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宝桢》:看懂丁宝桢执意退回朝廷20万两银子,才明白他为何能彻查历年拨款的去向

 鲁班石 2023-11-02 发布于天津
在晚清时期,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腐败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而官商勾结则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仍有一些官员保持着清廉和正义,一心一意地为国家付出,为百姓谋福。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丁宝桢》中的主角丁宝桢,便是其中尤为突出的一位。

01
丁宝桢是一位晚清名臣,一生忠诚于国家和百姓。他以清廉著称,尽管身居高位,但他的生活简朴,始终保持着清白。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正直的官员,他的人生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山东境内的黄河流域,曾经给中国带来无尽灾难,在晚清时期更是成为了政治腐败的重灾区。
朝廷每年下拨专款治理黄河堤坝,但这些款项却往往落入了私人的腰包,使治理黄河水域的工程大打折扣。
所以,黄河水年年治理,年年发大水,年年闹水灾,朝廷年年就得下拨专款继续治理。而那些负责治水工程的官商勾结在一起,就借机捞银子,中饱他们的私囊。
这一年,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励志图强,在其任上以“自筹款项,吃住在堤坝”的呕心沥血精神,彻底治理了黄河的水灾。
治理黄河水的成功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可是丁宝桢却在欣喜之中,发现了一个惊天的黑幕——官商勾结贪污治黄款。
02
属下陈云飞告诉丁宝桢,这次治理黄河实际上只花了50万两银子。
所以,朝廷拨给的70万两银子的款项中,还剩余了20万两银子。
而这个意想不到的结余款项,震惊了曾经为了治理黄河之水的款项而差点搭上身家性命的丁宝桢。
一直在治理黄河之水的工程中身体力行的丁宝桢,深知这次治理黄河更为费时费力,却只花了50万两银子,那么以前年年的治黄款项的使用情况就令人堪忧了。
所以,丁宝桢推断出,往年朝廷下拨的治黄款项存在严重的贪污问题。
于是,丁宝桢决定彻查此事。
03
为了能得到朝廷的支持,丁宝桢毫不犹豫地将剩余的20万两银子退还给朝廷,以示他的忠诚和决心。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丁宝桢执意退回朝廷20万两治理黄河之水款项的这一举动,竟然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极大不满。
慈禧气得大发雷霆,下令严查往年贪污治水款的人。而丁宝桢被任命为查办此事的全权负责人。
面对这个重任,丁宝桢没有退缩和逃避,而是大胆地勇往直前。
朝廷要员恩承,这个曾经因没有保住安德海而与丁宝桢有了过节的所谓对头,担心自己被连累,就赶紧连夜给去年负责治理黄河之水的邵宇宵写了一封密信,派人亲自送到他手里。
04
不过,在丁宝桢的仔细调查下,工地偷工减料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然而,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贪污案件,更是牵涉到了一条复杂的利益链。在这条链上,许多官员牵涉其中,而范义正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好在范义迫于重得压力,选择了主动自首,并交代了部分贪污事实。
然而,恩承担心丁宝桢会查到他,决定丢车保帅。
于是,恩承亲自找到了邵宇宵,以他全家人的生命为要挟,迫使他服毒自杀。
邵宇宵在身家性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无奈选择了服毒自杀。邵宇宵的自杀充分暴露了晚清时期政治腐败的严重性。
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官员被迫害致死,这无疑是对那个时代政治风气的一个沉重打击。
而丁宝桢在面对重重困难和压力的情况下,始终坚持正义,揭露了官商勾结贪污受贿的严重事实。
05
《丁宝桢》这部热播剧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示了晚清时期政治腐败的黑暗现实。
它以丁宝桢的决断和勇气为榜样,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都要坚持正义、打击腐败。
同时,它也揭示了官商勾结的严重危害性,强调了清廉官员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丁宝桢》这部剧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当坚守道德底线,不为私利所动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