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词|一首永远寄不出去的小词,写尽了他与她的故事,你是否也如此

 大发菩提之心 2023-10-30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文 / 逍遥公子

晏殊有一首《清平乐》词,描写怀人之苦。
词人与心上人曾经有过一段美好的恋情,可惜两人分别了,不会修成正果了。于是词人深深地思念自己的心上人。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蝇头小字,密密麻麻地写在精美的红色信纸上,说尽了我平生对你深深的爱意。大雁在云间高飞,鱼儿在水里潜游。可是我心中这一片惆怅之情,却难以投递。
斜阳映照中,我独自一个人倚靠西楼。我眺望遥远的青山,青山恰巧正对着帘钩。我思念的心上人,她那美丽的脸庞,如今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只有这一江碧水,绵绵不尽,依旧日夜向东流。
《清平乐》为词牌名,最早始见于晚唐温庭筠的词。至唐五代时,已经为文人所常用。
晏殊的这首《清平乐》,描写了词人对心上人的思念。岁月悠悠,时过境迁。如果两人之间的爱情只剩下思念,则表示这爱情一定是个悲剧。
一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笺:又称“浣花笺”、“薛涛笺”。一种精美的小幅红色纸张,由唐代女诗人薛涛创制。古时用以题诗词或作名片、请柬等。因常用以给情人写情书,故可代指情书。笺,精美的纸张,供题诗词或写字用。意:爱慕、思念的情意。
蝇头小字,密密麻麻地写在精美的红色信纸上,说尽了我平生对你深深的爱意。
—01—
“红笺小字”,词人用红色的信纸写情书。字体写得越小,字数就可以写得越多。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词人平生无限的爱意,无限的思念。
这里的“说尽”其实是“说不尽”的意思。即,密密麻麻的小字,说不尽词人平生的爱意,无限的思念。
纸短情长,怎么可能“说尽”呢?词人心中浓厚的情,用多少红笺,写多少小字,也倾诉不尽。
很明显,词人和收信人之间不是普通朋友的关系,至少是情人的关系。
—02—
“平生意”三个字具有极强的概括性。
可能两人相爱过,也可能两人分别很长很长时间了。可能两人都期待再次见面,也可能两人都知道今生没有机会重逢。总之,不管两人经历了多少事,都包含在“平生意”这三个字中。
细读整首词,会发现,这两人之间的爱情是个悲剧。这两人之间,并没有美好的结局。
—03—
信写好了,肯定想寄出去。心中的深情厚意,当然希望对方知道。但是,这封信,寄得出去吗?
二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鸿雁:大雁。鸿,大型雁类的泛称。
大雁在云间高飞,鱼儿在水里潜游。可是我心中这一片惆怅之情,却难以投递。
—04—
因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典故,古人认为大雁和鱼能传递书信。所以,在古诗词中,大雁和鱼经常扮演信使的角色。
—05—
据班固《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放逐到北海牧羊。西汉使者向匈奴请求归还苏武,匈奴谎称苏武已死。汉使知道匈奴的诡计,谎称汉武帝在上林苑打猎,射中一只大雁。
大雁的脚上绑着一封帛书,帛书上说苏武活着,在某个大泽。匈奴单(chán)于对此信以为真,遂道出实情。苏武因而得救。
这就是“雁足传书”的典故。后世便以大雁代指信使。
—06—
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提到“鱼传尺素”。
“客从远方来,遗(wèi)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双鲤鱼指的是放书信的函,用两块木板制成。一底一盖,刻成鱼形。
木函合拢则状如一条完整的鱼,相当于今天的信封。木函打开则状如双鱼,里面是尺素书,即书信。
—07—
除了以上典故,大雁和鱼本身的生物性特征也使它们成为信使的代名词。
大雁是候鸟,春天往北飞,秋天往南飞。这种迁徙性,在古人的浪漫认知里,使大雁具备了传递书信的可能。
鱼在水里游,从江河的这头游到江河的那头,从江河的那头游到江河的这头。这种游动性,在古人的浪漫认知里,同样也使鱼具备了传递书信的可能。
不妨这么说,是大雁和鱼的生物性特征,使它们被古代文人选定,在文学作品中,化身为传递书信的信使。
—08—
关于这两句词,有几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既然大雁和鱼能传递书信,那么,它们能帮词人把这封“说尽平生意”的书信寄出去吗?答案是不能!因为“鸿雁在云鱼在水”。
大雁在高高的云间飞,鱼在深深的水里游。他们距离词人如此遥远,词人不知道如何才能将自己的书信托付给它们。所以“惆怅此情难寄”。
难寄!难寄!这是由于大雁和鱼的原因,使词人的书信寄不出去。
—09—
第二种理解。大雁在高高的云间飞,鱼在深深的水里游。它们作为信使,帮词人把书信传递给心上人,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一个云间飞,一个水里游,它们来来去去,这不是正方便传递消息吗?
如果这种推测成立,那么,只能是别的原因,造成词人“惆怅此情难寄”。
词人满腹惆怅,怎么向心上人倾诉呢?倾诉也倾诉不尽呀!
倾诉不尽,意味着这封书信没有写完。没有写完的书信,又怎么可能把它寄出去呢?
这封书信,词人一直写,一直写,写也写不完。词人想说的话太多太多了。
又或许,与心上人分别太久太久了。一时之间,词人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不知道有些话该从何说起。他一直在考虑,一直在斟酌。这也会导致词人迟疑,要不要把这封书信寄出去。
所以,这就不是由于大雁和鱼的原因,而是由于词人自己的原因,使书信寄不出去。
—10—
有没有第三种原因,使这封书信“难寄”?
不管是什么原因,反正最终的结果是“难寄”。词人的书信没有寄出去。
—11—
“惆怅”对应前一句的“平生意”。词人说不尽的“平生意”,是“惆怅”。
既然需要传递书信,就说明两人分别了。既然两人分别了,又怎么会有欢乐呢?两人分别了,就只有“惆怅”了。
“惆怅”也可以理解成词人寄书信时的心情。因为书信无法寄出去,词人满腹惆怅。
这种惆怅的心绪,蔓延到下片词。
三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帘钩:挂帘幕使用的钩子。
斜阳映照中,我独自一个人倚靠西楼。我眺望遥远的青山,青山恰巧正对着帘钩。
—12—
词人满腹惆怅,斜阳余晖中,独倚西楼。眺望遥远的青山,山峰遮蔽了词人的视线,使词人看不见他的心上人。
这两句呈现的画面是静止的。词人表面上波澜不惊,平淡、从容、安宁。事实上,词人的内心充满了无法言语的惊涛骇浪般的情感。
仿佛一座冰山,水上露出尖尖一角的冰块,水下却掩藏了绝大部分的冰块。水下的冰块才是精彩的。
—13—
“斜阳独倚西楼”,这句词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动作。
从“斜阳”可以知道这句词描写的时间是黄昏。
黄昏是古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蕴含着浓厚的悲凉情思。
黄昏是一天中最容易让人伤感的时刻。太阳落山。黄昏,意味着一天即将结束,漫长的黑夜即将来临。
如果以人的一生来比拟,黄昏象征着晚年,意味着岁月的流逝与死亡的迫近,蕴含着强烈的悲剧色彩。
生命的有限性引起词人的焦虑感。今天寄不出去的书信,明天就一定能寄得出去吗?今天见不到的人,明天就一定能见得到吗?会不会,今生今世,也没办法再见到那个人?
说不尽的平生意,寄不出去的红笺小字。词人心中原本已经惆怅,此时此刻又遇斜阳照西楼。愁人对愁景,可谓愁上添愁。
钱钟书《管锥编》云:“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
—14—
黄昏是怀人的时刻,也是远行者归家的时刻。《诗经·国风·君子于役》中最早有此类描写。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诗大致的意思是,黄昏时分,鸡进窝了,牛羊下山坡了,在远方服役的丈夫却没有回家。在家里的妻子思念远方的丈夫。
很明显,独倚西楼的词人,也在思念一个未归家的人,等待一个未归家的人。
黄昏倚楼盼望远人归,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场景。
细读至此,不难明白,那个未归家的人,如沈从文在《边城》结尾所言,“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但是,至少,今天黄昏,那个人不会回来。
—15—
这句词描写的地点在“西楼”。
太阳落山到西边,西边的太阳照着西楼,也照着独倚西楼的词人。斜阳洒在词人身上。不知道有没有洒在“红笺小字”上?
词人为什么独倚“西楼”,而不是东楼、南楼、北楼?
—16—
“西楼”是古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李益《写情》:“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晏几道《鹧鸪天》:“谁堪共展鸳鸯锦,同过西楼此夜寒。”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7—
西楼是位于主体建筑西边的小楼,坐东朝西。站在东边的楼梯上,可以很方便地看见红日西沉。
在《周易》文化中,西方为兑卦,兑为少女,所以西楼一般会让家里的年轻女性居住。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作为未婚的年轻女性,就居住在西厢房。
以此为基础,西楼在古代文人笔下,成为闺房的代名词,是寄托男女相思别离的场所,并逐渐演化成为主要与男女情爱悲欢相关的意象。
—18—
西楼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西方在四季中属秋。秋天,草木凋零,给人以萧瑟衰飒之感。西方在五行中属金。金有杀伐之气,给人以忧惧之感。西方在五声中属商。商,伤也,其声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西方在五色中属白,这是丧服的颜色。
因此,西楼这一意象无疑具有特定的凄伤哀婉的审美内涵。这是东楼、南楼、北楼所不能取代的。
—19—
这句词的人物及其动作。人物即上片词中的词人。因为“惆怅此情难寄”,所以词人“独倚西楼”。
“倚”是词人的动作。“独”是一种状态,用来修饰动作“倚”。
“独”字绝妙,有两层意思。
第一,词人是独自一个人倚靠西楼,没有人陪伴。词人是孤独的。第二,词人思念的人在远方,导致了词人不得不独自一个人倚靠西楼。词人是孤独的。
—20—
如果总览整首词,细品“独”字,更有韵味。
上片词,词人在红笺上写小字的时候,词人想寄书信却难以寄书信的时候,词人是独自一个人。下片词,面对斜阳和帘钩,面对东流的绿波,词人依然是一个人。
整首词,从头至尾,词人都是一个人。“独”字贯穿全篇。
—21—
如果说“斜阳”是从时间上暗示,词人与心上人分别后,满腹惆怅与离愁。“遥山”则是从空间上暗示,词人与心上人分别后,想再见面却难以再见面,甚至眺望也望不到心上人。因为有遥山之阻隔。
—22—
遥远的青山,恰巧正对着词人独倚眺望之处。山峰遮蔽了词人的视线,隔断了远方之人的消息。也就是说,这重重的山峰,使词人与心上人不能相见。这一句类似晏殊另一首《清平乐》中的“满目山河空念远”。
词人登楼倚楼,原本是为了消解心中的惆怅,结果却因为山峰的存在,不仅没有消解惆怅,反而增添了新的惆怅。
—23—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时间的流逝,空间的辽远,时空一体的凄婉悲凉之感,充斥在词人心头。
傅道彬《晚唐钟声》云:“时间上的'晚’、空间上的'远’构成了黄昏意象里中国诗人的悲剧式心态,但应该看到这种时空一体的悲凉,根本上还是由时间上的日暮引起的。时间上愈是近晚,空间上才愈是显出'途远’……黄昏时间意义的凄婉悲凉引起空间辽远的感叹……”
黄昏降临,一天的时间所剩无几。黄昏对应人生,人生的时间也所剩无几。这就使原本已经遥远的地理距离,在心理上变得更加遥远。
四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面:脸。
我思念的心上人,她那美丽的脸庞,如今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只有这一江碧水,绵绵不尽,依旧日夜向东流。
—24—
“人面不知何处”。既然不知道人在哪里,书信也就不方便寄出去了。这是“惆怅此情难寄”的第三种原因。
这种原因,与作为信使的大雁和鱼没有关系,也与词人自己没有关系。
一座座青山,隔断了远方之人的消息。词人不知道远方之人在哪里。没有地址,如何传递书信?词人与心上人已经分别很久很久了
时间和空间最是无情,改变一切。它们是词人与心上人之间最大的阻碍。
—25—
这两句将全词的情感推向最高潮。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晏殊词的意境比较开阔。
—26—
不知道人在哪里,只有绿波不变,依旧向东流。这两句涉及到古诗词中一个常见的场景,“物是人非”。
所谓物是人非,意思是,东西没有变,人变了。或人与人天各一方了,或人亡了。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欧阳修《生查子》:“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些诗词,全部写的是,物是人非的场景。物是人非,表达一种时过境迁,怀念故人的沧桑。
李清照《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物是人非,多么痛苦!
—27—
细读“绿波依旧东流”。这绿波之水,可能当初那个人乘一叶扁舟,随水而去。李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绿波之水,可能曾经映照过那个人的脸庞。陆游云:“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这绿波之水,可能承载了词人心中的离愁。李煜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云:“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愁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情绪。如果要使读者对愁可感可知,就必须将愁具体化,形象化。
词人以流水喻愁,刻画了愁的连绵不绝,无穷无尽。
—28—
李清照云:“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悠悠绿波之水,日夜东流不息。词人的相思之苦,应该也会随绿波之水流到心上人的身边吧。
以这两句作为整首词的结束,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给人以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之感。
五  写在最后
宋词一般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首词相反,上片抒情,下片写景。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云:“此首上片抒情,下片写景,一气舒卷,语浅情深。”

但是,也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全文完—
关注我,设为星标,更多宋词等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