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补锅匠”写了一首诗,4句皆经典,传了上千年

 半城湖之缘 2023-11-03 发布于安徽
原创2023-11-02 20:47·愿为明月入君怀

关注明月,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01

唐代隐士和游侠风盛行,所以李白出门要佩一把剑,王昌龄出门也要佩一把剑。

并且,他们都曾隐居过,李白18岁隐居大匡上学“纵横术”,31岁又隐居桃花岩;王昌龄23岁入嵩山悟道;王维27岁隐居淇上;孟浩然曾和张子容隐居鹿门山;李商隐科举失败后,在玉阳山闲隐三年……

当然,他们隐居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再入世俗,并非像陶渊明或者张志和那般,真的不问世事了。

我们常说,大隐于市,小隐于野,其实只要心里平静,在哪里都能活得自在。

就像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他就是一个结庐草野的诗人,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可他的诗却满誉天下,几乎人人会背。

下面我们就讲一下这位传奇的“补锅匠”。

02

他叫胡令能,约唐德宗贞元和唐宪宗元和年间在世,中唐虽然也有自己的问题,但“安史之乱”的伤疤基本修复了,甚至短暂地出现了“元和中兴”。

没有战乱,民生富庶,文化就繁荣,所以中唐出了很多大名鼎鼎的诗人,如韩愈、白居易、元稹、韦应物、张籍、刘禹锡、柳宗元、孟郊、贾岛、李贺等。

不过这些和胡令能没关系,他只是一个农夫,平日里靠给人修补锅碗盆缸为生,所以人送绰号“胡钉铰”。

比较清闲的时候,胡令能就写写弄弄,作两首诗,自娱自乐而已,偶尔也拿给村里的黄二婶、陈四娘、刘阿婆看,久而久之,经过口口相传,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了。

甚至,在县令当官的韩少府还慕名而来,刻意拜访了胡令能,胡令能也临场发挥,写了一首诗送给了韩少府,题为《喜韩少府见访》: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人怕出名猪怕壮,有了点名气后,自然就会有人问,他同样是务农、补锅,怎么就能写出那么好的诗呢?

对此,胡令能有自己的解释。他对乡亲们说,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白胡子道长来到了他房间,趁他睡熟割开他的腹部,将一本经书塞进了他的肚子里,从那以后,他就会写诗了。

这自然是一个玩笑,实际上还是胡令能喜欢读书,同时对事物的观察入微,所以才能写出下面这首千古经典。

03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出自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下面我们再深度解读一下这首诗。

04

诗文大意可解为:

远远地望见一个头发蓬乱,面容稚嫩的孩童在河边学钓鱼,他怕鱼看见他的身影而不上钩,就侧着身坐在青苔上,又用河边的杂草将自己掩映起来;

听到有问路的人走过,孩童连忙摆手,示意自己不敢说话,怕惊扰到河中的鱼。

胡令能这首诗,满是童真童趣,画面极其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他先是描写了小童的样貌,乡村孩子都比较野,所以头发乱糟糟的,随后诗人又写了小童钓鱼时的神态,一幅认真又可爱的样子,活灵活现。

当有路人问路时,小童连忙摆手,这并非是没有礼貌的表现,而是害怕惊扰到河里的鱼。

纵观全诗,诗人用朴素的笔触描写了一幅小儿垂钓、充满童趣的画面,诗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过多的加以雕饰,可读来却让人印象深刻,从艺术角度讲,完全不输杜牧的《清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这首诗才能成为千古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