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涉县人的“薪水”

 爱旅游的寒江 2023-10-31 发布于河北
据旧志,涉县“居民首苦乏水,次苦乏薪”,向为“贫困县”、“穷县”。
这里的“薪水”,指日用必需品。“薪”指柴火,“水”主要指饮用水,也指浇地用水。要说吃水困难,山雨这个年纪的人都有记忆:普遍吃水窖水,旱井,一到旱天,就心慌了,去水窖底上“掏水”。有的村庄,跑个三、五里地甚至十五、六里地去“等水”——即便某处有“困山水”,水太小,半天接不了半梢半桶,大家只能排队等。

“柴火”,山雨岀生的村子,在涉县韩王山西北麓,历史上曾被传为“坡场广大”,想象中该不缺柴烧。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第一,田头地尾、沟沟道道、坡坡岗岗,都有家儿有主儿哩,柴火不是谁想弄就弄的。第二,长年累月,一天三顿儿饭都要烧燃,家家户户都要冒烟,都要吃饭。地里的柴草长得没那么快。还有,更乐、井店、台村、张家庄等大村都有人上招岗山上来割柴,他们村大人多,地土养不住那么多人,多有逃荒到山西爿山地的。在家的,也得割柴作烧燃之资,本村没了,只得不远数十里去“找柴”。对,涉县还不象武安和山西有煤,只能取薪荛草末做饭,僧多粥少,总体还是个“乏”,还是个“苦”。
关于“水”,井店王科后代一支,为避严嵩迫害,迁移到南岗,又到张家庄满市口。有一年天旱,搭山过岭去清漳河边上挑水,路上,水洒了,一气之下,连夜挑起孩子老婆(小脚儿)到了西达村。西达在河郊边儿。但,“上河浇,下河浇,留下中间不能浇”,县城的县太爷和“城里人”还是“首苦乏水”,山庄窝铺的“居民”就不用说了,所以,县官戚学标说涉县“居民首苦乏水”,不是臆想,不是瞎说的。有故事,每到旱天,河水小,上河郊象桃城、温村、常乐的老财首户想方设法守住河里的水,而城边儿上的大户则岀钱雇“不要命”的到上河郊去“扒口”。有一年,上去一个“蒙种”,低头扒水口,上河郊的“好汉”拿棍棒打折了好几根儿,“蒙种”照样儿扒口,不理那儿茬儿。上河郊人直呼:“城边子出了能人好汉了,不得了了……”实际上,都是在用命换水抢水呀!不说还好,一说都是泪水、血水呀!
关于“薪”柴,直到九十年代初,还有一些大村村民反映,他(她)弄得柴禾,还得堆放到屋子里,“有人偷柴”!就连山雨岀生的村子,向称坡场广大,也有“禁柴”和“开柴”的村规民约。农历霜降前后,“禁柴”,不许私自进山扒搂柿叶草茅,一旦乡佬敲锣宣布“开了柴了”,村民后半夜就上了山,搂柿叶,扒草茅,将柴章谷栾堆得象山。早头上,招岗本村人早上上韩王山南垴割柴,上垴鸡叫头遍,这时,更乐、井店家己从南垴背后桨板洼担着柴上来了——真不知道人家几更天来的!有一年,几个大烟鬼将一个张家庄人卸到韩王山第二沟崖圪台上割柴,下不来了,从悬崖峭壁上摔了下来,脑袋裂开两半,有缝儿了!担着柴从沟后前来的山雨的大爷爷张惟惠(竹亭)、二爷爷张惟一(根亭)放下柴担子跑过去,用绑腿布条缠了伤者的头,喊人用大簸箩抬回去了。后,张家庄家里人用三、四个玉米面团子来感谢,山雨老张家没有收——都是穷苦人,都是割柴的穷苦人,不容易,命要紧!
涉县有俗谚:摔死的都是跋山的,淹死的都是耍水的。总体来说,涉县,旧时,还是割柴摔死的多;不是河郊边儿的,苦于乏水,连被淹的机会都没有;柴,不得不割,大家都割就不多了,不好割,跋高曳低,蹶山鬼多。山雨出生的村子,孤魂窊有“孤魂庙”,据说就是收留“蹶山鬼”的。
旧时,涉县人的“薪水”,命根儿啊,说起来,发不了一点儿财(柴),却点点滴滴,都是泪“水”,都是血“水”!
山雨  癸卯巧月之初  于古沙安乐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