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思考 | 谈谈语文积累——以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

 新用户75266912 2023-11-02 发布于重庆

谈谈语文积累

——以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

文/刘纯洁

无论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翻开教材,从课后练习设计、资料袋、词语表,到“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每个细节都能感受到编者强烈的积累意识。

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积累呢?

如果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就会被忽略。因此我们应该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将视野拓展开来,科学地把握积累的丰富内涵。

以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我认为至少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几方面的积累:

1

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语言材料的积累

如识字和写字,掌握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这些最基本的语言材料就像砌成高楼大厦的砖瓦一样,没有准确熟练的记忆和书写,就会严重地影响语言的表达运用。因此在中高年级仍然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加强基本字词的复习巩固,使学生掌握字词这一任务得以落实。

(二)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

例如教材中“词句段运用”,其内容包括发现词句段的一些规律,认识一些语言现象。如,引用人物说话的不同形式、带有数字的成语等。其内容都是从本单元的一些语言现象中归纳或生发出来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去发现语言的规律,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总结规律,并乐于跟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把发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之中。例如,“语文园地四”给出了三个句子:

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哎呀,”狐狸说道:“原来是这样!你这是给我设了一个圈套啊!”

教学时,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用人物说话的不同形式,再让学生回忆课文中读到过的类似句型,通过读和比较感受这三种对话形式。最后当堂书面练习,学以致用,在发现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

(三)规范语言的积累。

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学生通过规范语言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认识,更重要的是为语言发展获得了借鉴。积累规范语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阅读教学习得积累方法,学生运用方法展开课外阅读,在博览群书中积累规范的语言、精美的句段、经典的诗文。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规范语言的积累呢?


1



诵读——开启记忆宝库

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儿童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诵一些好文章,有利于培养记忆能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在教材的课后“思考练习”中也可见一斑。如“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我要多读几遍课文,把对草地和蒲公英的感情读出来”“多么优美的古诗!我能把它们背下来” “我要把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一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受课文的文质兼美,体悟情的自然流动,在一遍遍诵读中提升语感,丰富语言;二要重视背诵的指导。朱作仁先生在《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中对背诵心理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说:

“背诵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是意义识记,也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有初步的理解,如果不理解所背材料的内容,死记硬背,即使当时勉强记住,事后也很快就会遗忘。”

理解的过程是学生扩大信息来源,多方面、多角度地建立记忆支撑点的过程,记忆的支撑点越多,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就越深,记忆就越牢固。

因此要帮助学生尽可能理解所背内容,而这理解又不只靠讲解,应从记诵材料的实际出发,可用图画解释内涵的,则用图画;能借助动作帮助感悟的,就引导学生做动作;适于借助故事阐释的,就讲故事。

除了加强对记诵材料的理解,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加强背诵检查的力度。

另外,除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以外,教师可酌情推荐,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要熟读成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累语言。


2



摘抄——练就一双慧眼

就一篇课文来说,所学到的词语、接触到的句式、经典段落很多,教师自己先要有一双慧眼,确定本课的积累目标,再教给积累方法。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教学中,应把目光放在发掘课文中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没有的或者不常出现的句式上,寻找出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的差异之处。通过教学,让学生通过课文语言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语言。如,《花的学校》中的拟人句,《大青树下的小学》中描写窗外十分安静的额句子。

拿到一篇文章,应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圈点点,勾画出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词句和段落,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简要的批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读书时自觉地吸取文章中有益的“语言营养”的习惯。然后采取与同学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将语言材料存入自己的语言仓库中。

指导学生摘抄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沙里淘金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能有效地积累语言,并养成随手摘抄的好习惯。


3



复述——内化课文语言

教材中有一定数量的叙事性作品,如《小摄影师》、《盘古开天地》等。对于这一类文章可采用复述课文内容这一方式积累语言。考察各个时期的大纲,对复述教学功能和价值的认识是较为充分的,认为复述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复述直接体现着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课文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创造性地复述。如,学习了《司马光》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学习了《去年的树》后,小组合作分角色把故事演一演,这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复述方式。


4



拓展——链接相关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结合课堂教学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学生印象深刻,感觉真切,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例如,学习《灰雀》之后读一读列宁及其它名人的故事;学习《去年的树》后,可组织共读新美南吉的作品。

2

生活积累

谈到生活积累,我想起了在一次单元测试中,有的学生看图写话时问我小鸡吃什么食物,有的在排列错乱语段时搞不清植物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顺序,有的对基本的生活现象毫无所知。从未见过“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便难以体会什么是“ 郁郁葱葱”;从未留意过秋雨,又怎能感受到它的清凉与温柔呢?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就像贫瘠的土地难以满足植物的生长一样,没有了生活积累作基础,是学不好语文的。教材在编排上就非常注意语文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如,《大自然的声音》课后“读读描写声音的词语,再说说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请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家乡最美的季节。

教师要与家长携手,为帮助孩子认识事物、丰富生活表象、积累生活体验而创造条件。

3

文化积累

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学习就是语言文化的学习,它和民族的文化紧紧相连。可见,丰富文化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

例如教材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板块编排了古诗、古诗中的名句、成语、谚语、名言等传统文化内容。这些内容,无论对于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

通过阅读和积累,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祖国语言文字的隽永、优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自觉地学习、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化,不断地丰富语言、积淀文化。

“日积月累”的内容教师不必讲解,重在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通过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文化。

4

知识积累

例如:《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链接了少数民族的资料;《花的学校》课后链接了泰戈尔的相关介绍,《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补充了汪曾祺的《自报家门》片段,《秋天的雨》补充了德国乌纳.雅各布的《迁徙的季节》节选内容。

通过资料袋、阅读链接,扩充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开拓视野,有助于积累人文的、科学的知识,同时加强他们对知识、对科学的情感。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激发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有兴趣的还可以拓展探究。

如果老师懂得“胸藏万汇平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道理,科学把握好积累的内涵,积极探索积累的方法,切实让积累落地生根,何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习作能力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