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点墨花:艺谭札记(选4)

 开心明智 2023-10-30 发布于湖南

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艺谭札记(选4)
情点墨花
四一

信笔说“信”。

在书信的发展历程中,因为有文人和文化人的参与,它逐渐获得了文学性和审美性的品格,优美的书信,也就成了上品的散文。

书信,尤其是书信中的家书,可以给家人送上慰藉之辞,可以将与家人间的水远山遥刹那间缩成咫尺,可以使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沉潜隐秘得以交流。在古典诗歌中,许多作品因为动人地表现了这种尺素寸心,就成了脍炙人口的篇章。正如明代诗人袁凯《京师得家书》一诗所说:“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此诗他人誉为“天籁”,就是因为情真意切,自肺腑流出,表现了家书可真可贵。

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本来情“切”却写成情“怯”,“急欲问”却变成了“不敢问”。把得罪张易之而遭贬流放潜逃的负罪心理和种种担心表达得淋漓尽致,将这种盼音书而又怕音书的矛盾心理写得婉曲微人。

信纸上纵然下笔滔滔,也抵不上欢聚时不受时空限制的清言娓娓。纸短情长,一言难尽。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写尽了此中情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故园之情,乡愁之思,信已封好又拆封补写的情态,岂独张籍然?

捎个口信,报个平安,古今相接,异代相通。唐代诗人岑参《逢人京使》一诗写得很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杜甫老夫子在安史之乱中四处流亡,东漂西泊,他在《述怀》一诗中说:“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亲属人分两地,音问不通,询问之信已寄出数月,也不知是否收到?虽然亟盼回音,但又生怕传来的不是佳音而是凶讯,两难之情情见乎辞,与宋之问《渡双江》的矛盾心理如出一辙。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时在唐肃宗之德元载(756年)六月,杜甫爬山涉水去投奔即位于甘肃灵武的肃宗,途中被俘,因为官卑职小而未被囚禁。冬去春来,他次年三月在长安城中写下《春望》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因老杜之诗,“家书抵万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不知疗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的乡愁。

家书一旦收到,心情又当如何?明代高启的《客越夜得家书》诗写道:“一接家书意便欢,外封先已见平安。故乡千里书难得,不敢灯前草草看。”高启籍贯今日江苏的苏州,元末客游吴越,在战乱中得到远方的家书,其“抵万金”之情,从“不敢灯前草草看”之中曲曲传出。······

四二

情书情诗。

古人“情书”多为“情诗”,而“情诗”又多为“情书”。

“红笺短写空深恨,锦句新翻欲断肠。枫叶落残经梦蝶,戍边回雁寄情郎。”(《再次前韵·系织锦图上回文》)“寒信风飘枫叶黄,冷灯残月照空房。看君寄忆传文锦,字字营愁写断肠。”(《和人回文五首》)多才多艺的苏东坡(宋)曾在他的回文诗中对“情书”如此翻来覆去地说过。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关于情书的描写在古典诗词中不是很多,即使如此,其中仍有可圈可点的作品,或作品中透露了欲说还休的信息而刺激读者的想象。

潮水涨落有时,故称“潮信”,这可说是人间之信以外的自然之“信”吧?李益(唐)却巧妙地将自然之信引喻到人间:“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江南曲》)商人重利轻别离,又很少写信或经常失信,使得女主人公怨恨不已: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还不如嫁给准时随潮信而弄潮的弄潮儿。真是想人荒唐而又无理而妙。

元稹(唐)悼念发妻韦丛的《遣悲怀三首》这是人所熟知的了,前人认为悼亡诗虽然汗牛充栋,却无出其右。殊不知元稹除此之外,尚有《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中就写到他仕宦在外时韦丛给他的书信:“检得旧书三四纸,高低阔狭初成行。自言并食寻常事,唯念山深驿路长。”韦丛是宰相韦夏卿之女,嫁给当时尚为寒士的元稹,虽是贫贱夫妻,却安贫乐道,鹣鲽情深。从这些旧信看来,韦丛说她常常两天只吃一天之粮,这种“并食”的日子她不但没有怨言,而且总是挂念在深山驿路中劳碌奔波的丈夫,难怪多年后元稹重读旧笺仍念念不能忘情。唐代的弱女子陈玉兰呢?他有一首《寄夫》流传至于今日:“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可见忆念之深相思之切。······


四三

欧阳中石谈书法学习。

欧阳中石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他讲练书法的经验很简单:抓住一个人。

盯住一个帖反复练。

临帖一定要临得一模一样。

集中临几个字。三个字、五个字、二十几个字,把它们临像了,临透了,神

形兼备了,临到位了,就会举凡三,推而广之。

第四,多悟。欧阳中石先生多次强调书法不是“练”出来的,是“悟”出来的。一个“悟”字,言简意赅,包含着深文大义。当然,如果不具备写字的基本功,不会用笔、用墨,不会点线要领,也是“悟”不出来的。


四四

 谈丑书。

丑书,是对传统书法审美取向的背离。究其原因,一是它想与世俗拉开距离,二是它想表达对“崇高”“悲壮”的认识。从线条开始,它摒弃了柔美、光滑、流畅、漂亮的弧线,而代之以生涩、雄沉、浑厚甚至颤抖的线条。字的取法上避免端庄、方正、对称等造型,倾向于残缺、刚烈、执拗、险峻、狂野等外廓;字的结构处理上使用“反楷法”,这个方法就是打破一般的楷书偏旁布局方法,夸张其中某个偏旁,使字产生新的面貌。这样创作的结果就使作品出现了大量的“丑”字,超出了普通观众的审美范畴,造成了视觉的“不适”感,故谓之“丑书”。一幅整体书法作品,“丑”字作为主体出现,或者作为高密度的形式出现,就会使作品呈现一种“病态”集合。这种“不适”与“病态”正是“丑书”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或观念。

“丑书”的出现,它是中国书法从古代实用功能的惯性书写到以汉字为元素的视觉艺术创作转变过程中一个“必然”过程。它将迫使每一位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重新认识书法,重新反思基于中国汉字创作艺术作品的理论、规范,以及个体审美观念、个体情绪宣泄在书法艺术创作中所扮演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书法创作的疆域。从历史上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激进派与保守派的纠缠、矛盾与斗争中不断前行的。不破不立,新事物的诞生总意味着原有的事物或多或少的解构与重组,也意味着新元素的加入。艺术更是如此,书法当然也不例外。


四五

书法作品的气质。

书法作品的气质取决于人的气质,取决于书法家的个人修养,而不是由书法面貌所决定。如果说“丑书”,脱尽人间烟火气的弘一书法,形态天真烂漫的徐生翁书法,脱略蹊径的谢无量书法等,在世俗的眼光里都应该属于“丑书”范畴。然而,弘一书法简洁的外形与张力十足的内力,平和的外表与翻腾的内心,质朴的笔墨与丰富的表达则是美的极致!徐生翁书法支离的结字与不可拆合的字态,看似无法的点画和十足的唐韵,融合碑帖的风格与自然无饰的书写态度,也是美的最高境界。谢无量则以非书法的态度达到了以手写心的妙境。所以,形态的美丑对本质的美丑起不到决定作用,能起作用的还是书法家的内心世界。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书法作品要雅。雅者,雅正、高雅。雅正不是不变,徐渭行

草恣肆烂漫,然顔楷功底不离笔下;弘一法师削尽繁华而魏碑精神始终未离。此是技法问题,更是精神文化层面问题。所谓书卷气是书法最好的气息,而要拥有书卷气,非胸罗万卷而不能。你不读书,却只在笔墨上讨生活,这就与书卷气毫不相干了,也将与真正的中国书法相隔千山万水。写一辈子书法,到底不知道什么是书法,不亦悲夫 !


四六

用笔如剑。

笔是文人之剑,而文人亦用笔如剑。点如刺,剑出如高山坠石,有力透纸背的能量;横如千里阵云,使剑当以太极推手之势,要力道绵延不绝,推展之际如阵云堆叠;直竖如劈吗?不对,劈是刀法,书法中的竖,“永”字八法中说是“如万岁枯藤”,要有一种非常苍劲的力量,那么就应该如藤生深谷,积蓄岁月的精华,在纸张细密的纤维中缓慢推进,这样的力量,当然会入木三分。

善用剑者,点而弹之。毛笔的点、画,都不是一笔压到底,力量使尽,除了“悬针”之外,书法的任何笔法,都是要“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力道都是不断连绵用去而又不断再生,其中的诀窍就是弹。黄山谷的书法据说是从长篙撑舟的动作而来。古人撑舟,用一只长竹竿插入水中,前后弹动,利用反作用力推动舟船前进。黄山谷的长笔画中不管撇、横、竖、捺,都可以看到这种一波三折的笔法。一波,是指一个笔法;三折,是在一个笔画中有三次跌宕。许多书法家也用这样的笔法写字,台静农写《石门颂》,把跌宕的笔法用到极致,有时一个笔画竟然跌宕五六次。书法中的这种跌宕,靠的是笔的腰力在运动,而不是笔杆带动笔锋在摇动,后者是许多“外状其形、内谜其理”的书写者常常犯的错误,其中的差别,就在力道的不断再生。

用笔如剑,书写如练太极“听劲”,文武之道合而为一,书法增添了侠骨英气!


四七

紫砂壶。

紫砂壶以江苏宜兴所产为贵。宜兴古称“阳羡”,素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说法。就像是饮茶方式从唐宋的团茶碾末煎煮直至明人确立并沿用至今的冲泡法,紫砂则从粗制的日用陶器渐渐分离出来,成为小巧雅致的案头清赏,二者的完美结合凝聚了无数良工的心智与文人的才智。明代时朋,明末清初时大彬,清陈鸣远、陈曼生,近代顾景舟等是制紫砂壶的高手。流传下来的作品已成为拍卖市场抢手的文物藏品。李渔《闲情偶寄》云:“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

江苏宜兴,古时就是著名的茶产地,阳羡茶闻名天下。紫砂壶与茶的天作之合,像是冥冥中的刻意安排,这一珠联璧合的搭档,互相成就了彼此的盛名。一来紫砂的宜茶性,二来紫砂壶制作倾注了匠人工艺审美并结合着文人书画印铭的艺术理念而成为一件件艺术品,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一路直入文化的大雅之堂。

一把好壶,好在泥的琢炼和壶的素净,素净即简洁,凡简洁便回到本身的质朴,这才是紫砂壶的真味,与茶息息相关,不事喧哗。据有心得的人讲,素面的几何形壶,能通过点面的结合渗透出儒、释、道的思想,还有许多壶的铭刻书画也都巧藏心思、藴涵禅机,像曼生十八式,爱壶的人确是值得好好审读。

养壶,是养一种心境,认真与坚持;是养的人与壶相处的氛围,情到深处,物我两忘。沐手清心,日日抚摸,与壶对话;茶和心滋润着壶,茶和壶也滋润着你。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一手把壶,一手把杯。搅一杯往事,切一块乡愁,榨

几滴希望,在茶杯中好好享受人生每一天。

一人一壶一世界,原本是赞誉制壶人以慧心制壶所表现的艺术追求和人生境界,胸怀格局有多大,一个人的世界就有多大。爱壶的人,不论道行深浅,都能自得壶的意趣,该也是一种格局吧。

紫砂壶,是一次泥到壶最终至雅器的脱胎换骨,人也一样,必经心性和智慧的历练,才成大器。这个生命历程,壶和人都能温润如玉。


四八

孤独是一种心情。

孤独,对于人来说,与生俱来,与生命相伴始终。

对于孩提来说,孤独是因为知识的渺茫。一个小孩刚上小学一年级,他告诉妈妈,他有三个烦恼:一是一天要吃三顿饭,二是每天晚上要睡觉,三是每周要上十次学。他妈妈给他解释:不吃饭会俄死,不睡觉会困死,不上学会笨死。孩子茫然,因为他的世界只有他自己,妈妈也进不来。

对于青春期来说,孤独是因为陷入爱情的荒漠。林黛玉,愁多泪涌、忧伤憔悴。不是因为不在父母膝下,不是因为生活无着,而是因为宝哥哥不仅有宝姐姐,而且还有袭人、晴雯一干天仙般的女孩。焚了诗,葬了花,仍不能阻挡琏二奶奶的媒妁之言,终竟是水中月,镜中花。

对于人生中年来说,孤独是因为事业无成的困惑。孔夫子,甘为执鞭之士,周游列国,推销周礼,倡导仁爱,目的是阻碍僭越,弭止战争,救万民于水火,匡天下于既倒。虽饥渴途中而不知返,命危盗徒而不思悔。虽贵为万世师表,只落得身后半部《论语》治天下。

对于晚霞夕照来说,孤独是因为失去天伦之乐。康熙大帝,英雄盖世,功勋卓著,稳定朝纲,平定三番,纵马大漠驱准葛尔,放舟海峡收台湾······真可谓登峰造极。可是,晚年的康熙,后宫不平,帝无归处;诸子不睦,帝无真言——形单影只,孤家寡人。

当然,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孤独至于伟人,有何尝不是一种至死不渝的追求?对于秦始皇来说,孤独因为他战胜六国、统一天下,以致一时间失去了竞争对手;对于庄周来说,孤独因为他无为于世、思维深邃,以致高处不胜寒;对于高渐离来说,孤独因为他弹奏的乐曲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对于毕加索来说,孤独是因为他创作的画面独特,无人领会意境;对于鲁迅来说,孤独是因为他呐喊之声激越高远,多数人闻而不省。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孤独是一种生存状态,。孤独对于富有者来说,是拥有一切物质之后的索然无味;孤独对于贫贱者来说,是囊中羞涩时消费捉襟见肘;孤独对于懒惰者来说,是一张铺有床单的席梦思垫,浑浑然消磨时光和意志;孤独对于饮者来说,是忽闪闪的一壶老白干,举杯消愁愁更愁······

其实,孤独是一种心情。假若一周有一个时段,独处斗室,或看闲书,或写大字,品着清茗;或回忆过去,随手翻阅老照片;或亭间独步,偶然看山;或放飞未来,心情随着白云远去;或野塘垂钓,水去舟横······

朋友,如此孤独,你有过吗?


四九

棋如人生。

“琴棋书画”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四艺,其中围棋尤能锻炼人的心智和思维,千年来最受文人雅士青睐。早就有“尧造围棋,教子丹朱”的故事流传,拿石子做兵,画方格为阵,让丹朱在游戏中开始思考打仗作战之术······

从简单的五子棋入门,到综合思辨的围棋,一棋一子皆自由自在,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招一式,全无定式,但必经深思熟虑。俗称千古无同局,每一局都是新的造化,如水无常形、兵无常法一般,棋局间无时无刻不在激荡着对弈双方的深沉筹谋与灵动深思。下棋同人一样,要想生存,首先得有“气”。棋盘上每一个棋子都有自己的“活眼”或“一口气”,即有“气”则生,“气尽”则亡,无论是哪一方棋子,一旦没有了“气”,就面临“气尽提子”移出棋盘的结局。有时,看似毫无联系的一枚棋子,最后却能在关键时刻出奇制胜,成合围之势。棋盘上每枚棋子的放置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初以暂保生存,之后便可积点成线,由线成面,走宽棋路,最后占地取胜。每一步落子,都是黑白的因缘际会,如觥筹交错般往来迎合。棋子在纵横间蜿蜒交缠,此消彼长,虚实相生,如同交互合抱的太极图一样,动静之中,阴阳转化,呈现一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运动模式。

棋与书亦有相通之处,点画流动间看似简单和乏味,却藴含着广阔的生命空间。笔墨在纸张上晕染的瞬间,恰如“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一笔生黑白,笔墨之间是性情,笔墨之外是意境,在黑与白的交相辉映中流淌着自然之初最本质的色彩。它虽不如西方绘画那样绚烂,但流露出一种让人痴迷和沉醉的美,直达内心深处,朴实而宁静。无论书法还是围棋,一旦沉浸其中便毫无杂念,只看到黑白在笔尖酣畅飞舞,棋子在棋盘上相互交错,自然就进入了忘我的境地。

棋如人生,人生如棋,黑白相劫,大局乃重。悟道修身会其意,平心静气处其境,在黑白道交织中演示着睿智与才情,在自然交替中守护着神妙与永恒。

一盏茶一支笔,一盘香一局棋,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五0

“永”字八法。

《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行书范型。同时“永”字八法成为学习书写技法、领悟审美的范式。“永”字八法对照《兰亭序》开篇“永”字,成为书法审美“以类相求”的形象化图示;一字通万字,书法审美从临帖开始。

古代书学中“永”字八法作为用笔的范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书法艺术的文化象征符号。“永”字八法是书法审美以类相求的范例:一是确定楷书字形的八种基本笔画的基本技法,同时作书法审美的拟人化拟物化的形象解释,可以类相求;二是从字势整体看笔画的方位与走向,可以类相求;三是维系用笔与结字统一性,可以类相求;四是成为笔顺规范的一个典型字式,与现代相同,可以类相求;五是作为斜画紧结取纵势的一个典型字例,可以类相求;六是字势及其笔画的“以类相求”形象化图示,一字通万字,纵横相通,贯通各个字形,各实体的字形、各书风的字形。

王羲之《兰亭序》开篇的“永”字,是行书“永”字,与楷书“永”字,草书“永”字,隶书“永”字,篆书“永”字相通,其“点”、“横”、“竖”、“折”、“钩”、“挑”、“撇”、“捺”八种基本笔画,与其他无数字形相通,行书的、楷书的、草书的、隶书的、篆书的。“永”字是王羲之51岁所书,之前不知写过多少“永”字,不知写过多少八种基本笔画,不知看过前人书法作品中多少个“永”字,才融入自己的审美感悟,这就是书法。

审美方法的以类相求。这个“永”字,是王羲之“人书俱老”过程中的一次“目击道存”和“一字见心”,蕴含多少人生的况味、审美追求。


【作者简介】情点墨花,一名法雨苍生,号长塘居士、居敬堂人,别号白云堂主人、弘艺斋主人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湖南省书、画家协会会员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