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城漫游——明清金陵胜景主题艺术展览

 弘雅书房 2023-10-31 发布于浙江

前言

胜景是指自然风景优美而又蕴含深厚人文历史内涵的地方,那些拥有悠久历史的古都往往拥有众多的胜景,让人追思其昔日的辉煌。中国山水绘画自五代始,但胜景题材山水绘画直到北宋才出现。北宋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图开创了一组胜景入画的先例,同时其八景范式:平沙落雁、远浦归帆、洞庭秋月、潇湘夜雨、山市晴岚、江天暮雪、烟寺晓钟、渔村夕照,也为后世胜景山水绘画所继承。故,才有宋元以来的“关中八景”、“燕京八景”、“西湖十景”之潮。明代中期,随着旅游的兴起和文人对于壮游的热衷,画家们对于旅游中的名胜风景的表现也尤其突出,“明四家”之一的沈周就有《两江名胜图》册与《江干十景》册。作为六朝古都的金陵自然也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自黄克晦《金陵八景》起,金陵胜景图从最初的“八景”,逐步演变为“十景”、“二十四景”、“四十八景”……

胜景题材山水画自宋代开始,至明清兴盛,但从“潇湘八景”开始,胜景题材绘画中总是带有一种隐匿的悲情色彩。并不像当代人一样,在表现悲情时多用废墟,古人认为废墟即为不吉,不吉则会招致祸端。故,在山水画中悲情是一条隐匿的线。石城漫游——明清金陵胜景主题艺术展分为三个部分:“宋元胜景图之综述”、“明清金陵胜景图之一览”、“金陵风情之一述”。展览一方面向观者展示百年之前的“金陵”,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完整地挖掘出这条跨越千年的悲情之线。

五代、两宋时期,伴随着山水绘画中的文人意识觉醒,以地域为代表的胜景山水绘画开始盛行。其中,以“潇湘”为题的山水画最为广泛。《梦溪笔谈·书画》记载:“北宋大画家、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好事者传之。”

“潇湘”地处湖南,身居内陆,山峦连绵起伏,江湖纵横交错,自然环境优美宜人,但因生存环境相对恶劣,自古便视为蛮荒之地,同时也是落魄文人遭遇贬谪之地,故在自然环境与生存环境双重作用下便形成了独立发展的潇湘文化体系。一种是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潇湘文学”,另一种则是以图像为主要载体的绘画表现——“潇湘八景”绘画宋迪的《潇湘八景图》不仅仅开创了一组胜景入画的先例,同时也确立了后世胜景图效仿的典范。胜景山水绘画发展至南宋时期,小品山水绘画形式更加促进了“潇湘八景”范例的传播,南宋时期牧溪的《潇湘八景图卷》、夏圭的《长江万里图卷》、叶肖岩的《西湖十景图册》均是此时胜景图中的精品。

名称:潇湘八景-江天暮雪图卷

作者:牧溪

创作时间:南宋

材质:纸本水墨

大小:29.5X94.5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艺术时期:宋代

现有文献记录最早的“潇湘八景图”由北宋画家宋迪所绘,虽然其作已遗失,从潇湘文学的风格来看,潇湘题材绘画应是难以摆脱自身的悲情属性,但南宋画家牧溪的《潇湘八景图》系列更像是这份悲情的解药。牧溪的画作大多为禅画,其以笔墨丰富,善用大面积空白营造“空蒙感”而闻名。

名称:潇湘八景-平沙落雁图卷

作者:牧溪

创作时间: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33.1x115.3cm

收藏机构:出光美术馆

艺术时期:宋代

名称:潇湘八景-渔村夕照图卷

作者:牧溪

创作时间:南宋

材质:纸本水墨

大小:33.1x115.3cm

收藏机构:根津美术馆

艺术时期:宋代

名称:潇湘八景-洞庭秋月图卷

作者:牧溪

创作时间:南宋

材质:纸本水墨

大小:29.5X94.4cm

艺术时期:宋代

名称:潇湘八景-远浦归帆图卷

作者:牧溪

创作时间:南宋

材质:纸本水墨

大小:32.3x103.6cm

收藏机构:京都国立博物馆

艺术时期:宋代

名称:潇湘八景-烟寺晚钟图卷

作者:牧溪

创作时间:南宋

材质:纸本水墨

大小:32.2x103.6cm

艺术时期:宋代

例如潇湘八景中的《渔村夕照》,牧溪通过墨的浓淡干湿来凸显空间的远近变化。远山有意留白,用来烘染云雾环绕山间的烟雾迷蒙,江水着湿笔淡墨,悠然宁静之感贯穿画面始终。烟寺晚钟》同样如此,从画中一点相四周发散,仅在画面中间隐约露出楼阁、树木,其余地方淡淡略过,一片寂静中似乎可以听见回荡于寺院的钟声。《平沙落雁》在视觉上同样如此,在大面积的留白衬托下,湿笔淡墨晕染开的远山、茫茫湖面上低空飞过的几行大雁都显得没落凄凉,同时鸿雁以不规则队伍在空中不停的盘旋,更是加剧了空旷之感。

牧溪虽然未用文字表达自身的情感,但从画面中便能感受到一种唯美状态下平淡的孤寂。这并非牧溪的个人风格,看过其作品便能发现牧溪画作的特点是诗意与禅意。

名称:山水十二景图残卷

作者:夏圭

创作时间: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8 x 230.5 cm

收藏机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宋代

对比牧溪的《潇湘八景图卷》便能发现,这种悲情色彩在夏圭的《山水十二图卷》上荡然无存。《山水十二图卷》描绘了自清晨至晚暮之间江上的十二种景色,可惜现存只剩下四景,从右至左分别为:“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

“遥山书雁”绘天空浩渺,远山空蒙悬浮,一行大雁展翅而飞,表现了烟岚迷离之美。“烟村归渡”写暮霭微茫,丛林依约,三两屋舍,错落其间,江中渡船徐徐驶来。“渔笛清幽”绘湖水荡漾,渔舟出没,渔夫撒网收网,撑篙摇橹,泊岸的渔舟中,似传出悠扬的笛声。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形态生动。“烟堤晚泊”写浅滩湖岸,巨石峭壁,绿树葱郁,港湾内暮霭朦胧,数舟静憩,山径上乡民荷担而行,远处林木茂密,楼阁隐约可见。

与牧溪的画作相比,夏圭较为拘谨。夏圭的画作更加注重线条与皴法,以及小品山水程式化的布局空间。虽然当小品山水放大成了卷轴,仍然摆脱不了远景(山)、中景(人)、近景(树)的固定搭配。夏圭的这幅《山水十二图卷》说明在宋代,胜景题材极其收到欢迎,以至于抹除地域属性的胜景画作仍然会受到喜爱。

名称:西湖十景图册(十开)

作者:叶肖岩 

创作时间: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每开纵23.9厘米,横20.2厘米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这股风潮一定层度上影响了南宋山水画形式的转变,小品山水画成为了人民群众消费的主要对象。南宋之时,随着都城迁移至杭州后,南宋的山水画描绘的对象也逐渐从北方巍峨的山水转为南方低矮绵延的山丘。胜景题材中也逐渐开始出现南方山水,南宋画家叶肖岩的《西湖十景图册》便是一例。其小品山水略似马远却多了一份拘谨。不同于早期的小品山水,叶肖岩的山水角度大都偏俯视角度,却以中景为主,近景也没有高大的树木,而是尽量与中景融合在一起,远景则是用远山或月延伸画面空间。

名称:嘉禾八景卷

作者:吴镇

创作时间: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

材质:纸本墨笔

大小:37.5cmx566cm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元代

随着元代文人对于书画概念的理解更近一步,绘画作品中出现了更多的文字,胜景题材的山水画也随之更新。元代吴镇的《嘉禾八景图卷》描绘的是嘉兴附近的八处景色:空翠风烟、龙潭暮云、鸳湖春晓、春波烟雨、月波秋霁、三闸奔湍、胥山松涛、武州幽澜。

与前朝胜景图相比,其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画中增添了许多题跋,而这些题跋便是作画者的所思所感,也是胜景图愈加个人化的特征。

南京位于我国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区,因山为城,因江为池,城东北平地而起的钟山,为南京地区群峰之首,恰如一条巨龙蟠伏于东北,其余脉自东向西形成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鼓楼岗、五台山,直至清凉山(石头山)。清凉山西麓的石头城滨江微立,岩石陡峭,地形险固,呈虎踞之势。城东为青龙山,城南为连绵低缓的牛首山、祖堂山、方山。

南京西濒长江天险,万里长江自西南向东北绕城而行,江面宽广,水深浪激,自古以来,号称“天堑”。发源于东南山区的秦淮河自通济门附近的东水关进入城内,蜿蜓向西注人长江,亦是把守江防的要险。此外,玄武湖、琵琶湖、紫霞湖和莫愁湖宛如一颗颗明珠点缀于市区之内。这一切使南京的自然环境极为优美:周围山峦蜿蜓、丘陵环抱,市区则低山。缓阜,平地交错,平原、山丘、河流。湖泊山环水绕,形胜天然,钟灵毓秀,气象万千。

明洪武年间,曾任应天府推官的史谨在《独醉亭集》中提出“金陵八景”的概念。明末,余孟麟有选取金陵名胜二十处,何为“金陵二十景”。天启三年,朱之蕃又将“金陵二十景”扩为“金陵四十景”,并编为《金陵图咏》。明中期,吴门文徵明游历金陵侯,始创《金陵十景册》,开启了金陵胜景山水绘画的大门。

明代 黄克晦 金陵八景 江苏美术馆藏

现存最早的金陵胜景图是福建惠安画家黄克晦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所作《金陵八景图》,此幅作品是黄克晦在金陵游玩后所作。其实,在十七世纪之前,吴门画家就多有绘制金陵胜景图的习惯,这大概与吴门画派纪游图的发展有关。最早见于记载的金陵胜景图便是由文征明绘制的《金陵十景图》,可惜已遗失。

黄克晦的《金陵八景图册》,现只存六开,即:石城霁雪、凤台夜月、白鹭春潮、乌衣夕照、天印樵歌、秦淮渔笛,缺钟阜晴云、龙江烟雨。从绘画风格上看,很明显受到了文征明绘画风格的影响,在实景的基础上并添加个人的艺术表现,从这一点也可推测黄克晦可能知晓文征明的《金陵十景》,或者说当时吴门绘制金陵胜景已然成为一股风潮。

名称:金陵十景图

作者:钟惺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17.8x25厘米

收藏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艺术时期:明代

这股风潮不仅仅影响到明代画家,同时还有明代文人。钟惺,明代文学家,在44岁那年开始提笔进行绘画创作。从题跋中便可以看出,这些画作乃是钟惺游历金陵后所作。虽然在绘画中并没有画题,但仍可以清晰辨认出其所绘的燕子矶、达摩洞、牛首山……

那为何会如此?

清代 樊沂 金陵五景图卷 上海博物馆藏

如果将樊沂的《金陵五景图卷》与钟惺的《金陵十景图册》对比便能发现许多共同之处,尤其是燕子矶的构图相似度较高。笔者猜测一方面是因为金陵胜景题材在明末由文人与吴门画家共同带动,从而也形成了一股风潮。加之,明代的出版业极其发达,版画类的金陵胜景图的流传,让胜景图逐渐成为一种程式化的集体记忆。同样,金陵胜景题材绘画大都产生于吴门画家壮游活动之中,吴门的风格本就是建立在写实山水的基础之上。

名称:栖霞山图轴

作者:张宏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纵341.9cm,横101.8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晚明画家张宏的《栖霞山图轴》便是如此,张宏在绘画风格上延续了沈周、文征明一脉的传统,其作品中带有很明显的吴门纪游画风。这幅画作创作于崇祯七年(1634年),张宏在画中题到:““明止挈游栖霞,冒雨登眺,情况颇饶,归而图此请政”。从题跋中便可以看出张宏是因为雨中登山有了别样的体验,这才绘制了这幅《栖霞山图》。

从画面中便能看出,张宏对于写实山水的独特理解。画中近景众多树木以高屏大障式表现,其高度接近山腰,甚至遮蔽了庙宇的过半部分。这样的绘画方式甚至阻碍了主题的表达,但却十分符合视觉经验,即自然中的真实场景。

名称:燕子矶莫愁湖二景图

作者:吴宏

材质:长卷

大小:30cmX486cm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而金陵胜景图在明末清初之时发生转变,一方面是明朝灭亡后,金陵作为明代陪都的政治因素。另一方面是清人入关后,江南地域属性中的遗民情节被激发。

康熙二十五到二十六年间(1686 到 1687 年),安徽人叶蕡实邀请六位金陵画家为其创作了一卷《金陵寻胜图》,樊圻、吴宏、龚贤、柳堉、陈卓、戴本孝分别绘制金陵各处胜景。其中吴宏绘《燕矶晓望》、《莫愁旷览》,樊圻于 1686 年画《牧童遥指杏花村》、《青溪游舫》,龚贤画《摄山栖霞》、《清凉环翠》(无年款),陈卓于 1687 年绘《天坛勒骑》、《治麓幽栖》,戴本孝于 1686 年画《龙江夜雨》、柳堉于 1686 年绘《天印方山》。

吴宏本为金陵秦淮人,而莫愁湖就位于西水西门外,北宋乐史已记有“莫愁湖”之名。另有传说此名源于一卢姓丽人,字莫愁,家居湖上;亦有言莫愁女为洛阳人,远嫁江东,居于此湖。

相传明代开国功臣徐达曾在莫愁湖上的高楼与太祖下棋,棋胜,太祖便将此湖赐予他。其后对弈之楼被称为“胜棋楼”,凭栏眺望,可阅尽全湖美景。

观此作中的莫愁湖,画家以俯瞰角度表现了莫愁湖及岸边草木、建筑等整体景观。由右看起,两排低矮房屋错落在山脚较低平处,随着山势完全走低,可见一处建筑的废墟坐落湖边,其中几座房物顶部破露,院墙部分坍塌,院门大开,院落各处树木纵横,枝干繁杂而无人管理,唯有二人对坐湖畔,似在遥望荒芜的湖景,而莫愁湖边现已荒草丛生,零星野店草屋散布,湖中也不见渔人活动踪迹,一派萧索情境。

废墟、二人对弈、莫愁、金陵,这不免让人联想到明末清初的遗民情节。

名称:清凉环翠图卷

作者:龚贤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30cmx144.5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摄山棲霞图卷

作者:龚贤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纵30.3cm,横151.8cm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这个系列中龚贤的《摄山栖霞》、《清凉环翠》被拆裱为两卷,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凉环翠》中的清凉山在三国时期就具有一定的军事重要性,其周边的石头城便是三国时期重要的军事要塞。南唐时期,清凉山还是避暑行宫之所。

至明末清初时期,龚贤便是隐居于此。从“隐居”二字便能看出,此地鲜有人烟。在龚贤的画作中,此地山峦叠嶂,只有少许空亭。“空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元代画家倪瓒,倪瓒的画作在39岁之前还是有人物的,直至开始他的太湖环游记之后,他的画作中只有空屋与空亭。

倪瓒为什么以空亭代表人类活动的迹象,与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性格有关,龚贤同样如此。在画中,那些历史中发生在清凉山的历史事件就像是山间的云雾,忽起忽弱,而此时的清凉山只剩下龚贤的“半亩田”。

名称:天坛勒骑图、冶麓幽栖图卷

作者:陈卓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纵30.5cm,横147.5cm,整轴154.3cm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与吴宏、龚贤不同的是,陈卓1687年绘制的《天坛勒骑图、冶麓幽栖图卷》中并没有任何废墟与萧瑟场景出现,取而代之的却是过去恢弘时代时期的场景。例如这幅《天坛勒骑》描绘的是明代的祭天活动,画面的主体为明代天坛建筑,其周围苍松间隔分布,将天坛环绕。画上还有四位身着明朝服饰的骑马人,这与其身处的时代空间极为不符,画家应凭借文献记载还原了这场前朝的活动。

那么,这样的行为是刻意在回避现实,还是因为古人迷信,认为残破的废墟会招惹祸端?这我们不得而知……

名称:燕子矶山水图卷

作者:龚贤

创作时间:清 康熙 (1679)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22.6 cm × 187.4 cm

收藏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艺术时期:清代

逃避现实,客居精神世界本身就是人类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而这种保护机制也是遗民山水画创作最重要的动力。恰如龚贤的《燕子矶山水》,将其与明朝灭亡之前的山水便能发现,龚贤画中的人与渔船均不见了。燕子矶因山形如同燕子展翅之形而闻名,要知道龚贤隐居于清凉山,离燕子矶并不是很远,其不知燕子矶的样貌不太可能。

龚贤却反常地抹去了燕子矶的地域属性,再配以空亭。山水常在,人世却不停变迁。空亭即是人类活动的痕迹,也是这片土地上历史的缩影。

故而,胜景有了悲情。

如果说需要记录城市风俗,体现城市本身的魅力,那么中国传统风俗画正因此而生。在中国传统风俗画中,与金陵相关的仅有四幅:明代《上元灯彩图卷》、明代仇英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清代王翚《康熙南巡图·第十卷·江南阅兵图卷》、清代冯宁的《仿杨大章宋院本金陵图卷》。

一方面是因为风俗画本来就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存世量较小的一类,一方面便是金陵本就有“六朝”古都之称,明末清初又作为遗民文人聚集地,其地域属性就带有怀古之意,故以残山半水的形式绘画居多。因为需要与明末清初的金陵胜景图做对比,故只选取明代的两幅风俗画。金陵风情源于金陵的地域属性,经历千世繁华与万般落寞终成古城金陵。本主题便要借助明末清初的遗民画作与明清金陵风俗画来共同探讨金陵地域属性中所包含的独特魅力。

名称:上元灯彩图

作者:佚名(明)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66.6x25.5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艺术时期:明代

不同于胜景图的是胜景图描绘的更多是对象,而风俗画更多是描绘城市民众的日常生活。正如《上元灯彩图》便是描绘明代金陵地区元宵节的场景,也是金陵胜景图中最具有节日气氛的风俗画。小编在之前《<一画>元宵篇 | 如果能穿越回百年前的元宵灯会,你想做什么?》一文中已经详细介绍过,这里便不过多叙述。

当我们将《上元灯彩图》与其他的金陵胜景进行对比之时,便能发现《上元灯彩图》所描绘的就是明末清初金陵的画家所怀恋的场景,但风俗画只是在记录城市生活,并没有政治立场。

《运渎桥道小志》所附运渎桥道图

笔者于南京夫子庙附近的小心桥打卡

名称:南都繁会景物图卷

作者:仇英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44cmx355cm

收藏机构:中国国家博物馆

艺术时期:明代

仇英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同样如此,画面重点描绘了明代金陵的街区,东起中华路,西至莫愁路,南及升州路,北抵建业路。这也是金陵自南唐以来最为繁华的传统街区。仇英为了绘画的便利,在空间上进行了一些艺术处理。

在《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影子。例如在画面最右端都是以乡间(城市边郊)作为画面的开端,并交代季节。桃花盛开、绿树成荫,农民挑水施肥,春意盎然。

紧接着便是零星的店铺,随着画面的延展,商铺、酒楼、茶社、当铺、钱庄、相馆、画寓、戏台、浴堂、官衙、庙宇、民房等错落其间。街上人流熙攘,车水马龙,各类冲天招牌夺人眼目,呈现一派热闹景象。画面中的“鳌山”又一次点明了时间,大致在元宵节左右。

穿越过南北市街便是宫墙,“朝堂”始于城门楼下“大小文武官员下马”石碑,其后便是高大雄伟的两重宫墙。墙内殿宇楼阁金碧辉煌,高低起伏,在烟岚雾霭之中若隐若现。偌大的巍峨皇宫中,只有一座壮丽的殿堂前肃立着几位手持仪仗的内侍,可以想见它的冷寂与森严。至此,整个图卷悄然结束。

结语

从金陵胜景图的发展历程中便能够发现文人雅士对于城市文化建构的关键作用,他们或通过作文或绘画,将对城市文化特性的理解在诸纸端。展览由“金陵胜景”主题切入,从而关注胜景图背后的画家,并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考察不同时期文化生态对于文人理解城市方式与角度的影响。明初文人史谨提出的“金陵八景”是明初文士理解南京的方式,其更加强调的是其政治属性。

永乐迁都后,南京的政治地位衰退,在黄克晦的《金陵八景图》册中更多感受到是晚明文人的“地方意识”。晚明文人通过雅游来加深自身身份的认定,同时巩固社交,从金陵八家到清初遗民画家的画作中,更易体现这一点。但作为记载地域风俗的绘画而言,唯有真实反馈历史中的金陵风貌。最为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就是要将观者从纷杂的历史故事中抽离出来,剥离出明末清初文人所渲染的怀古情愫,重新审视古城金陵。从金陵风俗图中的熙熙攘攘中,重塑自我对于金陵的城市记忆。



参考文献:

[1]吕道建. 五代、两宋潇湘主题山水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1.DOI:10.27137/d.cnki.ghusu.2020.000173.

[2]贺海锋. 潇湘八景[D].中央美术学院,2020.DOI:10.27666/d.cnki.gzymc.2020.000043.

[3]郑楚珺. 十七世纪下半叶金陵胜景图的形式与意涵[D].中国美术学院,2019.

[4]秦婧. 明代“雅集”题材绘画研究[D].扬州大学,2018.

[5]鲁珊珊.秣陵烟月——南京博物院藏明末清初金陵绘画特展综述[J].中国书画,2016(05):29-34.

[6]鲁珊珊.秣陵烟月——南京博物院藏明末清初金陵绘画特展(上)[J].艺术品,2016(04):76-81.

[7]胡箫白.胜景品赏与地方记忆——明代南京的游冶活动及其所见城市文化生态[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51(06):76-90+155-156.

[8]苏醒,张捷,张宏磊等.历史文化名城名胜组景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以金陵四十八景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05):171-176.

[9]田田.十七世纪金陵胜景图探微[J].贵州社会科学,2012(10):50-52.DOI:10.13713/j.cnki.cssci.2012.10.007.

弘雅书房

微店上新!

系列文创上新,正是购物时

癸卯

On Sale

阅读时有光

当我们将艺术与阅读结合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以美为媒,推进阅读和美育的深度融合发展,于2023年5月4日举办2023年度“艺术与阅读”美育展览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办,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作为支持单位共推出三场线上与线下形式的艺术展览,吸引了上万人观展:

1、千年宋韵——宋词与宋画的绝美邂逅

2、书藏百“相”——明清古籍小说插图艺术展

3、惟砚作田——中国古代耕读文化艺术展

近日,弘雅书房与浙江摄影出版社合作,推出了与这三场展览相配套的文创本,有了它即刻便能化身国风美少年/美少女。让我们一同跟随文创本中的精美艺术作品与文字,感受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中华绚烂传统文化的魅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