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妙的手指》教学反思

 艺之芳华 2023-10-31 发布于湖南
10月17日在郴州市一完小听了肖莎老师执教的《奇妙的手指》一课,非常喜欢这类型的课,刚好又是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于是根据自己的听课笔记,做了一次尝试,邀请了吴丹来观课,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这节课做个反思:

一、准备活动创新
肖老师当时是一个关于“手”的谜语导入,而我选择了带着孩子一起做三遍不同速度的手指操,调动孩子们的耳、目、口、手、脑等感官能力。这是自己认为的本节心理活动课的一个特色。同一个视频,我们可以播放多次,但是每一次都应该有不同的目的。第一遍是普通速度,让孩子们熟悉内容;第二遍是1.5倍速,简单的内容但是速度加快了,孩子的一定反应能力;第三遍是2.0倍速,手和口的配合再次开快,有一大半孩子已经跟不上了。

二、情景环节改良
肖老师的情景环节是让孩子们根据课件中出示的图片(早晨、傍晚、天空、树林、海底等)想象出可能会遇到的动物。而我是选择了一个手影游戏视频播放。第一遍让孩子们欣赏,猜一猜手影视频中的动物。第二遍视频播放的时候就是引导孩子们模仿其中的动物。然后通过自己的想象用手指表现其他动物,其中“蛇”“蜗牛”“兔子”“燕子”居多。课后有很多孩子在日记中都提到“今天的心理活动课很好玩,学会了用手指变成不同的动物。”这也让我看到了58班孩子其实已经感受到了乐趣。

三、工作阶段模仿
工作阶段我是直接模仿肖老师的“手影故事比赛”活动。依葫芦画瓢,只是学了个大概。对于“师生表演手影故事”环节自己以为没有用,直接删除了,想着多留点时间给孩子们创编。实践告诉我,这个环节很重要,这是“手影故事”示范的一个环节,也是交代清楚“手影故事”创编要求解说的一个过程。因为自己的“自以为是”,所以58班的孩子们在15分钟的时间内,只是在各自晒一晒自己可以变成哪些动物,对于故事,对于创编,不敢兴趣,也不知道如何准备。以后如果模仿一个环节,首先得搞清楚其背后的设计理念,而不要等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情况才来反思。

四、课堂小结唯一
“今天的这节课李老师开心,因为我发现我们58班的孩子们动手能力特别强。这是李老师前几天在郴州学习时听到的一节课,我觉得很适合我们班,所以尝试了一番。同时,我也发现了李老师我需要改进的地方,因为我的准备不充分,教学语言没有组织好,因此你们的手影故事创编环节不是那么理想。那么我给你们的建议是:加大阅读量,每日保证2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平时多和同学、家人讲故事,争取每周都能讲好一个故事。”

在自己邀请了两组平时爱表现孩子上台展示后,自己开始了如上的课堂小结,也邀请部分孩子分享自己的收获。

走出去学习,确实打开了自己的眼界。凡事向内求,先找到自己的原因所在,然后尝试去改变。
《奇妙的手指》这堂课的主题是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而我较好地模仿了这堂课的各类活动,但是对于结尾处“想象力、创造力”这块没有点到位。今天孩子们用手指创造的动物出乎意料之外,课堂上的活跃程度也是语文课堂很难看到的,心理课重在体验,所以孩子们都喜欢,那语文课能不能也试一试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