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艺术万年史-218》日本江户时代的音乐与表演艺术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3-11-01 发布于上海

日本江户时代的音乐与表演艺术

1.幕府礼乐和民间歌曲

日本自古已有自己的音乐艺术,在漫长的历史中同时与国外进行了积极的音乐交流,其发展先是受朝鲜半岛的影响,继而更多地从中国吸收滋养,印度的佛教经典音乐也是经中国陆续传入的。对外来音乐,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舞蹈和戏剧,日本都在自有传统上加以消化、融合,使之更丰富。历代统治者对音乐事业大都十分重视。到了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在发展文化与艺术时,音乐与绘画等一样占着重要的地位。

早在14世纪后期,日本已出现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能乐"。有些日本学者认为,它与从中国输入的"散乐"有密切关系,而中国的"散乐"又起源于西藏地区,它是藏语中说的"散罗"(音译),即"新的游戏"之意,相当于汉语所译的"新乐"。日本人剔除了其中不够相宜的成分,并使它与原有的"田乐"(包括表演田间活动的田舞和田歌)结合,成为贵族和庶民雅俗共尝的歌舞,德川幕府的创始者德川家康本人爱好能乐,自己既能歌也善舞,当初他刚被任命为大将军,就立即把公卿诸侯迎来,举行大典时,能乐的演出盛况空前,从此能乐成为幕府礼乐。诸侯们纷纷效仿,还给能乐演员优厚的待遇。以后历代德川将军和历代诸侯都发扬这一传统,一代超过一代,有时到了对能乐过分沉迷的地步。

作为幕府的礼乐,当时基本上是定型化了,由三部分构成,即由"立方"担任舞蹈和谣曲的表演,由"地谣"专任齐唱,由"杂子方"演奏乐器。唱"地谣"的人数一般是8人或10人。"杂子方"又分"笛方""小鼓方""大鼓方""太鼓方"。笛、小鼓、大鼓和太鼓就是基本乐器。这是把以前田乐所用的繁多的乐器进行精选的结果,田乐中以喧嚣为主的铜钹子被去掉了。这使能乐变得优雅,合乎礼乐的要求。能乐所唱的曲称为"能曲",在德川幕府时期大约有二百首。一天之内所演出的顺序叫"能组""番组",每一组内有不同的情节,互相配合,以六出为标准。唱词有一定的格式,曲调的配合顺序也有大致的规定。如果按照程式表演,能乐应是集体娱乐,提供了愉快的音乐艺术享受,不失礼乐的高雅。不过,有些德川将军并不以此为满足,例如第五代的德川纲吉,晚年宠爱一名叫奥妲的小鼓手,带她到吹上御苑的湖中划船,他亲自执桨,奥妲则为他舞蹈,成为一桩淫乐丑闻。

江户时代,民间歌舞和戏剧演出也很活跃,甚至形成最有民族特色的木偶净琉璃和歌舞伎表演。对此,留到下一节才说。这里先谈民间歌曲和器乐。

德川幕府初期,较早流行的歌曲称为"寻斋调",以日本乐器"三味线"伴奏。即兴的歌曲也用它伴奏。逐渐地又形成了"三味线组歌"。它把一些小歌组合起来,通常六七首为一组,但也有4首或15首一组的。各首小歌从内容上说,并无联系。后来要求各首小歌内容类似,改称为"三味线长歌"。不是用三味线,而是用雅乐乐器""伴奏的组歌或长歌也随之问世。另外,戏剧中的歌曲被单独抽出来演唱,排除其他成分,就成了戏剧歌,同时出现了歌唱净琉璃公主的爱情故事的"净琉璃歌曲"。长歌的含义逐渐有了变化,出现了从戏剧歌演化而来的上方长歌和江户长歌。有的长歌包容至40段。富于抒情性的"端歌"在群众中也开始流行。

在器乐方面,三味线、筝和琵琶既用来为歌曲作伴奏,又可单独演奏或合奏。三味线是日本当时很重要的拨弦乐器,分粗、中、细三种。粗柄三味线的音箱大而厚重,音色浑厚;细柄三味线形小,音色明快;中柄三味线的演奏效果介乎上述二者之间。其实三味线源于中国的三弦,16世纪下半期才传到日本,但很快就演化为具有日本特色的新乐器。

总之,江户时代是民间歌曲和器乐演奏"百鸟争鸣"的时代,许多歌曲和乐曲留传到后世,是珍贵的音乐遗产。不过,也有不少已佚失无存。

2.木偶净琉璃和歌舞伎

如上所述,江户时代的风俗画给后人留下了民间娱乐的多姿多采的画面。17世纪初,在京都的一个叫"四条"的市区,美丽的加茂河的岸边座落着许多戏院,构成该城的娱乐中心。在别的城市,戏院及周围地区也一样热闹非常。这类情景一再成为画家们的题材。有些画家特别喜欢画鸟瞰图,把五光十色的景象和人物尽摄其中。郊游中的歌舞表演、露天舞会和滑稽戏演出,甚至花街柳巷里的寻欢作乐也引起画家们的兴趣。

民间娱乐项目中,木偶净琉璃是很有特色的一种。"净琉璃"一词的来源,上面已说过与净琉璃公主的故事有关,实际指一边说唱一边用三味线或琵琶伴奏的表演。17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木偶戏,也叫净琉璃。没多久,它就受到广泛的欢迎。

1680年前后,京都出现了木偶净琉璃专业剧团,其表演因为有许多流行歌曲和乐器的配合,又加强了戏剧情节,对观众的吸引力就更大了。当时木偶的制作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最初只有头和手,却没有腿和脚;不久后,手脚动作齐备。到了18世纪,连手指、眉眼和口、舌都能作细腻的表演了。木偶的种类逐渐增加,江户中期有杖头木偶、悬丝木偶,有靠手指控制的小木偶,也有用机关操纵的大木偶。演木偶戏的剧场也由简陋发展到设备复杂。17世纪后期,有的木偶戏舞台的台口长宽已达9米。舞台之上是木偶师的工作室,用幕布挡住观众的视线。舞台上有画了背景的天幕,以山水景物为多,18世纪开始还用硬景。在经历了江户中期的全盛期后,从18世纪后期起木偶净琉璃逐渐走向衰落,但并没有完全消失。

比木偶净琉璃更重要的是歌舞伎的发展。歌舞伎也是江户前夕才诞生的表演艺术。据记载,16世纪末广泛流行一种叫念佛舞的舞蹈。一位家乡在叫"出云"的地方的美丽的女演员阿国擅长这种舞蹈,她为募捐而巡游各地。

1603(即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大将军的庆长八年),她来到京都献技。她头戴彩色草笠,剪成僧侣样的短发,脖子上挂着念珠,披着黑色僧衣,一付男子的打扮,手持钲和钟木,立于舞台中央,频频舞蹈,身后有鼓手击鼓伴奏,她的丈夫名古屋山三郎则唱起自己创作的通俗歌曲。从研究中得知,歌舞伎正是起源于念佛舞的表演形式,阿国就被视为歌舞伎的最早的创始人,她吸收了传统歌舞、木偶净琉璃和别的民间艺术的营养,使之有歌有舞有戏,以表现日常生活,尤其爱情故事为主。阿国1603(另一说为1607年)那次重要演出,是为了修缮社殿的目的而进行的募捐性演出,其热闹程度轰动了京都内外,后来还记入《雍州府志》中。从流传下来的歌词看,当时表演的主题是爱情,根本不理会演员是一付僧人装束,在歌舞之间,还插入各种滑稽表演,打破了从前一些古典表演严格地分别悲剧与喜剧、高雅与通俗的界线,显得特别生动活泼。

歌舞伎艺术受到大众的欢迎,阿国立即成了名演员,而且很快引起了模仿。京都的四条河岸搭了舞台,甚至让妓女来主演,以女色诱人,以致引起舆论的谴责,说它伤风败俗,不可泛滥。在宽永八年(1629年),即江户时代已经开始的时候,被宣布禁演。后来改由长有前发的美貌少男代替女演员,不料又助长了爱好男色的恶风。新的出路是把前发剃掉,后面的头发向上梳成一髻,然后戴上紫色帽子,并强调要专心训练表演技巧,不许卖弄姿色,这才使这种艺术形式保留了下来并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18世纪中期,一些杰出的歌舞伎演员相继出现,优秀脚本也先后问世。总的来说,歌舞伎是音乐、舞蹈和戏剧的综合性艺术,与中国戏曲有相似之处,但发展背景各不相同,各有特色。

表演艺术的发展促使剧场数量的增加和设备的提高。歌舞伎舞台比木偶净琉璃大,布景更复杂些,从多层幕布绘景到实物布景,技术日益精巧。1758年,歌舞伎表演首次使用大型旋转舞台。它也是世界上第一座用于普通戏剧和歌舞演出的旋转舞台。

发明这种舞台的美术家并木正三(1730-1773年)同时是净琉璃作家和歌舞伎作家,他的弟子并木五瓶(1747-1808年)也是著名歌舞伎作家,他们分别有《倾城天羽衣》和《御摄劝进帐》等代表作。并木正三兼为净琉璃作家和歌舞伎作家,表明这两种表演艺术其实是互通的。当时有不少优秀的歌舞伎剧目都是从净琉璃移植的,情节、动作、唱腔、伴唱、伴奏、舞蹈、服装、化妆和布景等都有相似之处。净琉璃是用木偶表演,效果当然不及歌舞伎,后者的表演艺术更加完美,是无可怀疑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