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作家‖【五十岁那年】◆杨恒坡

 白云之边 2023-10-31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杨恒坡,山东济宁人,1969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济宁师专中文系,现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业余喜爱写作。作品散见于《齐鲁文学》等刊物及《济宁文学》《微山湖文学》等网络平台。

五十岁那年

五十岁那年,是五年前。

五年前,我五十岁。五十岁的我,并没有真正领悟两句话的含义,五年以后,才渐渐明白。

第一句: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看到这句话,其实很早了,并且知道它的具体背景。卫国大夫蘧瑗,字伯玉,长孔子三十多岁,但二人关系极好,可谓“忘年交”。一天,蘧伯玉派使者慰问孔子,孔子问来人:“先生在家干什么呢?”使者回答:“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听到这里,孔子感慨地说:“还是你了解先生啊!”蘧伯玉每天都在反思自己前一天的不足,每年都在反思自己前一年的不足,所以《淮南子·原道训》记载“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之非”,赞美蘧伯玉善于自省,善于改过。五十岁那年,我只顾感慨,感慨岁月如流,感慨人生易老,却忘了《淮南子》里的这句话。一个人,有怎样的境界,才会有如此通透的目光?一个人,有怎样的胸怀,才能悦纳不完美的自己,让每一天都过得乐乐呵呵?难怪孔夫子和蘧伯玉关系那么好,原来是惺惺相惜!游览曲阜孔庙,你会发现孔庙陪祀的一百五十九人中,蘧伯玉是第一个,牌位位于东庑首位。是呀,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既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在不断的否定中,大浪淘沙,洗尽浮华,人越来越接近“大写的人”。庄子说蘧伯玉“年六十而六十化”,蘧伯玉总是能做到“与时俱进”,这不正是不断反省的结果?

幸好,在即将跨进五十六岁门槛的时候,我领悟了这句话,并且东施效颦,悟出“五十六而知五十五年之非”。我还会悟下去的,直到生命的终老。

第二句:五十而知天命。

五十岁那年,对这句话我深有体会,白天,夜晚,吃饭,睡觉,尤其是在好友聚会的场合,一遍遍地念叨“五十而知天命”,似乎来上这么一句,人立马变得深沉起来,文化起来。后来才发现,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孔夫子的这句话发生了误解。通行的理解是:到了五十岁的年龄,人就懂得了天命,生活当中所有的成败得失、荣辱高低都是命中注定,该有则有,没有的就别强求了。这样去理解孔夫子,当然也可能说得通。孔子一生坎坷,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十六岁丧母;中年以后颠沛流离,去宋国,去齐国,去王城洛邑,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老年的孔子,又承受丧子之痛。人生的艰辛,孔子比别人尝的多。但不要忘了公元前501年,孔子五十岁那年,他首次出仕。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首次实践政治理想,就大获全胜!接下来的日子很辉煌,由中都宰而司空,由司空而大司寇,由大司寇而行摄相事,但仅仅六年后,孔子就被迫“周游列国”,重新回归动荡。直到终老的前三年,七十岁、白发苍苍的孔子才得以回到父母之邦,在鲁国安静地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三年。回顾一生,孔子深情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在谈到自己五十岁、说出“五十而知天命”的时候,孔夫子应该是神采飞扬的:五十岁那年,我懂得了什么是天命!什么是“天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五十岁那年的孔子,把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合二为一。五十岁以前,孔子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任何一具血肉之躯一样,要“食”,要“色”,要健康,当然也可能生病;五十岁以后,经过漫长的积累,经过血与火的淬炼,经历过太多的生活磨难,夫子的生命上达天道,与整个宇宙合而为一!人不可与草木同腐!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人,不是白白到这个世界来走一遭的!肉体总会湮灭,但精神可以永存。正如熊熊燃烧的火把:火把总会熄灭,但火种,要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如此,这个世界才不会陷入寒冷和黑暗。可以说,五十岁的孔子生命发生了质变,从有限走向永恒。我为自己五十岁那年的曲解而惭愧不已,也深刻理解了为什么五十岁的孔子在任中都宰后那冲天的干劲。虽然六年后孔子因为没有分到国君派人送来的祭肉而出走,但谁又能说“知天命”之后的孔子没有爆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为这个世界增添了几许壮丽的色彩?五十岁以后的孔子,不再是那个肉身的孔子,而是变得如钢似铁,变成了巨人,行走在苍茫天地间。五十岁的五年以后,我才真正懂得了“五十而知天命”的真正含义,禁不住面红耳赤。同时,我感到了自己的强大,一扫颓废与彷徨。

我为五十岁时候的我感到惭愧,也为现在的我感到自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