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邦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派

 世界从何而来 2023-10-31 发布于安徽

把哲学称作求真的学问,也是正确的,因为理论哲学的目的是真理,实践哲学的目的是行为。尽管实践哲学也要探究事物的性质如何,但它考察的不是永恒和自在的,而是相对的和时间性的对象。          ----亚里士多德

城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起初名为polis,指堡垒或卫城,与乡郊demos”相对。城邦通常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辐射周围的村社,实行奴隶制的贵族政治或民主政治。后因其包含一个城市及其周围的土地,并由主要城市控制附属地界,但又远远没有达到后世国家的内涵,所以称其为城邦,polis”这个名字则演变为今天的政治。

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公元前4世纪,正是城邦制最为繁盛的时期,而他本人也是城邦制度的极力拥护者。他的著作《政治学》及《雅典政制》都是对城邦制度研究的成果,《政治学》是专门讨论城邦的起源、目的、本质和原则等问题的作品;而《雅典政制》则是一本雅典城邦政治制度史,是亚里士多德考察158个城邦的政治制度之后所得出的研究报告。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他认为,城邦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选择。城邦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每个人则是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之一。人只有依赖于城邦才能生活,并在其中获得个人价值的表现,而城邦的目的正是“至善”,是实现公民的“优良生活”。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支持城邦制度,并不是将它当做一种政治意义上的权利存在,而首先是将它当做一种道德权利。他的政治观是以道德为核心,并以善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的。所谓的城邦,就是能将权利和道德结合起来,帮助公民达到至善目的的伦理实体。

(阿拉伯人描绘的亚里士多德上课图)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念基本集中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归纳起来,其观念如下:

他继承了柏拉图把灵魂分为理性的与非理性的两个部分的观点,同时又把非理性的部分分为生长的与嗜欲的。生长的部分使我们能吸收营养,维持生命;而嗜欲的部分则使我们能够感受欲望,并推动我们四处移动以满足欲望。当其所追求的是那些为理性所赞许的善的时候,则嗜欲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是理性的。人身上理性与非理性这两个部分的冲突产生种种问题,也产生道德的课题。

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就是幸福,而幸福就是善,所以人之所以作为人的目的一定是人性的善。而这种善的概念是十分广泛的,只要实现它的功能,那就是善的。比如说一把锤子只要能做到我们期待它能够做到的事情,那它就是善。

对应灵魂的两个部分,就有两种德行,即理智的与道德的。理智的德行得自于教学,道德的德行则得自于习惯。灵魂到达幸福的方式就是根据正当的理性去行动,让灵魂的理性部分控制非理性的部分。立法者的职责就是透过塑造善良的习惯而使公民为善。  

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每个极端都是一种罪恶。比如勇敢是怯懦与鲁莽之间的中道,不亢不卑是虚荣与卑贱之间的中道等等。我们透过灵魂的理性力量来控制我们的热情,形成各式各样的习惯,自动引导我们遵从中间路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