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渭南 曹改良】原创//我入伍前后遇到的四位改变我命运的“伯乐”

 汗滴化雨伴笔耕 2023-11-03 发布于陕西

   2023第307期总第2381期  




我入伍前后遇到的四位改变我命运的“伯乐”

很欣赏这样一段话:“记忆象一壶陈年老酒,尘封的时候,它静静的埋藏在心底,开启的时候,它沁人心脾,余味绕梁。” 
我从军前后,先后遇到了四位“伯乐”,正是由于他们的相知相帮,才使我从一名普通的返乡知青,变成了一位国家公职人员,实现了人生阶层的跨越。

我人生遇到的第一位“伯乐”是本村婶子刘景凡。

那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1972年秋我从家乡崇宁中学毕业,当时正值“文革”中期,面对大学停办、无学可上之窘况,一直学习成绩尚可的我依靠上大学改变命运之希望破灭,只能返乡务农。虽然由于多喝了几年墨水,加之酷爱读书,还有点小学问,返乡不久就当上了几乎半脱产的批林批孔运动的理论骨干,获得了驻村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和大队干部的青睐,前程似乎一片光明,这一方面增加了我的自信,但更促使我渴望走上更广阔的舞台,做更好的自己。于是我几近痴迷的想上了当兵,走当时这条唯一可改变命运的“独木桥。”但那时候当兵谈何容易,想当兵的人能挤破门槛,家里人脉资源有限,只有与母亲情同姐妹的邻居、时任村副书记的刘景凡婶子倾力相帮。为了找人相助,我借了辆自行车,载着婶子长途骑行几十里赴正在修建的桥南箭峪水库工地;定兵关键阶段,我又载她夜行数里赴公社找人,终于如愿穿上军装,奔赴西北军营。走上了以身报国的道路。

我入伍后碰到的第一位伯乐是指导员贺作银。

那时由于中苏关系紧张,国防施工任务紧迫、繁重,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将军特许我们团多征召近千名新兵。团里没条件集中训练,于是我们被直接安排连队接受训练。开训数天后,团首长下连看望新兵。记得我们正在坑道深处的班宿舍分班学习时,团首长在营连干部的陪同下来到我们班,亲切的询问我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由于我们新兵新来乍到,这一行人中我仅认识贺指导员。当问到我这个班里第一高度、连里第二高度的新兵时,也许是十余年寒窗苦读铸就的读书人那种特有的气质吧,几位首长似乎特别有兴趣,这个问文化程度,那个问爱好兴趣、使我应对不暇。临走时,那位中等个头、双目烔烔有神的首长特别鼓励:小伙子。好好干!后来才得知,那天来的两位团首长是副政委刘正祥、何杏初,最后特别鼓励我的是营教导员张忠祥。那天的情景指导员可能印象深刻,贺指导员此后对我似乎格外关照。不几天全营新兵汇操,我被安排代表本连新兵口头点评;连里办墙报我任主编;团里工作组了解基层情况的座谈会我几乎一次不漏。后来又提拔我当副班长、文书。使我从此与文字结缘,并成为终生的爱好!

我入伍后的第二位伯乐是教导员张忠祥。

在1974年冬季全团在环古浪防区进行的为期两个月的野营拉练中,我在团指办的《简报》上陆续刊发了几于关于军马管理、发挥党团骨干作用的稿件,获得了较大的关注和反响,张教导员破例约我谈话,给予热情的鼓励。返回营区不久,就调我赴营部任代理书记,可能是全团近千名同年入伍战友中代理干部最早的。后来虽然由于不可抗力因素我回连锻练,但不久又重返营部。一直代理到正式提干。正是由于到营部工作这个平台后,才使我有机会认识了好多领导和朋友,也使他们认识了我。营里两任营长赵成功、王志建,副教导员任德全,并与他们成为“忘年交”,在我提干有人设梗遇阻的情况下,赵、王、任三位老领导鼎力相助,终于使我渡过难关。

我在部队遇到的第三位伯乐是时任师宣传科长吴佩信。

吴科长是师里公认的笔杆子,为人处事低调,思想理论水平雄厚。我与他的认识还是从“笔会”开始,我74年参加团里新闻报道培训班时,业务能力一直名列前茅,每次的消息、通讯写作都作为范文推出,结业安排时,当时的宣传干事杨树峰是确定我留团报道组的,后来另一位干事可能有不同看法我未能留成。使我失去了很好的学习提高的机会。那时我们部队驻地分散,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曾写东西寄请吴科长修改指点,慧眼独具的吴科长对我的写作基础颇为看好,我提干不到两个月就被他抢先挖走。在师政治部这个平台上,使我机会同战区内各路高手同台竞技、思想碰撞、切磋交流,业务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为我在部队、在地方,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如今,在夜半时分,我常常会想起那些改变我命运的“伯乐”们,看着和他们的合影,想着当年的点点滴滴。感谢人生道路上与他们的偶然和必然的美丽遇见,感恩他们给了我丰盈而缤纷的人生。
当然,个人的潜质是成功路上的一个保障,但“千里马”终究是离不开伯乐的。也正是他们的“慧眼识珠”,才真正意义上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他们在我最关键的时候,给了我最恰确的引导,从而使我“睁开了眼睛”,与优秀者为伍,开始刻意提升自己,慢慢甩开大队伍,走在了同行者的前面。使未来的人生道路,变得更加清晰、更加通畅。
如今,我也渐渐老去,这几位“伯乐”也进入了人生的暮年,我在內心感恩的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常和他们微信联系,吴科长说:我是他每日仅收到的三份微信“早安”问候者之一;景凡婶说:我是每隔段时间必会抽时间去坐坐的晚㹃之一。我觉得:做人,一定要知恩图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忘了在你落魄时为你雪中送炭的人,不要忘了那些在你低谷时默默支持陪伴你的人,不要忘了不辞辛苦操劳生养你的人,知恩感恩才是人的根,一定要守好了!
如今这些有恩之人年事已高,“门前冷落车马稀”,能使他们因为我的关爱,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温馨、知足和丰盈。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应该能够做到的。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曹改良,1953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上过学,当过兵,从过政,但喜欢的还是读书、思考与写作。有数百万字作品见诸报刊、杂志与新媒体平台。《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

告作者书

      由于编辑时间有限,无法保证逐字句推敲审核,为提高文稿质量,建议所有来稿请自行核对,对文中文字、标点符号严格把关,减少失误,如编发后发现错误,会在文后留言更正,同时,来稿尽量附作者简介和照片,方便对作者宣传推广。

       谢谢合作!

汗滴化雨伴笔耕  

文学交流的平台   文友聚会的乐园

美文不断  精彩常现   喜欢就关注我

主编:康国光  首席评论员:祝红利

欢迎关注我们

有您参与更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