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肥厚型心肌病的验案分享

 一元堂中医张 2023-11-01 发布于辽宁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疾病,主要表现在左心室壁增厚,常累及室间隔,一般不伴有左心室腔的扩大,需排除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室壁增厚。本病临床症状变异性大,最常见的是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心悸、晕厥,少数进展为终末期心衰
图片
患者,男,50岁。201619日初诊。主诉:发作性胸闷胸痛,心慌5年余,再发加重1周。患者5年前劳累后出现胸闷胸痛,持续约30-50min,自行缓解,于当地某医院行冠脉造影示:未见明显血管狭窄(2015. 07.29);心脏超声示:左房大;升主动脉稍宽;左室壁及室间隔增厚(室间隔厚17mm,左室后壁厚15mm);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少量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口服倍他洛克缓释片95mg,每日1次;益心舒胶囊1.2g,每日3次治疗,症状仍反复发作。现症见:发作性胸闷胸痛、心慌,常在劳累后出现,纳可,眠差,入睡难,易醒,盗汗,大小便调。舌质暗红,舌下脉络怒张,苔白腻,脉细滑。既往史:有家族遗传史;饮酒史20年,约1/日;吸烟史20年,约1/日,已戒烟7年。体格检查:血压130/80mmHg,心率96/min,律不齐,偶有早搏,心尖部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辅助检查:2015.12.27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2.左室高电压;3.部分导联ST段抬高;4.下壁异常Q波;5.ST-T改变;2016.01.09动态心电图示:心搏总数142916次,房性早搏102次,室早7次,部分ST-T改变,心率变异性正常。诊断:西医诊断:肥厚型心肌病;中医诊断:心积(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证)。治法: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散结通络。方药:黄芪40g,西洋参6g(另煎),麦冬10g,生山药30g,瓜蒌20g,酒薤白30g,法半夏15g,枳实10g,绞股蓝30g,丹参30g,红花15g,水蛭3g(冲服),三七3g(冲服),全蝎3g(冲服),蜈蚣2条(冲服),仙灵脾6g,苦参20g,鳖甲20g(先煎),14剂,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原用西药继服。
2016年1月23日二诊:服上药后胸痛、胸闷发作次数较前减少,偶有心慌,眠差,纳可,易汗出,盗汗,二便调。查体:血压138/95mmHg,心率 82/min,律齐,心尖部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上方黄芪加量至60g,瓜蒌至30g,加黄连6g,竹茹12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2016年2月7日三诊:胸痛胸闷发作时疼痛程度较前减轻,持续约10-15min,纳可,睡眠改善,易汗出,盗汗,二便调。查体:血压130/90mmHg,心率72/分,律齐,心尖部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上方加麦冬至20g,生龙骨30g(先煎),煅牡蛎30g(先煎)。28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2016年3月5日四诊:因劳累后出现胸痛胸闷、气短,较前加重,伴汗出、面红、目赤,纳眠可,二便调。查体:血压150/100mmHg,心率72/分,律齐。心尖部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上方去枳实;减黄芪为50g,酒薤白为20g;加地龙20g,醋元胡15g,夏枯草30g,女贞子30g28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2016年4月3日五诊:诉活动量大时仍有胸闷胸痛、心慌,纳眠可,二便调。查体:血压168/108mmHg,心率72/分,律齐,心尖部可闻及1/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上方加黄芪至60g,苦参至30g,地龙至30g,三七至6g28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2016年5月8日六诊:活动时偶有胸痛、胸闷,发作程度较前减轻,纳眠可,二便调。查体:血压120/70mmHg,心率72/分,律齐。上方去夏枯草,继续重用黄芪至70g28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2016年6月6日七诊:诉胸痛、胸闷未再明显发作,纳眠可,二便调。查体:血压 100/70mmHg,心率72/分,律齐。门诊复查心脏超声:左房大;升主动脉稍宽;左室壁及室间隔稍厚(室间隔厚 14mm,左室后壁厚14mm);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少量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退。上方加法半夏为30g,丹参40g28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后患者定期于我院李庆海教授处复诊,均以七诊加减治疗,患者病情控制平稳,于201758日复查心脏超声:室间隔厚 11mm,左室后壁厚10mm;左房稍大;室壁运动欠协调;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少量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退。遂停止服药,随访至今,胸闷胸痛未见明显发作,复查心脏超声室间隔厚、左室后壁厚均正常。
按语:该患者年逾半百,有遗传家族史,初诊时发现胸闷胸痛、心慌已5年余,且多劳累及长期大量烟酒史而加重病情,先后天不足,心失所养,痰瘀互结之象明显。方选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散合四味虫方加减。方中重用黄芪、西洋参、麦冬益气养阴,生山药健脾补肾;瓜蒌、薤白、半夏、绞股蓝宽胸化痰散结;丹参、红花、三七活血化瘀,苦参清心定悸;蜈蚣领诸活血药直达病所,松动顽痰死血,全虫、水蛭通心之络脉,鳖甲软坚散结,攻补兼施;佐以仙灵脾阳中求阴,枳实理气化痰,补而不滞。二、三诊时诸症改善,方证相对,按原方加大益气养阴的同时合用黄连温胆汤以增强清热化痰之功;五、六诊时病情反复,加强活血通络的同时仍不忘扶正;七诊时诸症消失,与常人无异矣,临床治疗效果颇佳。
 心血管科一病区简介

心血管科一病区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目前开放床位65张,有医护团队32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5人,主管护师2人。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8人。设有危重症监护及抢救室、配有先进的中央心电监护系统、动态血压监测仪、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心脏除颤仪、免疫三氧治疗仪、多功能无烟艾灸仪等多种抢救及治疗设备;成立了河南中医药大学冠心病研究所、河南中医药大学高血压病研究所、河南中医药大学心衰研究室,为河南省防治高血压网络成员单位。依托中医内科学科成立了心血管病实验室,配备了血栓弹力图仪、全自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血管内皮功能检测仪、动脉硬化检测仪等科研设备。开展了胸痹心痛病(冠心病)、眩晕病(高血压病)、心悸(心律失常)等多种优势病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合理选用中西医诊疗手段,突出中医特色优势,注重病人整体调理与远期疗效,非药物疗法的应用,如针刺、脐针、电针、中药熏洗、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硬膏热贴敷治疗、平衡火罐、艾灸、隔姜灸、督姜灸、益心灸、耳穴贴压、整脊疗法、推拿、穴位按压(点穴)、药棒穴位按摩、穴位注射、放血疗法、康复养生操、降压操、眩晕康复操、辨证施护、辨证施膳、心理疏导等,临床疗效显著。目前开展了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初步证实中医药能够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除或减轻冠状动脉狭窄,使部分冠心病病人免除了介入治疗的负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