寂静。

接着富弼又补刀说,如果宋辽双方真开战,你认为辽国就一定能获胜吗?

辽兴宗:不能。

辽兴宗为什么会蔫呢?

因为富弼这一番点炮,点出的是不折不扣的事实。

当年宋辽能签成澶渊之盟,最大原因不是大宋有钱。

当时战场的形势是,辽军倾国之兵孤军深入,已经陷入重围。

宋军不但在正面稳住了澶州防线,还把战火烧进辽国境内,切断了辽军退路。

辽军主帅萧揽达被射杀。

就这时,宋真宗却突然停战,爽快签约付钱。

对你大契丹皇帝来说,可不就是大恩?


03

当然恩情是其次,更重要是现实。

当年都没打赢,现在要真打?那更是玩火。

于是辽兴宗果断转向:关南十县不要了,娶个大宋公主行不?

富弼又不软不硬顶回去:不好意思,我大宋公主年龄还小,你要敢娶,起码要等十年。我大宋也给不了太多嫁妆。

辽兴宗:公主不要了,加点钱行不?

可以说,富弼完成了宋朝外交史上一场经典大反转。

但当富弼回到大宋后,他看到的,却是意想不到的景象:

一心求和的宋仁宗君臣,连价都没还,就爽快答应把岁币增加绢十万匹,银十万两。

而且辽国又夹带私货,在和约书里写上“别纳金帛之仪”。

也就是宋朝向辽国“纳”岁币。

这样一来,等于大宋向辽国“纳贡”,既花了钱又丢了脸。

但大宋君臣却照收不误。

一场“庆历增币”,就这样收场。

富弼悲愤不已,甚至拒绝了宋仁宗对他的升官嘉奖。


04

为什么大宋会上演这样的活剧呢?

富弼本人的另一段名言,道出了其中实情:

“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谓敌不敢背约,谓边不必预防,谓世常安,谓兵永息,恬然自处,都不为忧”。

对于这些“当国大臣”来说,花钱买来的和平,也是幸福的。他们可以“恬然自处”,就算“武备皆废”,谁也不用担责任。

至于“岁币”带来的沉重负担?

挖肉的痛苦?

不少宋代名臣都说出过“岁币很轻”的高论。

至今误导不少历史票友们。

反而是造了大宋反的方腊,一语道破了岁币的真实负担:

“靡荡之余,又悉举而奉之仇雠。仇雠赖我之资益以富实,反见侵侮,则使子弟应之。子弟力弗能支,则谴责无所不至。然岁奉仇雠之物。初不以侵侮废也,于汝安乎?”

就是说,岁币养肥了辽国、西夏,也加重了老百姓负担。

既没买来和平,又制造了无数苦难。

最后令老百姓揭竿而起,敲响了北宋的丧钟。


05

看看南宋百姓在岁币压迫下“千村万落生理萧然”的惨状,以及宋高宗们每月十万贯的月供钱,就可知这“铁血强宋”的统治逻辑——

1276年,元朝大军迫近临安时的荒唐一幕:

急眼了的南宋君臣,又使出花钱买和平的老办法,可元朝不是辽金。

所以求和没用,送钱没用。

甚至认元世祖做“大伯父”“大爷爷”也没用。

元军主帅伯颜,还当着南宋使节的面,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

“尔宋昔得天下于小儿之手,今亦失于小儿之手,盖天道也,不必多言”。

确实,此时此刻,就算十个岳飞转世,也是救不过来。

这其中的真谛,也实实在在——

国家的长治久安,从来不是靠跪“换信任”得来的!

参考资料:《宋仁宗.宋英宗》、《宋代政治史》《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南宋末三帝》《宋朝短信》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