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 | 利用框架思维,构建知识体系

 降本设计 2023-11-01 发布于上海
框架思维 | 构建知识体系一文中,我谈到了框架思维对于构建产品结构设计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本文以塑胶件熔接痕为例,详细阐述如何利用框架思维,构建熔接痕的知识体系。
本文首先介绍框架模型的搭建方式,然后探讨框架模型搭建过程中所需遵循的几个原则,最后以熔接痕为例,一步一步展示框架模型的搭建过程。



 1
框架模型搭建概述

1.1 为什么需要框架模型

搭建全新框架模型需要在某一领域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建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应用现有框架模型,避免重新发明车轮,特别是对于常规领域的问题。

然而,产品结构设计领域并没有太多的现成框架模型,我们就需要去自己搭建全新框架模型。

搭建全新框架模型,并不仅仅是针对专家和大师的要求。

对于小白来说,为了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更应该去搭建自己的框架模型。

我现在就在搭建产品结构设计体系的各种框架模型,未来我会在微信公众号和知识星球公布我搭建的各种框架模型。

1.2 搭建框架模型的方法

框架模型的构建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更多时候,是两种方式的组合。

自上而下搭建框架模型,是针对问题类型选择已有的、特定的框架来进行拆解和分析,然后再结合自己理解和认知的情况下,搭建一个改进型的框架模型。

这样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完整的分析框架、而且每个要点的质量都有一定的保证,这无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我们的思考过程事半功倍。

自下而上搭建框架模型,是把众多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下全新的框架结构。

这存在着工作量大、不够全面和不够专业等缺点。

但是,正如上一节所说,产品结构设计领域没有现成的模型,我们除了进行自下而上搭建之外,别无他法。

同时,我认为:自下而上的框架模型搭建过程,是一个高效学习知识的过程,这远远比我们拿着一份设计资料干巴巴的看,学习效果高几个层次。

1.3 搭建框架模型的步骤总览

框架模型的搭建步骤包括以下五步:





2
框架模型的原则和逻辑关系

2.1 框架模型的组成元素

框架模型包括三个组成元素:主题、维度和要点。

主题是框架模型所关注知识的主体或核心。主题二字同主题学习法中的主题的意义相同。

维度是相同类型的多个要点归纳分组所形成的一个分类。

要点是与框架模型主题相关的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解决方案。

如果该框架模型知识结构很复杂,那么维度可以有多层,第一层维度、第二层维度。
一个维度包括多个子维度或者子要点。
搭建框架模型的过程,其实就是穷尽维度和要点的过程。

框架模型的组成部分
2.2 框架模型的三个基本原则

框架模型是金字塔模型一种。

类似于金字塔原理,框架模型的三个元素主题、维度和要点需要符合金字塔原理的三个基本原则:

  • 以上统下:每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即:主题是下一层次维度的总结概况,维度是下一次子维度或者要点的总结概况。

  • 归纳分组:每一组中的要点或者维度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 逻辑递进:每一组中的要点或者维度必须按照逻辑顺序排列。

在搭建框架模型时,需要按照三个基本原则去定义每一个维度和要点,并且在搭建过程中,需要去检查维度、要点是否符合三个原则。

1.3 框架模型的横向逻辑关系

所有列入同一组中的要点或者维度必须具有某种逻辑顺序。

主要有三种逻辑顺序,分别是时间/步骤顺序、空间/结构顺序和程度/重要性顺序。

1)时间/步骤顺序

时间顺序,又叫步骤顺序,是按照一个事物发展的经过、流程或步骤进行排序,这种排序方式适用于介绍事物流程或者故事的发展和推进

IPD流程,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包含六个阶段概念阶段、计划阶段、开发阶段、验证阶段、发布阶段、生命周期管理阶段。

PDCA循环中的P、D、C、A也是一种时间顺序。

2)空间/结构顺序

结构顺序,又叫空间顺序,是按照一个事物的结构进行排序。

结构如果没有先后之分,可以按照构成事物本身的结构进行排序,可以按照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内到外、从外到内等顺序进行排序

人机料环法测等,就是一种结构顺序。

3)程度/重要性顺序

重要性顺序,又叫程度顺序,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和内容,按照重要程度高低进行排序,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例如,某一问题的三个解决方案,这三个方案具有相同的特性,但重要程度有所不同,依据这重要性加以排序,把最重要的方案排在前面,以此类推

以上3种逻辑顺序,不能交叉使用,要保证每一组维度或要点中,用的都是同一种顺序分类。

另外,对于产品结构类知识的框架模型,我们常常利用2W1H模型来辅助搭建。

2W1H模型是一个最直接、简单、快速、有效的方法,这里的2W1H,是指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如何做)。

例如,熔接痕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按照2W1H维度直接得到三个维度。

What?(是什么?) 什么是熔接痕

Why?(为什么?) 为什么会产生熔接痕

How?(怎么做?) 如何解决熔接痕

2W1H模型非常适合产品结构知识体系的搭建。

我们很多工程师在碰到问题时,头脑中没有2W1H模型,只关注HOW,期望能够快速的找到答案、解决问题。

例如,很多工程师碰到熔接痕缺陷,直接去思考和寻找解决答案HOW,而不去研究WHY。

没有从WHY产生HOW,这样的解决方案要么不全面,要么不是根本上的解决方案。

PS,我们在学习时,如果使用2W1H模型,也更容易掌握知识。

我们先学习WHY,再根据WHY去学习HOW,这会让我们更容易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不知道WHY,就去学习HOW,只能靠死记硬背、生硬理解。

1.4 MECE法则

当框架模型每一层的维度之间或者每一层的要点之间,需要遵循金字塔原理中的MECE法则。

MECE法则,全称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通过MECE分析法,进行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从而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解决问题。

MECE法则包含两点,第一点是完全穷尽,第二点是相互独立。

对于产品结构设计领域的框架模型来说,完全穷尽非常重要,这要求我们在第一步时必须穷尽信息,尽可能把相关信息全部收集完全;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没有遗漏的分类。

完全穷尽,可以避免在框架模型中出现遗漏,这样我们构建产品结构设计知识体系时,就比较完全。

而在面对产品开发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时,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潜在根本原因都找到,那么根本原因就有机会被最终识别。

相互独立的要求,我认为则不能强求。因为产品结构设计的各个领域都互相存在关联,很难存在百分百的相互独立。

例如在DFX模型中,很多DFM和DFA的措施,也可以当做是DFC的一部分,起着降低产品的效果,很难完全割裂开裂。




 3
搭建步骤1:收集信息

信息是框架模型搭建的素材、是原材料、是输入。
在搭建之前,我们需要尽可能把框架模型主题相关的所有信息收集到。
收集信息时,需要使用发散思维。

我们收集信息时,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要点

2)维度(可能已经有巨人搭建好了框架模型)

信息的来源包括:

1)网络搜索

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在思维模型“99%的发明、创新和解决方案已经存在”的指导下,我们需要把与该问题的所有方案全部找到。

所以我们把搜索当成信息来源最重要的一步。

搜索时需要重点关注书籍、论文或者行业大佬网站,因为在这里非常有可能已经存在了类似的框架模型。

我们可以直接借鉴或者引用。

具体的搜索方式方法、以及案例,可以参考公众号与搜索相关的文章。

网络搜索的重要性和权威性的排序是:

行业协会网站>行业领军企业网站>论文或学术网站>各大网络文库>普通网页

熔接痕问题,我通过搜索就找到了如下资料。

2)书籍

专业类的书籍,是非常好的信息来源。

相对于网络搜索,专业书籍更权威更全面。

毕竟,书籍出版是一个严肃过程。而网络上的资料谁都可以自由发布。

在书籍中,我们不仅仅可以找到要点,还可以找到维度。

很多时候,我们在书籍中就可以找到某方面知识的框架模型,通常在书籍的目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书籍就是巨人。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上而下搭建框架雏形,然后再根据收集的信息,自下而上调整和优化框架,这是比较快速的框架模型搭建方式。

不过可惜的是,产品结构设计类知识的中文类知识书籍比较少,大多数的书籍都是英文的。

PS,英文PDF下载地址:

https://libgen./

这个网址经常被封,如果发现被封,请搜索library genesis,找到新的网址。

3)个人的经验

这主要是依靠个人的经验积累,如果个人经验丰富,平时又有收集、整理和记录的习惯,那么个人经验会是一个比较好的信息来源方式。

4)团队讨论或头脑风暴

依靠团队成员的不同背景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这也是信息来源的一种方式。

5)微信群交流

降本设计的二十几个微信群成员有不同的背景,通过微信群交流和套路,可以获得一些新的信息。





 4
搭建步骤2:列出要点

在信息收集的同时,我们需要收集和整理要点。

如果发现已经有现成的维度,那么我们也需整理维度,这可以为下一步的工作节省时间。

当信息收集告一段落之后,我们就特意花一段时间用于要点和维度的收集整理,然后在思维导图软件中,我们可以把同一类型的要点放在相近区域。

例如,对于熔接痕缺陷,我们找到的要点如图所示:

1)提高模温,增加注塑压力。。。

2)合理设计浇口位置和数量、添加冷料进。。。

3)壁厚均匀,避免壁厚过薄。。。

4)选择分子量小、流动性好的塑料。。。

熔接痕的各种要点集合




 5
搭建步骤3:从要点找维度

5.1 从要点到维度所需要遵循的原则
从要点到维度,需要把收集的要点进行分类整理,把相同类型或者具有同一逻辑的要点归纳为一类,形成维度。
如果框架结构很复杂,具有多层时,我们还需要从子维度找维度。
从要点到维度,是一个从发散到收敛的过程,需要遵循三个原则:
1)所有要点(或维度)处于同一逻辑关系(时间、结构、重要性或者2W1H模型
2)所有要点按照MECE法则进行分组。

另外,从要点到维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所收集资料的文件夹整理。

从要点到维度的过程完成之后,我们需要把收集整理的资料相应的分类,一个维度即一个文件夹,以方便后续的资料查找。

当然,最好的方式是写成文章、写成PPT、整理成思维导图,正如我一直在做的。这样后续碰到问题时,就可以很容易的去解决。

而文件夹里面的资料即使分类之后,也比较难以查找。


5.2 熔接痕解决方案从要点到维度

我们发现壁厚均匀、避免壁厚过薄等要点,是从塑胶件设计的角度来减小熔接痕。于是我们就得到了塑胶件设计的维度。

从要点收敛得到塑胶件设计维度

原材料干燥、提高溶体问题和后期热处理等,都属于注塑成型加工的维度。而为了细分,把前者归属于材料准备的子维度、后者归属于工艺参数设置的子维度,热处理归属于二次加工的子维度。

从要点收敛得到注塑成型维度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等到熔接痕问题的几个维度,塑胶材料、塑胶件设计、注塑模具、成型参数等,这些维度可以看作是熔接痕问题解决的结构顺序。

当所有维度收敛完毕,我们就得到了初步的框架模型。





 6
搭建步骤4:从维度穷尽要点

通过第3步,我们已经搭建好框架模型雏形,维度和要点已经定义清楚。

第4步,我们通过维度再反过去找要点,从维度入手搜索,尽可能的穷尽该维度下的所有要点,或者穷尽维度下的所有子维度。

这主要是因为第1步信息收集过程中,由于关键词信息不足,可能造成的要点信息收集不全。

或者,我们在头脑风暴或者向专家咨询时,通过维度进行讨论,具有更大的导向性,能够获得更多的要点。

这相当于我们在搭建框架模型的过程中,就实施了框架思维。

例如,对于熔接痕缺陷解决问题。

我们在第一步搜索资料时,我们只有主题,不知道维度,那么我们在搜索时,关键词只能是“熔接痕”、“熔接痕解决” “熔接痕解决方案”等等。

这样的搜索关键词,比较泛化,搜索答案就不够精准。

我们可能在翻阅几个网页之后,发现不是该主题所需,耐心耗尽,那么就会放弃继续搜索。

这样有非常大的几率,会忽视很多重要的要点。

而当我们有了框架维度之后,我们搜索时,可以通过“主题+维度”的方式,搜索答案就更加精准,更容易找到第一步所没有找到的要点。

此时,我们可以搜索“熔接痕解决+成型工艺”、“熔接痕解决+工艺调整”或者“熔接痕解决+注塑成型”等,我们有机会发现成型工艺维度下更多的要点。

或者,我们需要向专家咨询时,我们就有了咨询的方向。

我们可以向塑胶原材料供应商咨询,从塑胶材料角度解决熔接痕缺陷问题有哪些办法。

我们可以向资深模具工程师,从模具设计角度有哪些解决熔接痕的办法。

我们可以向注塑工程师,从注塑成型的角度,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熔接痕。

这样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我们有机会获得更精准的答案,从而找到更多的要点。




 7
搭建步骤5:检查逻辑关系,形成框架

第五步是检查搭建好的框架模型是否满足第2部分的原则和逻辑关系:

1)检查同一分组下的维度或要点,是否属于同一逻辑关系;

2)检查同一分组下的度或要点,是否按照逻辑顺序(时间、结构和重要性)进行排序;

3)检查同一分组下的度或要点,是否符合MECE法则的“不重叠、不遗漏”。

最终将归类的结果转化成目录、图表、模板等结构化表达,最终形成框架模型。

当然,如果能够通过几个字母的缩写,组成一个通俗易懂的词语,那更是锦上添花了。

其实熔接痕系列的文章第一部分在排布时就存在逻辑不清楚的情形。

熔接痕解决方案(上)| 熔接痕类型、产生的机理与几何因素、以及不良影响

熔接痕产生的机理和熔接痕产生背后的几何因素,二者显然是属于同一类,但是被划分到了不同维度下。

如果我们仔细看这篇文章的结构,逻辑性很差。

文章的逻辑不清楚,本质上就是熔接痕知识结构体系的框架模型的逻辑不清楚。

如果通过2W1H模型,逻辑结构改为下图,是不是更加容易阅读和理解?




 8
框架模型建好之后,有什么用

框架模型搭好之后,有什么用?

1)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深了

当有了框架模型之后,知识体系就已经建好,对于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而不是象以前一样,所有的知识是分散的、不系统的。

2)碰到问题时,更容易找到解决方案

只需要按照每一个维度、每一个要点,逐一排查,就容易找到解决方案。

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找到根本原因全靠运气或者试错。

3)思考更有逻辑性,表达更顺畅

如果我们在产品开发中碰到熔接痕问题,老板需要我们汇报。

没有框架模型时,我们这样汇报:

这是注塑供应商的问题,他们的水平太差了,我们要求他们不管用什么办法,都要把问题解决。

这是最差的汇报。

我会要求让注塑供应商去调一调成型参数,看看能不能解决。如果不行,我会同模具工程师看看,浇口是不是有优化的空间。

这可能会好一些。

然而,这个汇报,估计还是不足以打动老板。

有了框架模型之后,我们可以这样汇报。

我会从塑胶材料塑胶件设计、模具结构、注塑成型和注塑设备等五个维度去解决。

第一,在塑胶材料维度,去检查材料的流动性和玻纤含量等。。。

第二,在塑胶件设计维度,去检查壁厚均匀、以及壁厚是否过薄等。。

第三,在模具结构维度,去检查浇口位置和数量等。。。

第四,在注塑成型维度,和供应商一区去调节注塑压力、模温等。

第五,在注塑设备维度,。。。。

如果老板时间很紧张,刚好在电梯里面碰到,我们可以回答第一句话结论即可。

如果时间充裕,我们就可以逐一展开。

这样的汇报是不是显得自己更专业?




最后的话

构建产品结构设计知识体系并不难,只需要经过五步:
1)收集信息
2)列出要点
3)从要点找维度
4)从维度穷尽要点
5)检查逻辑关系,形成框架模型
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遵循金字塔原理的三大原则和MECE法则,这是重中之重。
方法、步骤已经很清晰,剩下的就是刻意练习!

----END---

作者简介:钟元,著有书籍《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指南》和《面向成本的产品设计:降本设计之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