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天地|明代李渭:孤帆一片日边来

 恶猪王520 2023-11-03 发布于新疆

人物史专家、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厐思纯,在《明清贵州六千举人》一书中,把李渭显赫地摆在了贵州六千举人的第一位,初看有些惊讶,细思也很自然。说惊讶,是指从时间顺序上看,处于明代后期出生的李渭,无论怎样,也不可能排在第一位;说它自然,那是综合考量了李渭一生的功绩。他出类拔萃,当之无愧。

  李渭(15131588年),明代贵州思南人,著有《先行录》十卷,提倡以行为先,明确了一切真知,源于实践。受皇帝赐联“南国躬行君子,中朝理学名臣”。正是心中有了“躬行”这一定盘针,他在政治生涯中,与另外六人,因为政绩突出,被明王朝中央朝廷考核认定为“卓异”,于一五七一年正月上辛日,在北京接受皇帝的宴请与奖励;后又被朝廷认为是“通才”,个人立德、立功、立政、立教、立言均堪为典范。
  李渭曾经为京师户部员外郎。史料记载:当时的京师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常住人口已达120万人。这是贵州人的骄傲。
  贵州的母亲河乌江,以两千多米的天然落差,逢山开路,划破重重大山,汇入长江,在中原大地回旋交融、激情澎湃。李渭像黔东北乌江上的一叶孤舟,劈波斩浪,驰进了明王朝政治文化大舞台。
  李渭一生受百姓爱戴。当他离开任地,地方百姓为他建去思碑,纪念和颂扬其善政良言。去思碑不仅以碑的物质形式立于一地,更主要的是塑造地方的集体记忆,也以文本的形式流传于士人之间,成为研究个人难得的文献。我国几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各年代留下的去思碑总计也没有超过四百通,而当时安徽和州人为李渭建的去思碑,通过府志记载而流传下来。
  穿越400多年的时光,回看这些文字,我们为贵州大儒李渭赞叹!李渭一生躬行践履、笃实力行,突出一个“行”字,发展了知行合一的理学观,独树一帜形成了“行知”学说,尊崇儒家正统之学,倡导为学就是“求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每一个“己”都在由天时和人事构成的生活情境中活动,仁才能真正被践履和成就。
  李渭在阳明心学实践中有新的突破,对贵州王学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历经了毋意说、本体论、功夫论,最后认定先行说、躬行论。形成了“必为圣人”的做人之道,追求“中和”的宇宙之观,倡导“为仁”的政治理想,着力“躬行”的治学之志,最终创立了“以仁为本,以行为先”的心学体系,成为一代理学大师。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近于仁、依于仁、安于仁。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实践,只要是服务于这个大局,都是对仁的实践。
  作为王阳明弟子蒋信的学生李渭,躬行践履,把恢弘历史文化中的宝贵儒学精神,进行了实践与发展,使儒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他的一生政绩成就与理学成就双璧交相辉映。
  在广东惠州、潮州,李渭发展地方教育和施以仁政,敢于面对问题,化解各种矛盾,通过发动群众,有效打击了倭寇来犯。《明朝广东历史大事记》记载:李渭平定了外乱,内乱又再次发生。大量的流民涌入两广,李渭采取由两广安抚失业流民,根据各自的需要选择地方安居下来,五年之后才征收他们的赋役,稳定了局势,平息了战乱。
  他在惠州、潮州,亲自训练水军,制定值守巡逻制度,修城池,开驿道,体现了非凡的军事谋略。
  由于杰出的政绩,李渭晋升为云南左参政。成为民族团结、乡村治理的典范。
  李渭一生,勤奋好学。他说:“我于学,直拼生拼死不休!”“学贵在于进德。”
  新时代,我们研究李渭,就是要倡导躬行践履、以德为先、勤奋上进、以身报国。
  儒学铺染了中国人的生命底色,包含了我们的价值信念与民族精神,李渭“躬行践履”“笃实力行”“确认、明意、运用”的思想,作为一种自修方式或自我教育方式,深深影响着我们。
  李渭虽似黔东北乌江上的一叶孤帆,但有四位解元(乡试第一名),五位状元(殿试一甲第一名)以及皇帝、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等顶层人物与其以书信方式,探讨理学。近现代李渭研究者更是风起云涌,他们之中不乏博导、博士、研究生、本科生、普通民众。这样的高度关注,与其个人的官品、学品、人品不无关系。
  回顾李渭64岁从云南致仕回乡,在家乡思南一边从教,一边开始撰写他一生最突出的成果《先行录》(十卷),全面总结了之前的观念,对其理学成就就进行了升华。《先行录》倡导以行为先,实践出真知。这一思想,达到了同时代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只可惜,贵州山川阻隔,李渭又已退休,再没有更大的影响力,《先行录》的重要观点,虽已在明代的思南就已提出,却没有最终得到重视。就像一束耀眼的智慧之光,在贵州的大山闪现,因为山高路远、浓雾深锁,没有被外界发现。
  黔山梵岭走出来的李渭,靠的是躬行践履、行而不辍的实践。大山深处的拜师求学,国子监的挑灯苦读,华阳的农业水利实践,和州的政治改革,广州抗倭的排兵布阵,云南的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均是躬行所得。云贵两省士子入翰林院授职第一人丘禾实,在《大中大夫云南左参政李同野》中记载:“先生(李渭)一举卓异,再举通才,以先生知兵故,是时先生名闻天下也。”
  大有所为的新时代,我们对李渭的仰慕,又怎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不把他的躬行思想贯穿于我们工作的始终呢?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3年第10期

张安国,作家,铜仁市社科专家库成员


版式:刘  丹  刘  丽
责编:王封礼
统筹:姚胜祥
审核:罗  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