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爱我的故乡

 唐白甫grpj8q5p 2023-10-31 发布于新疆

我爱我的故乡

兰山

我的故乡在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迴栏街111号(原门牌号:27号),这是一栋七层楼三个单元的居民住宅,我住二单元301室。(此房是2005年开发商拆了我母亲的私房,安置给我的)

我离开故乡几年了,家乡的邻居、及一山一水、同龄伙伴时常闯入我的梦境,我多么盼望自己长出一双翅膀,飞过高山峻岭,飞过田野村庄,飞过资江河水、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邵阳。
我的住房坐西朝东,从家里走下楼,左转便是资江一桥南岸桥头,步行登上桥面的人行道,桥下是碧波荡漾的资江,向西眺望:一江碧水,穿高山峡谷,汇百川浩荡东流,汨汨的江水流进家乡两岸的万亩良田。眺望东方:资江碧水旁边崖壁巨岩高耸,纵目观去,巨崖顶上矗立着宝庆景点“双清亭阁”,啊!好伟丽的亭、好巍峨的顶峰!远眺:巨崖拔地竖起,似一条巨鲸,头在半空,顶着亭阁,尾藏高庙潭中,蔚为壮观。
资江北岸郊外处处是肥沃的田野,江南河畔边:一条一公里多长的堤坝(从沿江桥至高庙潭边)用青石像砌城墙似的,高高垒牢(约六米高,五米厚)。清晨,浴一身露水,沿着河堤坝上的小路,我与一位老翁同行,听他说,解放前,这资江,每逢下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冲毁农田,淹没庄稼,溺害人畜。解放后,在市政府的重视与扶持下,派相关建筑单位将河堤坝修建加固,又清理了河道,将污水从排污管另行排出,使这一江碧水推动邵阳经济持续向前发展。从此以后,遇到罕见的洪水、洪灾,都被河堤坝拦截,江北地区的稻田、南岸河畔边的住户与居民仍然安然无恙。

沿着资江南岸堤坝上的小路,走进双清公园,左侧围墙临江而立,高庙潭岸边葱茂蓊郁。园内一条青石铺成的石板路直通关帝高庙,遥望关帝庙,它是一座高大庄严的红墙建筑,伫立江畔悬崖峭壁的顶端地盘,坐南朝北,这里的地势显得尤为高大。庙侧右边种着几棵参天大树,阳光在碧绿的树叶上投射出层层叠叠的光影,映照在大庙宗红色的外墙上,营造出一种沉静的氛围。登上庙侧面的巨石看向庙殿,它的屋脊高耸如山峦,两端的庙檐高高翘起,仿佛大鹏振翅高飞,青色的琉璃瓦在漫长的岁月中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屋檐下有着褪色的壁画,仔细看去,由于岁月侵蚀,历史演变,画面己显得斑驳陈旧,但那飞檐翘角的椽木、红墙棂窗,庙殿老宅却仍保存着清代古老的风韵,似乎正幽幽地向我们这些过客讲述昔日的繁华。
走进高庙内,高大威武的关公像直立在殿堂台中,他左手抚长髯,右手持长刀,双眉紧蹙、嘴唇紧抿,眼神犀利地盯着前方,仿佛即将提刀夺门而出。关公像下两旁石板上篆刻着关公的个人事迹,整个庙堂的氛围威严肃穆,令我不禁心生敬畏。
看守高庙的员工告诉我们:高庙是由本地岸上的百姓捐款修建的,人们常常来庙堂祈求关公保佑这方土地风调雨顺,保佑大家生活平安、幸福。
走出关公庙,回望那红墙庙里沉静的殿堂,内心一片感慨:这些古迹历经多少个春露秋霜,向人们诠释着历史,并用其蕴含的历史抚慰着人们的心灵。

右转身,沿石板小路拾级而上,登上“双清亭”,亭阁由六根脸盘粗、红漆木柱支衬着伞形亭盖,乌瓦盖亭,约一米高的方木栏杆围着直径三米有余的圆亭,亭内置有一个圆石桌,配置四根圆形石凳,亭子里可眺望资江顺潭左转弯向东流淌。亭伫立巨崖之顶,四周岩石间粗藤长蔓,杂木丛生,青松绿树。或立于峰顶,或挂于崖壁。翠的鲜亮,绿的发乌。偶有山花点缀,绯红、淡黄、深蓝、暗紫。有蝶漫舞,有蜂嗡嗡,却无兽鸣。河风吹拂,林树轻荡,绿光波动,更显得亮丽而幽寂。
傍晚,站在双清亭阁旁边的大树下,月亮藏进了繁密的树枝间,投下的月光、一缕缕洒了下来,洒在资江荡漾的水面,波光粼粼。江北(对岸)北塔的倒影在江水中摇曳,塔影晃晃,似在游动。我专注地盯着,隐约听到远处传来“叮当——叮当”微弱的撞钟声音,犹如清代文人陈小松的楹联所述:“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此诗写在亭阁旁边的木牌上,他当年游经此亭,道出了当时发自内心的体验和感悟。但仅用一句此诗是难以穷尽——宝庆北塔、资江塔影、明朗月夜与白云、远方钟声和古树融合为一体的夜景,这高庙、双清亭阁故事颇多,它既有南国山水的柔媚与婉约,又不失北方山水的雄健和阳刚,它是集南北山水之精华,而出落成的一颗塞外〈高庙潭深、岸绿水秀、巨崖耸立、磅礴峥嵘、崖顶亭阁组合成为〉——“宝庆风景”之明珠。

资江,邵阳人的河,一直在故乡的家门前往东流淌着。不知道它起源于哪里,只知道它与其他河流一起会进入长江母亲的怀抱。当万物复苏的春天,是它把涓涓细流,流进沿途两岸万顷禾田,滋养着每一株秧苗,让农民真切实在地感受到滋润和抚慰;秧苗经村民辛勤耕耘,沿河南北,广袤田畴,每逢金秋时节,那一片金黄色的稻田金灿灿的,粗壮的稻谷散发出浓浓的稻香,一阵微风吹来,禾田翻起了金色的细浪。远郊果园内,树枝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有清香诱人的鸭梨,有甜如蜜汁的无核密橘,还有葡萄……
家乡的秋天、是五彩斑斓、是五谷丰登收获的季节!
冬天,雪悄无声息地来了。
鹅毛般的大雪犹如大风卷起的“棉花碎片”,在天地间飘舞、簇拥着……房顶及街道,资江两岸的大地被皑皑白雪覆盖。
嗬,好一个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的冬季,明年一定又是好年头——瑞雪兆丰年呀!

查看湖南省地图,邵阳市在全省境内的中心点。
资水是家乡的第一大河——资江,也是邵阳的母亲河。以前,由于沿江两岸的化工厂、造纸厂将污水排泄资水流域,至资江染色、造成水质超标。后经环保部门监督、查处,给予那些化工、造纸厂停业、整改后,现在经检验水质达标,一江碧水恢复清流。家乡的自来水就是从澄澈、清凉可口的资江河抽出来的。
资水质纯、味甜,邵阳湘窖酒厂酿制出来的'邵阳大曲’、和各种品牌优等酒在国内与其各地制酒行业对比评价:邵阳大曲酱香型白酒,开瓶酒香满室芳,有“酒冠、飘香”的美誉。每逢过年过节,每户家里总会有瓶邵阳大曲,家人们总会笑呵呵地说:“这可是家乡酿啊!”
朋友,如果你有机会到我的故乡做客,好客的故乡人一定会捧出最好的邵阳大曲来招待你。到那时,你会“一醉方休”哦。
为了推动邵阳工农业持续、稳定向前发展,邵阳市内横跨资水的资江一桥于1968年底竣工通车。数千年来(邵阳市区)资江天堑有舟无桥的历史,随着“一桥横跨资水南北,天堑变通途”而结束了。截止到现在,市区已经建成:西湖桥、雪峰桥、资江二桥、桂花桥,五座大桥为邵阳人民造福。
从此以后,邵阳市双清区至北塔区交通公路畅通。
近年来,邵阳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物价稳定,各项产业发展日趋均衡,农业产业结构获得调整,工业生产格局日趋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资水向东流淌,装满货物的机划船穿梭在资江河面,船尾排出的白浪翻滾、激起阵阵波浪、水波荡漾起伏扩散、涌向河畔的岸边,击沾起串串浪花。
家乡的公路建设更是日新月异,高速公路直达市辖洞口、邵东,交通网络覆盖全市三区九县。武冈机场民用航空线可通全国各大城市。
秋末的邵阳,一片生机盎然。山林绕城郭,资水映飞鸟,城景自相融。
由于环保部门的监护,家乡街道整洁,河道卫生。资水碧波起伏,河面一尾游鱼跃出水面,腾空翻转、“扑嗵”一声,栽进水中;河边流水清澈见底,一群小鱼、结队游来,伸手去抓,它们“一溜烟”则不见了。
家乡河流多、里程长、分布广,在推进水域保护中人力“捉襟见肘”,一些末端问题难以及时发现。现在,构建了三级巡河、护河体系,将工作落实到专管单位,落实到实地责任专管人。
通过整改,资江邵阳段水生态持续改善,再现“满江碧透,鱼翔浅底,河堤小路,两岸树柳成荫”的场景。
家乡郊外的金秋九月,稻田里那金黄的稻穗越发谦卑、它们弯下腰,向着每个经过的路人和村民深深鞠躬。进入晚秋十月,粮农各家稻谷堆满仓储。
家乡人民在积极构建文明、和谐“美丽邵阳”的同时,积极建言献策,与当地社区领导共同履职尽责,加强落实各项目标工作责任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提高产业工人待遇地位,实现多劳、技高者多得。现在,登上东塔,可远眺、俯瞰宝庆全景:资江南北大地形成了乔、灌、草结合,山头松柏常青,山坡绿树成荫,四季花开,树伴流水,江面水光潋滟,清波可鉴,红旗路上行人川流不息。
啊,邵阳!这里有蕴藏生机的土壤,有哺育人们生活的资水,近年来工农业生产蓬勃向前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宝庆城池生气勃勃,奋发向上。市民们正在打造自己的“美丽家乡”,走进邵阳经济开发区,一个个如火如荼、你追我赶比拼争先的生产场景释放着催人奋进的蓬勃力量。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优良城镇环境是邵阳发展的优势和竞争优势。看着邵阳这古雅的楼阁亭台,那拔地矗立、一栋栋高房建立,我深信:邵阳的明天会更美好!

秋末的邵阳最美,艳阳高照,空气清爽宜人。我是1953年初出生在(邵阳市双清区迴栏街27号)那间砖木结构成的老屋里,那时父母精打细算,勤劳节俭,养育着我们三兄弟,日子还能过得下去、从来不缺吃少穿。后来,老屋(2005年被开发商拆了)拆迁。从此,我再也没有机会看见老屋的全貌了,更没有这间原本温馨和谐幸福的家乡老屋了,再也没有机会走进老屋家门,吃一顿父母烹制的可口饭菜、在父亲铺垫好的木床上美美地睡一觉。想到这里,无限伤感……
这间饱经风霜的老屋,如今已经荡然无存,这个老家也就没有了,我只能存入记忆的深处,直到永远……
如今,宝庆这座与水结缘、与粮共生的城市。逢秋末,田野里到处是稻谷丰收、热气腾腾的景象。现在的这里,鱼虾繁衍栖息江边河畔,村中烟波含翠,树木参天,郊外百草葳蕤,鸟鸣啾啾。
驻足东塔山顶,眺望宝庆全城市区:自豪感如清泉般涌进心头。这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全市人民为推进家乡经济发展注入磅礴的动力。这里有一批又一批退休后无私奉献、为社会发挥余热的志愿者,将一片荒凉之地建设成一座现代化都市。从儿时的憧憬到今天的生活之中,让我见证着家乡的发展和进步。
我虽然身居异乡,但始终是邵阳人。希望故乡变得越来越美,变得越来越好。我爱我的故乡——邵阳。
作者简介:兰山,男,1953年出生,系老三届知青。获得《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一等奖,在各网络平台发表文章若干,热爱文学。
本刊顾问:龙国武 刘诚龙 俞荣斐

总编:唐白甫

主编审稿:  陆秀   唐建伟

责任编辑:

唐花阶   刘云雨   刘云洲

陈校刚   丁华

副主编:

罗东成  刘惠球 杨国安  李   婷

廖大秋   易小群 唐运亮   刘青龙   刘肆梁

陈晓蓉   银红梅   果  实   刘长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