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是否要戒饮料?

 陆大夫如是说 2023-11-01 发布于上海

前段时间,有个中年患者就诊时问我一个问题,说他很喜欢喝可乐,但体检后一些生化指标开始有些小箭头了,出于健康考虑,说已经主动少喝可乐了。
他问我每周平均大概喝一罐可乐,算不算很过分?
我问他你以前喝的多吗?
他表示喝的挺多,甚至有时每天喝,现在算是忍着了,一周只喝一次,已经算是很节制了。
说起来,大概全世界人民大多都蛮喜欢喝碳酸饮料,否则可口可乐公司以及百事可乐公司也不可能发展到现在巨无霸式的企业。
没有广大的消费基础,那么大的产能硬生生是给全世界都消费光了的。
有些地方把可乐叫做“快乐水”,据说高糖饮食会让人觉得快乐,可能确有道理,在物质不丰富的年代,放的起糖,都是富庶的阶层。
中国的苏南地区,自古富甲一方,比如苏州、无锡、上海,各色餐饮小吃,都是偏甜的居多。
我国利用甘蔗制糖在汉代就有了,发展到唐朝时已居世界领先地位,到了明代甘蔗制糖已经炉火纯青,相当完美了,但即使到了明代晚期,糖仍然是很珍贵的稀少物品。
明朝王世贞所撰的《燕山堂别集》中记载,万历皇帝赏赐张居正“银三百两、白糖一百斤、黑糖一百四十斤、蜜二十五斤”。可见在那个时代,糖是很珍贵的物品。
因此在古代社会,普通民众能够消费得起糖的不是很多,菜肴里用糖自然不普遍。而长江中下游平原,自南宋以后,一直是最富庶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清代初期,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才有能力消费如此巨量的食糖,时人将苏州称为天下“四聚”之一,当时有这样的说法:“繁而不华汉川口,华而不繁广陵阜,人间都会最繁华,除是京师吴下有。”
康熙年间沈寓在其《治苏》中提到:“东南财赋,姑苏最重;东南水利,姑苏最要;东南人士,姑苏最盛。”
就是到了近代,也大致如此,根据1932年国民政府统计,江阴县(今属无锡市)甲等户的收入平均数是2030元,而苏北沭阳县(今属宿迁市)甲等户的收入只有342元。
晚清时代常熟县(今属苏州市)的《虞乡志略》中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世人由来爱甜口,不妨十倍添糖霜”。
要支撑起这些烹饪食点的甜口风味,在解放前倘若不是富庶地区,大概真是做不到的。
相反,资源匮乏的地区,烹饪中用糖量就特别少,比如西藏地区,自明代至晚清,饮食中基本是不带甜的,但在节日和喜庆场合等藏族的宴会上,糖是少不了的,只有在这些特殊的日子才会多用糖来放肆一把,甚至连藏族重要的日常食品手抓饭在节日中端上来,这时候是会撒糖的。
随着时代变迁,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可能是几十年前的人做梦也想不到的吧!
在九十年代,逢年过节时餐桌上能有瓶橘子水就开心的要跳了起来了,在我的记忆里,估计是永远无法超越的存在,简直不要太好喝哦。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真的有一瓶一模一样的橘子水放在面前,真的会比芬达、美年达好喝吗?
实在是因为那个年代,在平常的生活里基本是没有饮料这样东西的。
大约在零二零三年的样子,上师大香樟苑楼下的小卖部卖一块五的速溶咖啡,我都觉得好香好好喝,现在经常喝店里卖的现磨咖啡,照样喝不出当初的口感了。
其实哪里是喝不出当时的口感,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就不觉得有多好吃了。
人的嘴巴都是越来越刁的,一个时代的味道,因为稀缺,所以记忆犹新,这些都是那种特定生活下心境的呈现。
在九十年代,小伙伴们一起打篮球,我们基本是不带水的,在大多数时候,能有得玩,哪里有渴这件事。有时在夏季,实在太炎热,想去买瓶汽水喝,通常是舍不得买可乐的,那时小卖部要4元一罐335毫升,当时有种国产的柠檬汽水,长得像啤酒瓶,是750毫升的,卖1.5元,我也觉得非常好喝。
不过生活在当下,都二零二几年了,我对这些碳酸饮料已经一点不感冒了,太甜腻了。可是爱喝碳酸饮料的人其实还是不少的,比如文章开头问我是否要节制喝可乐的那位朋友,可以想见他的瘾头还不小。
对于这类朋友,我个人的意见是最好戒了吧,如果以往本身有几年经常喝可乐这类的碳酸饮料历史,真的是很容易得糖尿病的,我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据说墨西哥糖尿病比例特别高,和当地民众很多人经常每天喝可乐有莫大的关系。
十几年前,我还在医院上班的时候,我高中同学的弟弟当时二十几岁,持续有很多年,每天都喝碳酸饮料,二十多岁血糖就飙高到28mmol/L,确诊了糖尿病。
近些年,我遇到的糖尿病患者,年龄越来越低了,就在前几个月,我碰到一位患者,大学才刚毕业,也就二十二三岁左右,就二三年时间,喝含糖饮料比较多,已经糖尿病了。
现代在都市中成长起来的很多小年轻,生活太顺利太美好,对疾病也缺乏了解和敬畏,不知道这些疾病的可怕,生活饮食上,怎么舒服怎么来,其实我们这团肉身很脆弱,太操劳损耗,他受不了,太安逸轻松,放纵口腹,他也受不了。
冯唐近年经常录短视频,他是医学博士出生,他说过这么一段话,意思是一个人只要放开吃放开玩,不需要多久,半年一年,人的身体就会顶不住,必然会生病的。
这个说法,我非常认同,中医更是一个讲究平衡的学问,太寒太热,太劳太逸,过饱过饥等等,都不能太过。说的简单些,就是什么事都要有分寸,有尺度,有节制。
在改革开放前,社会就业的大头是工人农民,下地干活有多辛苦,就是在现在问问老一辈,也总是可以知晓一二的,厂里的工人很多也是体力活。加上以前物质条件不丰富,副食品都有限,肚子里时不时还缺油水,什么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在那个年代,真的很少见。
现在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像我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上班族大多都是对着电脑的公司白领,各色甜点饮料都吃遍了,这团肉身最大的输出是脑力思考,体力活动几乎在工作生活中消耗地微乎其微,在这种条件下,高糖的饮料经常喝,人体代偿的极限很快会被突破的。
这几十年来,如果人到中年,你观察一下,身边的糖尿病朋友是不是越来越多了?
几个月前,我遇到一位糖尿病患者,他的一位亲戚是我的患者,带他来我门诊就诊,我问他怎么会发现自己有糖尿病的?
他说是个偶然事件,他年近五十,没有结婚,单身久了的男人容易越来越生活随性没规律,虽然男性平均预期寿命比女性少好几岁,但结婚这事对男性而言,是能帮助延长寿命的,倘若不结婚,男性的平均寿命估计还要下降很多,不可否认大多数男性是缺乏管理的。
他说他有一次牙痛,去药店买药,和药店的药师讲述自己的需求,就一二分钟这点时间,他手里拿着一大瓶1.5升装的冰红茶,一会会时间,就喝了大半瓶。
那位接待他的药师也是个蛮仔细的人,他说你喝饮料太猛了,平时也这样吗?
这位朋友告诉这位药师,他说他就喜欢喝冰红茶,至少每天这样一瓶。
这位药师连忙说,你买牙痛药先等等,我这里有免费测血糖服务,要不给你测一个?
这不测不知道,一测吓一跳,血糖二十几,这药师连忙让他去医院好好去看看,还不忘关照他再这样喝饮料可不行哦……
来我这里就诊的时候,离他确诊糖尿病其实时间并不长,但已经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差不多接近失明了,视力只有点光感。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往在门诊中,总能遇到喜欢喝很甜的饮料的患者,多多少少我都是要劝两句的,因为医师的身份,每位患者的患病过程,其实都有些故事,有些案例值得让我们引以为鉴,毕竟防患于未然相比得病后再治是有天壤之别的。
好吃好喝,人之所好,即使是这些含糖量特别高的饮料,也并非一点都不能碰,但为了我们的身体考虑,确实只能是偶尔为之。
因为现代丰富物质条件下产生的代谢性疾病,大多都治疗难度高,并且良好的生活习惯,确实又能避免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
这里不谈戒饮料这么严重吧,但是务必要有节制。
我想在晚清民国那个时代,即使富庶如姑苏无锡等地,饮食重糖嗜甜,也远非今日可比,那个年代再甜,估计对人体的影响仍旧有限,毕竟大多数人的营养摄入总体还是不足的。
今天这个时代的都市生活,真是数千年来所未见,很多二三十年前的养生习惯,放到今天都已经不适宜了。
一文一个主题,谈太多也太散漫了,这里主要就是劝劝那些每天都要喝饮料的朋友们,尤其是喜欢喝碳酸饮料朋友们,不可太过。
怎么样能找到三观合的对象
对老年病的一些思考
我们会不会得肿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