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拉康和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什么不一样?

 小播读书 2023-11-02 发布于广东

拉康是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是法国的弗洛伊德。

但是拉康并不是对弗洛伊德思想的继承,而是对弗洛伊德思想的背叛或者说背离。

1953年,拉康提出“回到弗洛伊德”的口号,但是他的理论在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看来并不正统。

1963年拉康与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决裂,后来他自己创办了巴黎弗洛伊德学派,自立门户。

那拉康和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什么不一样呢?

核心其实在于对“自我”的认识上。

自我的话题贯穿了整个拉康哲学,但自我的概念也是最难以把握的。

今天我们会介绍三个自我,它们分别是: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自我,黑格尔主奴辩证关系中的自我,科耶夫的欲望中的自我。

我们先简要介绍一下弗洛伊德的思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建立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把自我的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

在晚期,他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人格学说,提出自我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你也可以理解为三个自我。

本我是指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部分,其中蕴含着人性中最接近于兽性的一些本能冲动,本我奉行快乐原则。

自我是指意识的部分,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监督自我,并理性满足,自我奉行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奉行至善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本我才是真实的自我,这是弗洛伊德对自我的一种颠覆。

因为,在弗洛伊德之前,自我是一个理性的存在,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自我凭借理性拥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决定的能力,正如康德说,人为自然界立法。

但是弗洛伊德颠覆了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自我的本质是非理性的,通常意义上的自我是无意识主导的,弗洛伊德曾经说:自我不是自己家的主人。

所以,弗洛伊德的贡献在于,在理性的自我背后,发现了那个无意识的自我,那个无意识自我才是原初的自我。

但后来拉康实际上抹去了无意识自我的存在。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自我就像躲在帘子背后的我,弗洛伊德习惯于把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线性意识现象视为掩人耳目的帘子,他最喜欢的说的一句话是:掀开帘子看看。

意思是说,那个真实的无意识的自我,就躲在帘子后面。

拉康后来也提到了帘子,但是拉康的回答是:看了,帘子后面什么也没有。

拉康将“自我作为幻象”,这其实背离了主流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前提,这导致了拉康和当时主流精神分析学派的决裂。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目的在于加强自我的同一性,让自我认识到无意识的存在,甚至让自我取代无意识自我。

但是拉康认为这根本不可能,自我无法替代无意识,或者完全揭示或者控制无意识,自我是一个幻象,是无意识本身的一个产物,在拉康的哲学思想中无意识是一切存在的大本营。那拉康为什么认为自我是幻象呢?

前面我们讲到,1933年拉康受到了哲学家巴塔耶的邀请,参加了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研讨会,在这里哲学家科耶夫对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诠释,对后来拉康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也有人说,拉康并不是受到科耶夫的影响,他的思想是直接来自于黑格尔,但不管怎么样这次研讨会对拉康的思想有重要影响。

黑格尔的主奴辩证关系,是用来讨论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的,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奴隶翻身做主人的故事”。

在一开始的主奴关系中,奴隶是依附于主人的,主人支配奴隶,并且奴隶的存在需要主人的承认。

奴隶在主人的支配下,被迫从事劳动并受到各种限制,但通过自我努力和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奴隶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

奴隶的自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主人的认可和承认,但随着奴隶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能力的解放,这种关系开始发生了反转,最终超越了主人的支配,实现了个体的自由和尊严,成为了真正的自我。

相反,主人因为过度依赖奴隶的劳动和服务逐渐失去了自由,陷入了一种对奴隶的依赖,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黑格尔通过主奴辩证关系,来阐述了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主人和奴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它们通过这种关系的转变来实现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由的实现。

简而言之,在黑格尔看来,自我的形成,需要依赖于另外一个自我才能被认识的,黑格尔说:自我意识是欲望,欲望就意味着自我意识不是自身独立的自足实体,它只能通过扬弃对方才能确立自身的存在。

所以,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依赖于一种关系,后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在社会关系中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的。这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自我理论的诠释。

但是哲学家科耶夫对黑格尔的主奴辩证关系做出了另外一种诠释。

科耶夫认为,自我是欲望的结果,而不是产生欲望的主体,欲望只有指向另外一个欲望才能展现自我本身。

这句话比较难理解,柯耶夫说,在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关系中,实际上人们欲望的并不是对方的肉体,而是他人的欲望,在爱恋之中,一个人是想要的是被欲望。

在恋爱关系中,一个人的存在是在对方欲望中出现的。

男朋友总是想要成为,女朋友理想中男朋友的样子。

也可以理解为,女友欲望中的男友,塑造了男友的真实自我,所以,科耶夫认为:自我是欲望的结果,这个结论非常关键,这一论点后来被拉康发展成:“根本不存在什么性关系”,你欲望的是他人的欲望,这个我们后面展开。

显然,柯耶夫把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观念进行了改装,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依赖于另外一个自我意识而存在,虽然是依赖于对方的承认而存在,但终究还是存在的。

因此,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总体上是肯定性的,但科耶夫和拉康的自我是否定性的,自我只是他者欲望的对象。

科耶夫说:真正和真实的人,是他和他人互动的结果,他和“我”,以及他的自发观点是通过“承认”被中介化的。

人的欲望不是一个既定的对象,而是指向另外一个欲望,或者说,我的欲望的本质,是我想成为另外一个欲望的对象。

在恋爱关系中,我总是存在于对方的欲望之中,总想要成为对方希望他成为的人。在社会中,我总是存在于社会的期待之中,总想要成为父母、社会希望成为的人。

这个关系就像在《自我的本质》这本书中,作者也提出:自我是一种幻象,自我不是我以为的我,也不是你以为的我,而是我以为的你以为的我。这个关系有点抽象,大家可以多想几次。

在科耶夫和拉康看来,欲望不是自我的结果,自我才是欲望的结果。

自我不是存在于我这里,而是存在于别人的欲望中,按照拉康的话说就是,我是欲望着的欲望。

我们经常说:很多人是活在他人的评价里,大概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好了,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今天我们介绍了三个自我: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的自我,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中的自我,以及科耶夫作为欲望对象的自我。

弗洛伊德的自我和黑格尔的自我是肯定性的,是生物性的,但是科耶夫把自我拉入了幻象的领域,掏空了自我的实在性,把自我作为一种欲望的对象,这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好了,今天我们介绍了弗洛伊德、黑格尔、科耶夫的自我理论,他们都对拉康的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那下一期我就开始介绍拉康的思想核心:镜像理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