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面故事丨访谈侯莉敏:学前教育,要把中国故事讲到国际上去

 盐心Jaffe 2023-11-03 发布于四川
"
过去十年,学前教育实现了基本普及普惠,入园难的问题基本缓解了。但是这几年,如何进一所质量好的幼儿园,又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入园难,变成了入好园难。

“儿童中心”“儿童视野”这些理念,越来越被关注,我们知道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儿童发展。那么当下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儿童,应当是什么样的?他们应当是知晓自己本土文化的,也应当是了解整个世界发展趋势、能为世界做贡献的。
"

侯莉敏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01

「新教育家」:侯老师您好。201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被称为“学前教育春天的到来”。之后这十年,学前教育发展如何,经过了怎样的历史阶段?为之后的高质量发展,做了怎样的铺垫和准备?

侯莉敏:学前教育这十年历程,是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史里非常重要的十年。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学前教育就被列入了国家发展规划来进行阐述,并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定,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加以高度重视。

但在这十年刚开始时,确实面临着之前 积累的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里起步最晚,发展最弱。比如幼儿园,其园所布局,当时还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

所以国家在决定要把学前教育作为重点来抓的时候,很重要的就是先解决规模问题——怎样在数量上保障学前教育,怎样从老百姓的角度解决入园难的问题。

国家在规模布局上做了统一要求,启动了三次行动计划,前两次是三年行动计划,第三次是四年行动计划,一共十年。这三次行动计划是历史性的,也是奠基性的,为学前教育发展做了重要保障。

当时,国家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大力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中央财政主要是投在教育资源最薄弱的西部地区农村,然后逐渐把中部及乡镇以上的县纳入进来;东部,就是由地方财政来支持发展学前教育,第一步就是布局规划,扩大公办幼儿园数量,同时对包括民办幼儿园在内的整体幼儿园发展,做了一些规范性要求。

幼儿园活动一隅

02

「新教育家」:以您亲身所见,为什么说2010年前后,学前教育到了亟需发展的时候?当前,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又是什么?

侯莉敏:我记得2011年前后,当时广西成立了一个县域农村工作小组,我们去到一个村里,一位老爷爷见我就问,你们是来办幼儿园的吗?我说是的。他说我家孩子已经5岁了,能像城里娃娃一样,也有幼儿园上吗?说完,他露出了一种期盼的眼光。这个场景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入园难、入园贵等一系列问题,跟我们学前教育长期以来底子薄、规模小、普及弱的困境,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当时国家对学前教育的第一笔资金,就是给到西部农村,去解决幼儿园办学规模和资源等问题。

到了2021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包括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达到24.5万所,占幼儿园总量的83%。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88.1%,比2011年增长了25.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实现了基本普及普惠。

回看这十年发展,入园难的问题基本缓解了。但是这几年,如何进一所质量好的幼 儿园,又成为大家的焦点。问题从入园难,变成了入好园难,也就是说,如何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质量建设。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学有所 教”向“学有优教”、从追求“有学上”到追求“上好学”,人民群众对满意教育的标准,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这种对美好教育生活的 向往和需求,必然会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高 水平、高层次发展。

因此,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成为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前教育的发展,赶上了 时代步伐。

侯莉敏讲座现场

01

问:在学前教育发展初期,我们的一些概念还来自外国教育理论,这十年,我们如何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发展出适合我们自身的理论体系?

侯莉敏:十年前,幼儿教育里的西方概念还不少,当时整个幼儿教育还是在比较、借鉴中学习,但是走到今天,大家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并不是其他国家的样本能解决的,比如我们现在在谈“高质量”的时候,相应的就要谈“现代化”——中国本土化的、解决问题的现代化方法是什么?

像“儿童中心”“儿童视野”这些理念,越来越被关注,我们知道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儿童发展。那么当下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儿童,应当是什么样的?他们应当是知晓自己本土文化的,也应当是了解整个世界发展趋势、能为世界做贡献的。

所以站在这个角度,今天的幼儿教育,不仅在内部教育教学策略上发力,还在我们原有的教育过程和教育问题的基础上,开始放高、放远了,关注现代化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的影响,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幼儿园室外课堂一景

02

「新教育家」:侯老师,在学前教育这十年的“跨越式”发展中,我们获得了怎样的成果,积累了哪些经验?

侯莉敏:其实各个地方都有做得不错的,只是问题的解决,各有一些不同的方法。

大家觉得解决得比较好的几个地方:一是上海。因为上海经济条件较好,所以教育投入的财政保证是比较好的。还有,在学前教育最早的布局里,上海就已经布局到不仅解决上海市户口,还解决进城务工的外来人口子女入园的问题。比如有些地方,为流动儿童专门设立幼儿园,进行家庭教育补足,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

而且上海在比较早的时候,就不仅关注3-6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还关注到托幼一体化。他们在人员问题的解决上也做得比较好,形成了高质量的体系构建。比如说教研员,一直是数量、质量最充足的,在幼儿园教师的两教一保(注:指在幼儿园中,每个班配两名专任教师和一名保育员)配置上,也是一开始就解决得比较好。队伍强,机制又跟得上,所以上海的学前教育一直处在发展前沿。

二是江苏。在全省开展课程游戏化,讨论课程跟游戏的关系。其实从规划布局,走向内涵质量,这个转型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江苏以整个省的角度来推进,在探索方向上,做了一个比较好的尝试。

比如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做综合性教育课程改革,较早提出五大领域课程,强调学习就是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进行经验建构,但是又把知识学习融入其中,形成了很好的课程样态。

三是成都。这几年在“幼有所育,幼有优育”上,也是做了贡献的。比如金牛区的游戏活动,蒲江县的自然教育、生活教育,都是因地制宜,在把教育之根扎于本土,同时遵循幼儿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做的一些探索。


其中蒲江县南街幼儿园较为典型。蒲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自然生态环境比较好,同时,南街幼儿园处在城乡结合部,招收的孩子有来自务农家庭的,也有来自务工家庭的。综合以上情况,幼儿园发展出了自己的教育内容,并在几任园长的接续里,很好地延续了积累的有益经验。

比如种树,让孩子看到树木发芽、开花、结果整个过程。没有单单强调科学教育、生命教育或社会教育,而是将这样一种社会的生态养育,及生态的社会文化养育结合得很好。

这所幼儿园还做了一个小班、中班、大班的课程连续。小班的孩子“玩娃娃”;中班的孩子在后花园做社会性游戏,在较小的空间里,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及行为,达到一个较高的认知度;到了大班,全班孩子共同玩一个主题游戏。这些内容,是所有幼儿园都可以参考、学习的。


这样一些可圈可点之处,全国都有涌现。总体来说,关于学前教育,我们可以开始讲中国故事了。当然,怎样把中国故事讲到国际上去,我们还要再努力。

侯莉敏与老师们交流现场

03

「新教育家」:如果说教育,就是解决本土的实际问题,那么是否可以说,从大方向上,我们仍然沿着某种教育传统前行?

侯莉敏:我们的教育传统对人的培养方向,就是守正创新。所谓“正”, 正直、善良,就是我们绵延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

但是我们说传统文化教育,不是读些经,或把过去打鱼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展示出来等等。不是一说到传统,就是过去的生活方式,我们更要与时俱进。

比如你喝热水,用新式茶具,新式泡法,未必就要像古人那样喝。重要的是,爱喝热茶是中国人的传统。我们摒弃的是壳,留下的是核,你不能“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掉”。

而且,传统文化一旦具体化,可能就会窄化,认识上就会产生偏差。其实传统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从物质里生长出来的精神,才是能够传承的。我们应当关注文化对人的品质的养成作用,所谓“立德树人”。

▲侯莉敏在分享现场

01

「新教育家」:侯老师,当下的学前教育发展,还有哪些尚待完善,或可以期待的?

侯莉敏:形式上大家都知道,观念上也知道,你和他谈,谈得头头是道,但是否真的落地了,真的促进了儿童的长效发展,还需要一些时间来观察。

比如不久前我参与一项调研,对学前教育十年发展,做一个普及普惠方面的评估——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工资有没有达到最低保障?编制水平达到了怎样的合格率?科学保教怎么落实?……相当于给学前教育做一次全面体检,为构建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做好准备。

接着是做两个实验区,一是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实验区,一是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这两炮即将打响,从普及普惠,大力往高质量上推。

02

「新教育家」:人口波动,给学前教育发展带来哪些压力和动力?

侯莉敏:从今年幼儿园的招生情况来看,人口是在减少的。我走访了一些幼儿园,小班已从三四个班,降到一两个班,人数也从25人,降到20人左右。将来我们要面临这样一种情况:不是家长找幼儿园,而是幼儿园找孩子。应对这样的变化,重新布局,动态调整很重要,在审批幼儿园上,要更谨慎。还有就是防止幼儿园,尤其是一些民办幼儿园打价格战。

从幼儿园的角度,也会面临着要不要招收两岁的低幼儿童、低幼儿童跟3-6岁孩子如何相处、师资怎么培养、课程如何跟进等问题,这些都对幼儿园发展形成了压力和动力。

03

「新教育家」:一些民办幼教机构,会依据自己的某种标准,尝试做一些创新教育,您如何看?

侯莉敏:这就要从历史说起。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幼教一出来就是“两条腿走路”,一是为国家发展、儿童发展,一是为解放妇女的劳动力。在鼓励社会各界办幼儿园的形势下,以非正规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一种补充,在当时是有价值的。

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格局调整,如果全中国的孩子都能解决入园难的问题,未来再把入好园难的问题解决掉,我想这样一种正规系统,是主体,也是主流。非正式的、非正规的幼儿园,可能就会慢慢减少。

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幼儿园,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创新,都要遵循三个规律:一、国家发展战略;二、儿童发展规律;三、教育发展规律。

在这三个基础上,做任何创新都可以,但不能另立名头,甚至有些“创新”,连教育规律都不符合。比如有些幼教老师,宣扬解放儿童天性,最后解放得连教育的基本规律都抛弃了,是不合适的。

什么叫创新?创新首先要有个原型,对原型的突破叫创新,而如果完全推翻了原型,那就不是创新,是创造。你以为抓到了教育中的某个问题,然后自己觉得解决了这个问题,结果却带来更多问题,你自己不知晓而已。

04

「新教育家」:这十年来,学前教育各个单位、机构都在为变革做一些推动,是否可以谈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在其中做了怎样的工作呢?

侯莉敏:我们研究会是中国学前教育里,由民政部批准的一个学术组织,国家一级学 会,很多工作也是在教育部、民政部的引领 和指导下开展的。

这些年来,国家对社团组织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严格。我们在加强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也在思考,中国的学前教育应该如何发展。这十年来,许多我们研究会的专家,都亲历或参与了国家一些政策从制定到落地的过程,以及各省的一些具体工作。

另一方面,我们加强宣传,进行观念到理论到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比如每年的国家宣传月活动,研究会都跟着教育部一起,参与实施,形成了一股全民参与的阵势,做大篷车活动、做演讲活动、向群众宣传…… 这十年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我们发现,学前教育不仅仅是学前幼教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如何在全社会营造正确的育儿观、教育观、儿童观,我们是参与其中的,比如说像文章发放、报告宣讲、视频制作,以 及宣传手册的编制并发放……

在这样一系列国家部署下,家长们的育儿观得到很大改善。以前计较孩子认多少个字,现在普遍都会说,我的孩子是安全的,幸福的,快乐的,就好了。为学前教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是做了贡献的。

05

「新教育家」:政策咨询、社会宣传方面的贡献,那么学术引领方面呢?

侯莉敏:我们通过9个专委会的工作,分方向对学前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及专业领域,做了一些研究。也推出了系列学术活动,特别是在线上,参与量和影响力都比较大。比如我们教老师们怎样进行云教研、云教学。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对外交流。我们有一个对外交流机构,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一直在参加世界学前教育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及亚太活动。2021年,我们在杭州召开了亚太会,把学前教育的中国经验介绍到世界各国,形成了良好的交流。

还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和新西兰大使馆组织了一个中国和新西兰的活动,第一届我们就参与了,从第二届开始,我们就一直作为承办方,组织专家,组织选题,选择活动地点—— 今年是在南京。这项活动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这样一些教育部认可的交流,品牌平台的搭建,未来应该会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