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肃版《隆中对》,见识不在诸葛亮之下

 四地闲夫 2023-10-31 发布于山东
任鹏霄
任鹏霄
2019-9-27 17:21

​​鲁肃,字子敬,和周瑜是好朋友,他俩都在袁术手下混过,后来看袁术成不了气候,于是先后投奔孙策、孙权。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称鲁肃“才宜佐时”,也就是说鲁肃有王佐之才,应该享受高级谋士待遇。周瑜称赞完鲁肃后又补充了一句:“应该广求像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功业。”好像是说鲁肃一个人的智慧还不够,实际上是为老友万一发挥不好留个后路,也为自己留个后路。话不能说满嘛。

孙权和鲁肃第一次见面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这一年,孙策死,孙权继,官渡大战也在这一年发生。

孙权和鲁肃一搭话,就发现鲁肃确实有战略头脑,能与之语大事,于是屏退左右,“独引肃合榻对饮”,这个亲密劲比刘备和诸葛亮第一次见面更甚。

鲁肃版《隆中对》,见识不在诸葛亮之下

孙权和鲁肃

孙权问鲁肃:“今汉室倾危,孤思有桓、文之功,君何以佐之?”

桓、文指的是齐桓公、晋文公,他俩都是春秋五霸。当时的政治人物很自然地把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周室衰微的春秋战国时代作类比,“桓文之功”于是也成了当时几位大佬津津乐道的口头禅,“功业”“霸业”成了内涵很丰富的流行词汇。汉室倾危,但还没有彻底完蛋,所以“帝业”这两个字大家都不敢用,用“桓文之功”,可进可退,外人无从攻讦,内部心照不宣,和“帝业”一样可以起到凝聚自己团队的作用。

鲁肃回答:“昔高帝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保守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耳。若因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此王业也。”

鲁肃的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战略指导思想,鲁肃说得很敞亮:“当年汉高祖刘邦想要尊随义帝,有个项羽作梗;今天的曹操,就是当年的项羽,所以您要像桓、文那样尊王攘夷称霸天下是不可能的。我个人认为,汉室不可能恢复,曹操也一下子消灭不了,为您打算,现在唯有保守住江东,再看天下形势的发展变化吧。”

鲁肃版《隆中对》,见识不在诸葛亮之下

鲁肃

鲁肃说刘邦欲尊义帝,有点高抬刘邦的觉悟了,实际上刘邦尊义帝的功利心极强,前面是尊义帝之约,能够做关中王,后面尊的是死掉的义帝,这是用来埋汰项羽的,这和共产党人尊孙中山是差不多的。鲁肃认为,要做桓、文,也是曹操先做,轮不到孙权,所以鲁肃劝孙权干脆不要玩模糊战略,起码在自己面前不要模糊,对形势判断更实事求是一点。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基于这个判定,不如把自己的旗帜举得更高一点,不要尊什么汉天子了,也别宣传什么隐讳的“功业”,“霸业”了,咱直接奔“王业”也就是“帝业”去吧!鲁肃的这层意思颇为急切,这里面也可做两层解读:一、他确实想让孙权无所顾忌,打出旗帜,以成王业;二、他觉得只有这要说,才能直达这个年轻主公的内心。要知道自己虽然是周瑜推荐,但要想得到孙权的重用,必须把话说敞亮,必须把自己的深刻一面表达出来。鲁肃一直怂恿劝进孙权,不能排除他通过揣测上意以巩固自己地位的私心,这是战国纵横家的手法。

鲁肃在战略层面很急切,但在操作层面,思路则很稳健:“在'北方多务’也就曹操袁绍掐架的时候,我们的路线图应该是,先除江夏的黄祖,再讨伐荆州的刘表,如果再有机会和可能,'竟长江所极’,就是占尽长江地利,也就是占据包括川蜀在内的地盘。如果这些地方我们都据而有之,就可以成就帝业了。”

鲁肃这番话是在官渡前后,应该说,见识不在诸葛亮《隆中对》之下。

鲁肃版《隆中对》,见识不在诸葛亮之下

鲁肃和诸葛亮

孙权闻听到这番纵横捭阖,野心勃勃的规划,居然不露声色,中规中矩地说:“我现在只能尽力于一方,希望能辅佐汉室,您说的话,不是我能想也能做的。”(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孙权应该是把这番话转达给了老成持重的张昭,想听听他的意见,张昭“毁肃年少粗疏”,但是“权益贵重之。”显然,鲁肃的个人目标首先达到了。孙权这时还不到二十岁,城府竟有如此之深。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