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庆档,你看的电影是?|《志愿军:雄兵出击》:回望来时路,血泪踏征程

 光影志 2023-10-31 发布于福建

《志愿军:雄兵出击》

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由陈凯歌导演指导的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正体现了战争不是孤立性的,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该电影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全景式、多维度地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朝鲜内战爆发,中国从决策出兵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打响第一、第二战役这一历史阶段中的故事。带领观众回到70年前,重温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意义,歌颂了艰苦战争中的那些心怀信念、无畏前行的爱国战士以及新青年誓死不退、抗敌一心的风范。

导演陈凯歌借电影《志愿军》致敬当年未为祖国献出青春和生命的先辈,致敬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他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那个时代,并且追思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志愿军们所作的贡献,从而更加深刻感悟到当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影片在叙事方面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它采用了多种镜头语言和画面处理技巧,尤其是空镜头和特写镜头的使用,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战争的残酷。在影片中,导演多次使用到空镜头,将美军飞机在我国东北投下一颗颗炸弹,烟火笼罩麦田以及战场上横尸遍野等景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作为一部以战争作为主旋律的电影,它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直面战争最惨烈的悲壮。特写镜头在影片中也多次出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处。一是在伍修权率中国代表团参加的第五次联合国代表大会上,在同声翻译员唐笙上前确认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牌子拼写无误后,镜头拉近,对焦在牌子上。

它标志着新中国终于站起来了,终于可以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新中国从此不容轻视、不容侮辱,也让观众们对于国家力量逐渐强大感到由衷地骄傲。

二是松骨峰阻击战中,在横尸遍野的山坡上,三连连长戴如义问:“还有能打的么,举手!”一只又一只手从土堆里举起,令人动容,每位战士用他们高举的双手支撑战斗的意志和保卫祖国和平的决心。

此外,影片对松骨峰阻击战与中国外交代表团在联合国会场对美国侵略的控诉两个场景采用了平行剪辑的画面处理技巧,使两场戏产生一种互文的效果。不同时空的举手,却成了彼此的勇气。松骨峰上一只只举起来的手组成坚毅的力量,使伍修权在联合国挺直脊梁有底气地举手发言,正因为有了彼此他们才勇敢地举起手来。

战士们在松骨峰上为了新中国的和平而战,联合国的外交代表团在会场内为了新中国的尊严而战,他们休戚与共,抗敌一心。

影片中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志愿军形象,例如代表中国政府慷慨陈词的伍修权,断肢残腿仍坚持杀敌的戴如义,首当其冲为过江士兵探路的彭德怀,以及许许多多在途中倒下的不知名战士,他们将国家荣誉与尊严同自身命运相结合的精神让许多观众产生共鸣。

但仍有部分角色的刻画脱离现实,例如张大海这一角色在身受数弹后依然能够站起身扛起6公斤重的巴祖卡炮准确地击中敌军的坦克。导演想通过这一场景传达出志愿军英勇善战不畏死亡的一面,但脱离现实的情节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以及孙醒的角色身为副连长,出场时却嬉皮笑脸,并且在松骨峰战役中,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他还硬要和两个战友抽支烟告别,这样的情况出现在紧张激烈的战争中脱离了真实感,难以使观众代入。

影片在场景的刻画上可圈可点,它对于战争场景的刻画,以及每个演员的服化道和动作等都高度还原历史。甚至为了还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代表团第一次亮相联合国这场戏,搭建了一个1:1还原的联合国安理会会场。生动的场景充分地带动了演员以及观众的情绪,当张颂文饰演的伍修权走进会场后,看到会场挂满了国旗唯独不见中国国旗,他眼含热泪坚定地说出台词时,像是代替观众,跨越时空喊出了每个中国人民内心的声音:“时代不同,情况变了,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

但同时影片中的场景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特效处理部分,使得部分战争场景缺乏真实感。例如影片开头所展示的美军轰炸东北的画面,只是简单地将爆炸的场景用几个镜头拼接在一起,所拍摄的远景画面可以看出明显的特效痕迹。因此在特效制作方面,中国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志愿军:雄兵出击》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沉重历史。回答了为什么要打这场仗?为什么能打赢这场仗?这场仗怎么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命运?这三个问题。导演通过战争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国内和国际四个视角为观众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向观众立体地呈现抗美援朝战争,让更多年轻人更深入地了解这场战争的复杂性以及对于中国的深远意义。

正如陈凯歌所说:“我们以电影来完成激情与事实的交流,传达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民心士气上下同欲,将保卫国家转变成全民的意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