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历史奇闻趣事5——孔子著作

 与春天同行 2023-10-30 发布于青海

#暑期创作大赛#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今天位于山东省曲阜市。

孔子的家族原本是宋国的贵族,但因为政治变乱而逃到鲁国定居。孔子从小家境贫寒,但他在少年时就立志求学。二十岁后,他开始出仕,担任小吏,并聚集一群学生进行讲学,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在鲁定公时期,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迁司寇,参与国家政务。由于对鲁国执政者季桓子的不满,他周游列国,包括卫、宋、陈、蔡、楚,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特别是强调“仁”和“礼”。

晚年,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活动。他整理了《诗经》、《书》等古代文献,并将鲁国史官所著《春秋》进行修订,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

据说孔子是最早对《诗经》进行修正和删节的人,流传至今的《诗经》就是经过孔子修订后的版本。孔子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整理古代文献和建立学派传承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史料的增加,人们对孔子的著述也面临着新的困惑。尽管如此,在尊重孔子的同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仍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谁编的?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关于《诗经》的作者,有很多说法,其中最为广泛的说法是孔子。

据传说,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诸侯割据,战乱频繁。为了传播自己的政治和文化信仰,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经历了各种困难和艰辛。然而,他的理想在鲁国和其他国家都遇到了困难,直到他被卫国的卫灵公供养,才住下来较长时间。直到他六十九岁时回到鲁国,目睹了当时统治者的腐败和无道,他转而致力于整理古代文献,包括《诗经》、《书经》、《礼经》、《乐经》等六经。他将精力投入到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的工作中。

当时,《诗经》的流传已经十分有限,人们对诗歌的研究和欣赏的风气也日渐减弱。但是,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言志和交流功能,他认为《诗经》是贵族阶层必不可少的教育科目。当时流传的诗歌大部分是由周王朝派出的使者采集的民谣,由周朝史官整理后呈给天子,目的是了解民情。然而,这些诗歌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包含了一些反叛和淫乱的内容。因此,孔子对三千多篇古代诗歌进行了整理和删节,最终形成了《诗经》。

先秦时期,人们将孔子所删减过的诗集称为《诗》或《诗三百》。汉朝时,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并称之为《诗经》,至今沿用。《诗经》共收录了305篇诗,另外还有6篇只有题目而无内容,被称为“笙诗”。因此,实际上有311个题目和305篇诗。这些诗歌分为三部分,包括160首风诗、105首雅诗和40首颂诗。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诗经》内容十分丰富,记录了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古老的祖先们在黄河两岸用朴实的声音吟唱的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其中包含了在生活劳动中产生的各种感受,以及追求爱情时各种纯朴、大胆而真实的心声。这些诗歌大多情感真挚、强烈、朴实、健康。

但是后代一直有人怀疑是否真有“孔子删诗”的事。《左传》中记载有人在孔子还不到10岁时就已看到了定型的《诗经》。唐代的孔颖达认为就算是像《史记》中说的那样,孔子删诗前有很多诗,但从书中引用的诗来看还是删去的少,《史记》中说删去了十分之九,恐怕还是不太可能。宋代的朱熹也持同样的看法,有人问朱熹关于孔子删诗的事,他说:“那曾见得圣人执笔删那个,存这个?也只得就相信传说去。”清朝的崔述也说根据《论语》、《孟子》、《左传》、《礼记》等书的考证,孔子后散失的诗还没有十分之一,所以“由是观之,孔子无删诗之事”。

魏源也说:“夫子有正乐之功,无删诗之事。”《左传》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周乐时,演奏的就是国风、小雅、大雅、颂,与今天《诗经》的编次相同,十五国风排列次序也基本和现在《诗经》相似。当时孔子还只是七八岁的小孩,可见《诗经》的编次在孔子以前大体上就是这样,孔子并未删减,也没有做出太大的改变。

这些怀疑到近代的古史辩运动时达到了极端,钱玄同甚至从根本上否认孔子与六经之间的关系,钱玄同在1923年在《答顾颉刚先生书》中认为:“孔子无删述或制作六经之事……《诗》、《书》、《礼》、《易》、《春秋》,本是各不相干的五部书《(乐经》本无此书)……六经的配成,当在战国之末。”钱玄同以怀疑儒家经典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学的地位。古史辩运动对于儒家经典的怀疑,可以说是对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学术、政治的核心部分,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质的“经”的最后一击。但疑古学派“非圣无法”、“荒经蔑古”虽然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却又在疑古过程中产生怀疑过头的倾向。但钱玄同的看法也可以作为对“孔子删诗”的又一挑战。总之,《诗经》编者是谁直接关系着《诗经》在整个儒学系统中的定位问题和渊源问题,有待后世进一步解答。

孔子著《春秋》

《春秋》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人们谈论《春秋》时往往提到孔子,但《春秋》到底是否孔子所作,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春秋》就是孔子所作,最早由孟子提出。孟子认为,春秋时社会动荡,各种邪说暴行屡屡出现,孔子因此创作《春秋》以钳制乱臣贼子。现代学者指出,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以正名分,严肃评价诸侯和大夫,从心理上约束他们,维护天下秩序,恢复周王室的政治权力,并实现“尊王攘夷”的目标。

另一种观点认为,《春秋》不是孔子创作,而是经孔子整理而成。有学者指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立学校的教育家。为了更好地讲学,他搜集了鲁、周、宋、杞等故国文献,并进行整理编排,形成了《易》、《书》、《诗》、《礼》、《乐》和《春秋》六种教本。孔子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删减,但态度是“信而好古”,尽量保留原有的文字、史事内容和表达风格。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此说法,《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的史官记载进行略加修改编写的一部简要史书。《春秋》中的一些字句沿用了史官的写法,非孔子创造。

是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根本没有著作或删订《春秋》的说法。钱玄同等学者主张,《春秋》应是鲁史旧文,其中的一些内容可能在长期撰写、流传中发生了改动。他们认为,《春秋》在孔子时代是鲁国秘藏的国史,孔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这本秘藏的国史进行改编。此外,一些学者根据《春秋》记载的孔子生卒年,认为孔子修《春秋》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他不会自称“孔子”,也无法写下自己的卒年。他们认为孔子只是将《春秋》作为教材使用,之后《春秋》逐渐流传到民间,并由孔门弟子代代传承。根据这种观点,《春秋》并非由一人或一时完成,而是在鲁国史官们陆续编纂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在风格和笔调上可能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这三种观点各有道理,无法完全说服对方,因此成为文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

不论《春秋》是否为孔子所作,都无法削弱孔子作为文化伟人的地位,也无法削弱《春秋》作为古籍的重要研究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