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百科】上海有条“罗宋街”

 黄之中 2023-10-31 发布于上海

说到淮海路的前身霞飞路,人们总会联想起梧桐掩隐的法式风情,但在1930年代的旅沪俄侨眼中,这也是一条具有帝俄时代情调的“涅瓦大街”、俄侨商业活动的中心。街上的百灵洋行、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信宜大药房、光明照相馆、正章机器洗染店等都是俄侨创始的商号,而上海人则直呼其为罗宋街。

Image

百灵洋行

Image

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

Image

信宜大药房

俄国侨民在上海的规模集聚始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上海和哈尔滨是中国吸收俄侨最多的城市。上海的俄侨主要居住在当时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他们大多以难民身份来到上海,依靠救济或与上海工人竞争工作。上海当局起初虽不欢迎,但任其发展。期间亦有装备武器的俄国骑兵舰队在黄浦江上滞留,与上海当局僵持。但经过1924年中苏建交、1925年上海罢工期间白俄替工、1926年上海万国商团俄国队保卫租界安全等事件,白俄工人和军人两类群体成为了上海俄侨社区的发源主体。到1930年,沪上约有俄侨近万人,1934年时,俄侨已成为在沪侨民中第二大规模群体。由于俄法两国的历史渊源,经济宽裕的俄侨多选择在法租界居住,在外企谋职。

Image

白俄难民

Image

上海万国商团俄国队

总体而言,20世纪初俄侨在上海集聚的原因主要是俄国对中国的战略意图,以及俄国自身的政权更迭,尤其是后者。从1896年俄国政府在沪设立驻沪总领事、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成立,到1940年代末苏联撤侨,上海俄侨人数从个位数一度增长到二万余人,而后又再度回落。但这半个世纪间,或是建筑、或是工商业,或是文学、艺术,俄侨在上海的漂泊终还是在这个城市留下了痕迹与回响。

Image

老明信片上的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

Image

白俄社区——米丘林公寓

Image

上海六大东正教堂之一——圣尼古拉斯教堂

Image

俄侨戏剧协会的落脚点——兰心大戏院

参考文献

汪之成《上海俄侨史》

李兴耕等《风雨浮萍——俄国侨民在中国(1917-1945)》

王俊彦《白俄中国大逃亡纪实》

熊月之等《上海的外国人:1842-1949》

日加诺夫《俄罗斯人在上海》

楮晓琦《论近代上海的俄侨社区》

上海市地方志网站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