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庆|古典审美精神在当代青年文化中的重生

 嘟嘟7284 2023-11-02 发布于北京

在“国风”大行其道的今天,汉服少女、长衫少年的亮丽身姿,已经成了互联网上俯拾即是的纷繁光景;博物馆、美术馆和名胜古迹也成了新的“文化圣地”,吸引着无数青春身影;各式“文化创意产品”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为青年人提供着礼尚往来的最佳选择……我们看到,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地位的崛起,人们自觉“仓廪实而知礼节”,希望赓续中华文脉,继承美轮美奂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活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同时,向世界提供风雅美好的中国形象。

青年文化中的“国风”意趣,毫无疑问体现着新一代人对“古典”的追慕,体现着承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贵意识。在这里,“古典”不仅体现着一种审美风格或流行氛围,也不仅代表着一种敬重前贤的历史态度,还意味着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即,对中华文明深邃精神内涵和道德品性的自信。“国风”不仅是流行于世的“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的“快哉风”,还应当是“君子之德风”,时刻体现着具备高度、深度、力度的古典审美精神。

然而,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国风”也会或多或少变成一种商品化标签。比如,滥竽充数的浮夸“古风”流行网络歌曲层出不穷,文不达意,内容贫乏,思想单薄,时常误用名家诗词典故,“化神奇为腐朽”。又比如,诸多影视动漫作品的古人角色,往往被赋予过于现代的性情与价值观,说出无视历史实然环境的离奇话语,这看似是在“现代转化”方面进行了探索,实则有意或无意忽视了理解、介绍、重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难度。如何在碎片化、部落化、奇观化的当代文化氛围里维系“国风”美学的良好初衷,使之呈现积极正面的引导功能?古典的审美精神是否能够在今天获得良性的“重生”?这是一个值得好古、尚古的文化工作者们悉心思考的严肃问题。在这方面,曾经回应过古典审美精神之现代转型问题的中国现代美学家们的观点,值得我们再度审视学习。

在晚清之际,面对潮水般涌入华夏的西方现代文化,哲人王国维曾试图在中国传统学问、尤其是宋人的金石古学当中,找寻“古雅”的审美精神,藉此重拾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兴味”:

其时哲学、科学、史学、美术,各有相当之进步,士大夫亦各有相当之素养。赏鉴之趣味与研究之趣味,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互相错综。此种精神于当时之代表人物苏轼、沈括、黄庭坚、黄伯思诸人著述中,在在可以遇之。其对古金石之兴味,亦如其对书画之兴味,一面赏鉴的,一面研究的也。汉、唐、元、明时人之于古器物,绝不能有宋人之兴味,故宋人于金石书画之学,乃陵跨百代。(《宋代之金石学》)

王国维所说的“兴味”,正是一种在严肃的赏鉴与研究工作中不断把握“古雅”的愉悦感。通过让“思古”在“求新”的探索之途中不断获取活力,对传统风尚的反观和重述,也就转而为当下的生活提供了坚实稳健的价值来源。反过来说,要让复古的、述古的文化工作具有真正的鲜活气韵(而非附庸现代流行趣味),就得切切实实进入对古典学术和文艺经典的研读考索状态,努力尝试还原物质精神文明瑰宝的源与流、根与叶、本与末。一旦具备这种“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意念,那么,青年人也就起码进入了古人所说的“诚意”与“正心”境界,在创造性转化的工作方面也就打好了观念基础。

当然,纯然考索求知的趣味,并不见得能够直接转化为多数人在审美体验当中感受到的直接魅力。古典心性的内核需要靠古雅精致的“颜值”来表出。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审美文化往往和日常生活的消费行为密切相关。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部分青年人会追求更加精致的文艺体验和审美空间,同时也在这种体验当中附加一定的象征资本。对于这类青年人,“国风”除了能展现民族的文化自信,还能彰显对高级品位和优质生活的向往。但这也意味着,纯然精致主义乃至于奢侈主义的追求极有可能在这类生活美学里悄然滋生。在《论科学和文艺》里,哲人卢梭就指出,文化阶层享受精致生活的奢侈作风会导致文艺的品质败坏,进而会让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腐化。马克思则延续卢梭的批判意识,对商品拜物教带来的异化问题展开了症候式分析。“拜物”与“腐化”的症结,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消费古典“兴味”的各式“行当”之中,将无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对未来一代人昂扬精神面貌的期待。

反过来说,要让对精致古雅文化的追求和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建设呈现出良性的社会效果,就要通过审美价值层面的引导,让消费者摆脱享乐,看到“国风”“古风”等审美文化的现代功能不在于炫示财富、裱糊身份或是迎合流行,而在于以“美”比“德”,以“精”进“纯”,让青年人的心灵秩序获得修缮。正所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文心雕龙·原道》),美丽的文理源出于天地自然大化之道的氤氲流行,唯有朝向天地的修德修身,方能让素来“不言”的“天地大美”(《庄子·知北游》)形于我们的四体百骸。在新时代,这也就意味着青年人应当开辟审美胸襟,不止步于花前月下、莺莺燕燕的一时之欢,而是“反虚入浑,积健为雄”(《二十四诗品·雄浑》)。

古典审美精神的内核是以文补质,以美正心,其要义在于世代君子毓秀刚健品格的赓续。对于当代青年文化中的“古典”意趣来说,这一层次的追求仍然有待进一步强调。在面向优秀传统遗产的尽心诚意的学习过程中,在超逾流行趣味并“迎入日月万里风”的审美修行过程中,我们中国人共同心向往之的古典审美精神终将得以重生。正如尼采借司汤达的话所言,真正的“美”的定义不外乎是“对幸福的承诺”,而真正古典的审美精神,最终指向的是下一代人所共同期待的健康、丰富且高尚的美好生活。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作者:冯庆

文:冯庆编辑:陈瑜责任编辑:杨逸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