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兰州家长 2023-11-03 发布于甘肃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作为一种贵金属,和金一样首先被用来制作成货币、首饰和装饰品,在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西方社会,银器是上流社会人士的生活必需品,也被看成是身份的象征。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预示着全球贸易黄金时期的到来,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市场。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8世纪,十三行因广州港口贸易的地理优势和政治条件,成为中西商贸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广州工匠凭借精湛的工艺水平,应西方市场需求,较早生产制作出专供外销的银器,并引领了18、19世纪中国外销银器生产制作风潮。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鸦片战争后,随着更多通商口岸的开放,上海、香港的外销银器业发展迅猛,汉口、九江、天津以及内陆城市北京、成都等多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本次展览展出馆藏银器共183套(374件),这批银器由王恒、冯杰伉俪捐赠,是他们多年来悉心从世界各地收藏,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工艺价值。主要包括清晚期的中国外销银器和同时期的欧洲银器,展现了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我国外销银器行业创新发展所引领的风潮之美、巧夺天工的技艺之美。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第一部分:广州外销银器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8世纪,十三行因广州港口贸易的地理优势和政治条件,成为中西商贸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广州工匠凭借精湛的工艺水平,应海外市场需求,较早生产制作出专供外销的银器。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从初期应西方订单需求制作纯西式银器的风格,到后期制作出中西风格共融、独具特色的广作外销银器。在19世纪中期以前,广作外销银器一枝独秀。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9世纪 法国咖啡(茶)壶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9世纪 中东银酒具一套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9世纪 德国镂空风车景观小银盘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9世纪 日本银鎏刻竹叶纹茶具一套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9世纪 东南亚法式茶(咖啡)具一套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9世纪 美国银锤揲城堡主题糖罐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9世纪 越南银仿兵器架叉子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十三行外销银器店:在“一口通商”时期,来华贸易的西方人基本上只允许在十三行商馆区活动。因此外销银器店铺主要集中在十三行商馆区靖远街(外国人称Old China Street)、同文街(外国人称New China Street)和新豆栏街一带、第二次片战争中,十三行商馆被大火烧毁。部分外销银器店迁至十三行商馆网边及对面河南(今海珠区部分区域)会所街一带,成起至香港、上海等地。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同文街

第二部分:中西风尚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展示西式造型银器及中国银器传统制作技艺融合之美,形成了新的审美风尚。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9世纪 银锤揲錾刻人物龙纹带盖茶壶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中国外销银器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常见工艺有锤揲、鎏刻、花丝、鎏金、镀金、烧珐琅、镶嵌、镂空等。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在西式造型咖啡壶、糖罐、奶壶、马克杯、刀叉、名片盒等器具上,饰以梅兰竹菊、花鸟纹、风景人物、龙纹等中国传统银器纹饰,形成了繁缛、华丽、中西融合的主要特征,引领了新的审美风潮。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锤揲是中国早期金银制作最常见的工艺,利用银的柔软质地与延展性,通过锤击、模具辅助等手段打击和挤压银胚料,使之成型。纹饰方面,通过堑头、冲头、模具等,对银板的双面进行打击和挤压加工,形成高低起伏的类似于浮雕的纹饰效果。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清末“慎昌”银錾刻竹纹刀叉一套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器的錾刻工艺是由玉石器和骨角器加工工艺借鉴而来,实际包括“錾”和“刻”两种工艺。錾是通过錾头在银板上打出各种凹痕,利用银的优良延展性,变形获得图案,会在背面留下工艺痕迹(背面凸起);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刻是用各种刀头,利用银的可细腻切削特性,在银板正面刻出纹饰,背面往往不留痕迹。在广式外销银器的茶具、咖啡具、餐具、首饰盒中较为常见。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9世纪 银錾刻徽章竹节纹高脚杯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9世纪晚期 银錾刻人物故事龙纹柄啤酒杯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酒杯直口,直腹,平底,重275克。杯腹壁由上至下渐阔;周身锤探錾刻刀马戏曲人物,腹壁上方饰盾形留白徽章,内壁光素无纹饰;“S”形龙纹杯柄,四足攀附杯壁上,龙首衔杯口。底部有“TW”、“大吉”款识,“大吉”的英文名称为“TAI KUT”,是广州银器制造及销售商,约始于19世纪70年代,所见实物最早纪年铭文为1881年,曾为WANG HING(宏兴)制作高规格银器。这件啤酒杯雕工精美,纹饰华丽,充分现了中西结合的审美风潮。

20世纪初 银錾刻卷叶纹葡萄剪刀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9世纪 镂空套玻璃酒瓶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镂空工艺是利用银质薄板材料的可剪切特性,通过冲、堑、凿等材料剪切手段穿透器壁,制造许多特定形状的空洞,从而形成空透的纹饰,纹饰立体、生动。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清末 银胎镂空竹鸟纹碗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民国 银镂空花鸟纹盖盒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镂空竹叶纹嵌蓝料内胆调味罐

与塔形调味罐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20世纪中期 银镂空花卉纹提篮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9世纪 银錾刻镂空竹叶纹套玻璃匹诺曹酒瓶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9世纪 银錾刻镂空云龙纹玻璃内胆香水瓶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9世纪 银錾刻松竹梅人物纹瓜形奶壶双耳糖罐、奶罐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9世纪 银胎掐丝珐琅凤鸟花卉纹盖罐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9世纪晚期 蛋壳镶银竹叶纹执壶及蛋壳镶银竹叶纹小杯一对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执壶及小杯巧妙地使用蛋壳作壶及杯身,较少见。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内胆、耳、盖组、壶嘴均为银质、饰以竹叶纹,采用了鎏金、烧蓝、捶揲鎏刻及贴焊等多种工艺。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贴焊工艺是利用银器的优良可焊性,使用焊药将预先制作剪切好的纹饰造型贴在器物上,省去了锤揲、鎏刻等复杂工艺,降低制作成本,这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销银器中较为流行。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20世纪初 玻璃嵌葡萄纹银酒瓶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清代 银黄包车形调味罐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一位赤脚戴斗笠的车夫,拉着一辆人力车,车轮可以转动,车上放置三个银鎏刻小罐,车夫的表情和动作生动形象。既是餐桌上的调料罐,也可以当作摆件,设计别具匠心。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清代 银推车形调味罐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第三部分银饰生活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中国外销银器业不断适应社会变迁和市场需求,制作了各种类型的银器,从日常实用餐饮茶具、社交礼仪名片盒、到文房珍玩纪念摆件、银光丽影金银首饰。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外销银器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并使用。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清末 银錾刻龙纹玻璃把镜与银錾刻双龙戏珠带柄梳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清末 银錾刻人物纹化妆盒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清末 银饰摆件一组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民国 银海珠公园模型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海珠公园亦称广州第三公园,建于民国时期,坐落于珠江中一块巨大的礁石——海珠石之上。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海珠公园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平面布局参照了西方庭园设计风格,呈东西轴线对称形状。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沿着公园的中轴线,自东向西分布的景点及建筑依次有:程璧光铜像、铜壶滴漏亭、李忠简公读书处、音乐亭、喷水池、厕所等。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岛的东西两侧,还分别建有门口牌坊和观景玻璃屋。十余株古榕和古木棉,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些景点之间,让公园绿意盎然。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海珠石原为珠江航道中的一块巨型礁石,长百余米、阔50余米,与陆地的长堤大马路隔江相望,亦被称为海珠岛,位置就在现在海珠桥的西面。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海珠公园图片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民国 银鎏金“六榕寺”塔摆件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民国 银七层宝塔摆件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民国 银累丝嵌松石玛瑙公鸡型小摆件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9世纪晚期 银仿制竹编筲箕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20世纪初 银制三枪船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清代 银累丝蟠龙纹名片盒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花丝工艺,又称累丝工艺,是指将锤揲成极薄的银片拉成极细的银丝,再经掐、填、堆、垒、织、编、攒、焊等技法,做成各种平面或立体的图案纹饰,同时还结合使用镶嵌、鎏金、点翠或珐琅等工艺。此种工艺可以用较少银料制成较大体积的饰品,中国外销银器中西式提篮、花瓶、扇子、名片盒、首饰盒、茶叶罐等制作中使用较多。

19世纪 银累丝盾牌纹名片盒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通体以粗银丝作骨架,以连珠状细银丝累出郁金香花形,中部为盾形徽章留白。这个名片盒造型轻盈通透,保存完整,累丝工艺纯熟精湛,是广作外销银器的经典品种。

清末 银累丝开光花卉龙纹名片盒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通体银质,由盒盖、盒身组合而成,亚字形,子母口。两面中部开光内以细银丝累出的网状纹为底,采用盘曲、堆垒技法,一面饰盘龙纹,另一面饰花卉纹,周边以银丝累出卷草花卉纹饰。

清末 银累丝烧珐琅彩“福庆有鱼”纹名片盒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累丝材质,西式书籍状,盖身一体,左侧上方附按钮。盒身以细银丝累出网状纹为地,正反两面各有一个长方形开光,一面镶嵌银累丝“福庆有余”纹,居中椭圆形留白开光;另一面以粗银丝饰凤穿牡丹纹;边饰蓝、绿色烧珐琅彩花叶纹。该名片盒制作精美,种材质相结合,造型轻盈。

清末 银累丝镀金开光双龙纹名片盒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通体银镀金,西式书籍状,盖身一体,左侧上方附按钮。以细镀金银丝累出网状纹为盒身正反两面各有一个长方形开光,开光内采用盘曲、堆垒技法饰双龙戏珠纹。

外销银器的价格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831年,美国人罗伯特·贝内特·福布斯从广州购买了包括茶壶、餐勺在内的6件银器,共花费了36.05美元。其中,31.15美元是银器用料的价格,4.68美元是加工费用,另外23美分是付给买办的。工费约占总价的15%。而在欧美,费率最高可达100%。中国加工费比欧美国家的加工费要低很多。

——根据美国学者福布斯《中国外销银器(1775-1885)》和中国学者陈志高《中国银楼与银器》整理。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第四部分:银楼流芳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十三行商馆被大火烧毁,部分外销银器店迁至十三行商馆周边及对面河南(今海珠区部分区域)会所街一带,或远至香港、上海等地。在上海出现了大量的专营外销金银首饰的“粤帮银楼”。随着开埠通商的城市越来越多,九江、汉口、天津等口岸城市及内陆城市北京、成都等多地都有大量开展外销银器业务的银楼。

民国银双龙戏珠纹海藤手镯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藤镯是工匠们通过对特定藤条加工而成,是一种手镯类型的总称,行内将一半是金或银做的镯管再配上其他材质完成的手镯统称为藤镯。近代很多著名银楼都有制作镶金银藤镯的记录。清代女子已将藤镯作为嫁妆置办,在民国依然受欢迎。此款藤镯有“ SILVER ”标识,为银器纯度标识。

清代 银鎏金累丝烧蓝盘龙纹圆形盖盒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鎏金是将纯金和汞按一定比例合成金汞,俗称金泥涂抹在银器上,在火上烘烤,汞遇热蒸发,金留存器物表面。因水银蒸气剧毒且鎏金成本高,后来被镀金所替代。镀金通常采用电镀方法将金镀在器物表面,或通过金盐置换法将金离子还原在器物表面。与鎏金相比,其金膜覆盖均匀一致,但要薄很多,耐磨性差,耗金量大幅减少,成本低。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20世纪初 银累丝錾刻烧珐琅彩松鸟纹盖罐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四瓣花型盖罐,深腹,平底。通体采用银累丝网状纹铺底,錾刻花叶纹装饰,罐盖嵌珐琅彩松鸟纹,配绿松石、红珊瑚圆珠点缀其间;盖钮为一花苞,顶饰一颗椭圆形绿松石,底部为绽放的花瓣纹;罐身饰珐琅彩松鸟图于四如意形开光之内;圆柱形直身内胆,素身无纹;底錾“SILVER ”款。这个盖罐做工精巧,材质丰富名贵,集工艺美和实用性于一身。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珐琅在银器上的运用,也称为烧银蓝、点蓝。珐琅是一种硅酸盐类物质,质硬,耐磨,不溶于水,表面光泽度强。在银器的表面涂以各色珐琅油料,干燥后经约600℃火烧制,即可得到珐琅彩银器。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此工艺因以蓝色釉料与银色相配,最美面又称为“烧银蓝”,银蓝的色彩具有水彩画的透明感,别有情趣。另外,画珐琅在外销银器上也有少量运用。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錾刻嵌珠石烧蓝片花卉蝴蝶纹南瓜形盖盒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铜胎银浮雕珐琅彩花卉纹方形盖罐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累丝烧蓝嵌白玉花伴花卉纹盖盒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清中期 银鎏金花丝烧蓝花卉人物纹提篮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通体银质,由篮盖和篮身两部分组成。盖面、篮身均加饰烧房屋亭阁、花草树木纹蓝绿珐琅片。整器采用花丝、镂空、烧蓝技艺相结合,风格华丽精美,制作工艺复杂。

清中期 银累丝烧蓝庭院人物纹委角形盖盒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民国 银累丝鎏金烧蓝嵌宝花卉卷叶纹执扇形摆件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采用银鎏金累丝作地编织出细密繁复的花卉纹作扇面,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同时结合烧蓝工艺,饰以精美缠枝西番莲纹,流光溢彩,工艺精湛。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清 银累丝烧珐琅彩花卉龙凤纹盒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清代 银鎏金点翠麒麟发饰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细节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麒麟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放大图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清代 银累丝花卉纹镶紫水晶手链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民国 银鎏金烧蓝镂空花卉纹小球四个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民国 鎏金花卉纹发簪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民国 银押襟三件套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解放后 银累丝烧蓝花卉纹手链(中间)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解放后 银鎏金累丝嵌虎眼石花卉寿字纹手链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解放后 银累丝嵌宝石烧蓝花卉纹手链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解放后 银累丝嵌孔雀石花卉纹手链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解放后 银累丝嵌牙雕童子纹手链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解放后 银累丝嵌烧蓝玉石手链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解放后 银累丝嵌狐眼石花卉纹手链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19世纪 银累丝鎏金嵌宝石“大清国宝”寿字纹手链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解放后 银累丝嵌青金石花卉纹手链(最上)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解放后 银累丝嵌红玛瑙烧蓝花卉纹手链(左)

解放后 银累丝嵌玛瑙手链(右)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解放后 银鎏金龟形累丝团寿纹壳嵌狐眼石手链

银器之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