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权利 | 喀什夜市藏着正宗的新疆味道(一)

 时光捡漏 2023-11-03 发布于陕西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来新疆已经半个月了。不管晚上住在哪个城市或县城,我和战友都要去逛逛当地的夜市。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喀什古城和它的夜市,都保留了一定的原始风貌,给我那种纯粹的名族本土特色。

因为,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喀什夜市,一向都是以美食种类丰富、风味独特著称,有最鼎盛、最平凡、又最接地气的人间烟火。所以说,喀什的夜市,喀什夜市是南疆维吾尔族美食小吃的天堂!而非内陆的小吃杂烩。

第一天到喀什,游览完香妃园吃饭,就被那些歌舞陪伴下的原汁原味、地道诱人、甜咸具备的风味吃食俘获。让我和战友在轻松愉快地逛吃中,美美品味到一场舌尖上的盛宴、尽享唇齿间的繁华。

傍晚时分,夜色还没完全拉开帷幕,通往夜市的路口就车来车往,人如潮涌。只见那些帅气的小伙子们头发梳理得油光泛亮,姑娘们头戴小花帽、配上炫彩的美瞳,身着各式新潮的花裙子,看上去要多靓丽有多靓丽,要多养眼有多养眼。她们三个一伙,十个一簇地一起拥向这段流动性很大的区域。眼尖的人一定还会发现,就连慈眉善目的老大爷们,也换上了领口绣着精美图案的白衬衫。一个个兴高采烈,脸上放光,仿佛去参加一场规模盛大的婚礼和一场极其顶级的晚宴。

沿街两边整齐划一的店铺,大多摆满了各种日常小百货与一些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尤其那些销售各类瓜果、干果的铺位比比皆是:旦木、核桃、石榴、杏子、甜瓜、葡萄等。我三十八年前就喜欢的长长的马奶子葡萄,玲珑剔透,甘甜如蜜。淳朴憨厚的商户们态度和蔼,满脸慈祥质朴的微笑,热情接待南来北往的游客。游人品尝着、询问着、比较着、选购着自己需要的干果。

漫步喀什古城夜市,便会与许多喜欢或不喜欢美食的人不期而遇。不喜欢美食的人是来看的,是用美食来养眼的;喜欢美食的人不仅是来品尝的,而且是要吃饱咥好的。

一些人看似漫不经心地在街道转悠,他们就是来吃晚饭的。这些特意没吃晚饭的人,不像我们这些游客一样胡乱转悠,他们有自己固定的吃饭点。

夏季是新疆的旅游旺季,来喀什夜市吃饭的大多是游客。像我们这样三五一组的游客,边走边看,不断地“察言观色“到了自己中意的摊点,问好价,扫好码,手里拿起竹签串起的烤好的羊肉,或一枚现做的冰淇淋,甚至拎着一包刚切好的牛头肉,无需坐下,无所顾忌地边走边吃,边与身边的朋友肆意大声说笑闲逛,或者继续“察言观色”有一家子吃饭的,也有一起共事的人吃饭的,有说有笑。也有亲戚朋友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吃得美美的,然后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药茶或酸奶,抹抹嘴,感觉甭提有多美了。真可谓人生一大乐事。一起旅行,一起吃饭和和美美。遗憾的是,这次来新疆,自己的家属有事未能来,心里总感到不美气!

夜市里很少有单独的桌椅,所有摊子,除过操作间,都是敞开的,围着两三张长条桌,外面摆着长凳,想吃就自己找空位坐下来。摊位卖的若是大块肉,就指点两下,老板切下来端盘递给你。若是串串一类,给老板说一声,自己就动手直接拿。想吃什么伸手拿,这在内陆可能性不大。

慢慢的天黑了下来,夜市人越来越多。看着灯火通明的夜市,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好友,先于我到达新疆的新柳传媒总裁——刘周让老师。假如刘老师在我的身边,就可以用他的无人机,在夜晚的天空中俯瞰这龟背般的喀什老城中心,灯火通明,热气腾腾,就像涮羊肉火锅一般。

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一个耍杂技的。围观的人不少。粘稠的水被表演者抛到两米多高,而后再滴水不漏地接入杯中。走近一看,原来这不是耍杂技的,是酸奶刨冰(也有人叫刨冰酸奶)。为了招揽生意,卖刨冰的小哥在杯中刮好冰,加入酸奶,然后把杯中的刨冰和酸奶混合物高高抛起。经过数次抛洒已经充分拌匀。一杯五元,我买了三杯,我和两位战友每人一杯。一口喝下去,酸爽异常,暑气全消。

来喀什之前,我曾听很多人惊叹初喝本地酸奶体会到的酸,真正喝后,感觉还好,就像我三十八年前被分配到边境某部队,休息时进入牧民毡房第一次喝酸奶的感觉一样,第一口下肚,感觉味道有点怪,随着第二口和第三口下肚,就会感到越喝越香,那是一种能真正感受奶味的鲜爽。假如吃完烤肉,最好的搭配是一小碗本地人用鲜奶酿制的酸奶,或刨冰奶,感觉棒极了。就像陕西人吃完面还要喝一碗面汤一样。

通过两个晚上的观察,我估计,夜市内共有上千种小吃。还有卖冷面、冷饮、冰激凌的,小到卖爆米花和瓜子,简直应有尽有。一些餐馆播放着我三十年前就听到过的劲爆音乐,在为自家的美食盛宴吸引食客光临。

眼前出现了一口超大的锅。这是我平生见过最大的黑铁锅,就像我家的双人床一样大,类似关东煮,却又不像关东煮般全是蒙人的豆腐、淀粉丸子。这里的大锅,里边全是肉,各类肉规律地混在一起,色美味香。当然,大黑铁锅,因为太大,也就成了好多游客打卡的“景点”。要说是大锅,没错!但有人说这就是一个圆形的肉池,巨大的肉池,也没错!本来就是大块牛、羊、鸡、鸭、鱼肉等等混合翻腾的海洋。

望着眼前这热气腾腾的肉池,我一方面理解了维族人中年以后体型的由来(汉人在新疆呆的时间长了也一样),另一方面又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中:之前已被烤串撑着了,眼前还有这么多好吃的,怎么办?尽管我和同来的战友,胃口足够好,至今没有改变吃晚饭的习惯,然而,肚子实在装不下了。

当然,喀什夜市少不了羊杂和牛杂。牛杂和羊杂,在我眼里要相对廉价一些,我也喜欢吃。廉价的,就不一定不是好东西。喀什的羊杂和牛杂打眼一看,就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金黄的面肺子放在盆下面,边上扎着竹签,中间像竹编一样一圈圈围起来的就是米肠子。把羊肠洗净灌入切碎的羊肝、羊心、羊肠油和调料,灌入大米煮熟,插孔是为了漏气。下面的面肺子是把羊肺洗干净,灌入用和好的面洗出来的面筋,加入油盐,扎紧气管煮熟的美食。二者通常搭配在一起吃。通红透亮中透出星星点点的绿色,是当地人喜欢的芫荽。羊肚子,卷起来像个球,也有切成宽条插在竹签上放到锅里炖的。这么一根竹签上的牛羊肚,在内陆可以做一碗羊杂汤。

这里提到的面肺子是新疆风味小吃,口味微辣,最早起源于伊犁,作为一种新疆的美食有三四十年的历史。把白面洗出面筋,待面水澄清过后,留少量的水搅成面浆,这个面浆内陆人是用来蒸面皮的,然而喀什人是把面浆放入羊肺中,加入调料缝上,煮熟切片即可。其一般搭配米肠子食用。

喀什夜市的烤鱼也很有特色。来喀什前自己已看过一些烤鱼的视频。在铁制的转盘上,围着熊熊燃烧的木炭火,一条条剖开的鱼被红柳扦子撑开一个平面,转圈插在炭火边,极为诱人。据说烤鱼的原始做法,正如塔里木河边的罗布人一样,起初都是在沙漠戈壁上生起篝火,将鱼穿在红柳枝条上,插在火边烧烤。烤鱼的大小也有讲究,以3公斤以上的草鱼最为合适,越大烤出来越好吃。火渐渐升腾起来,与做馕坑肉不同,由于处在完全的开放空间,木炭火的温度不能太低,要看到有火苗蹿起来,才算合适。整个烤制过程大约一小时。销量很好,吃烤鱼常常需要等待。喀什的时间,属于沙漠与戈壁的时间,属于河流与水库的时间,所以,想吃烤鱼,就得等待。可以坐下来看烤鱼的过程,也是赏心悦目的。心急的人可以走几步,在附近转转,而后再返回来,时间就不会显得枯燥漫长,反而让人对即将到嘴的美食多出一种应有的敬畏。

我发现喀什烤鱼,都是烤熟以后再放调料,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烤熟后放调料,怎么可能更入味?我想,大约像我们平常做菜一样,往往最后放入盐,不过是为了尽量保持食材的鲜度吧。不过,当我看到鱼即将烤好时,师傅们将烤鱼摊平放在一个铁丝网上,刷上用皮芽子(洋葱)辣椒、香菜、孜然、胡椒粉调配好的汤汁,看着汤汁在鱼肉中沸腾时,我忽然明白了一切。

走着走着,我看到好多摊位前,摆着几排搪瓷缸子,就像凤翔的砂锅米线一样。原来这是一种常见的清炖羊肉——缸子肉。一个搪瓷缸里面通常就是一份的清炖羊肉。配料和大锅炖煮的羊肉会有所不同,会放一些诸如恰玛古之类的东西。

突然在一个摊子上看到,六十块钱一个牛蹄子,口水不自觉的流了下来。三十八年前在新疆呆了六七年,这次又在南北疆转了一圈,从来没有见到过像秦川牛一样的肉牛,见到的都是牦牛或奶牛。这里的牛蹄子,是牦牛蹄子,还是奶牛蹄子,我就不知道了。

我只知道喀什夜市的羊蹄子,因多采用体形硕大的麦盖提大尾羊,羊蹄也更粗壮。与小时候自己在家里父母把羊蹄煮烂了才让我们吃不同。小时候父母喜欢长时间熬煮,取其软糯香辣的胶质,相比现在吃羊蹄或牛蹄,似乎更追求那种筋头巴脑的咀嚼快感。就像内陆有些人喜欢吃烙面皮一样,追求的就是那个嚼头。

喀什的烤鸡,当然是整只的,吃的游客不多,好像没什么人看得上眼。鸭子劈成四半,也是在大锅里炖熟,锅里还有鸭蛋和鸭胗串,鸭胗用宽不锈钢条串一起,这一串怎么也得有半斤吧。

如果你是牛羊肉爱好者,又是颇有肚量的老饕,喀什夜市能带来绝对的兴奋与满足。烤羊肝、烤羊心、烤羊腰子、烤羊肠子等,各有各的风味,味道都挺美。作为一个老新疆,每天都去吃什么烤全羊、架子肉、馕坑肉、缸子肉啥的,不切实际。然而,平日里去撸几串烤羊肉,也还不上奢侈和夸张。炖羊肉要配着窝窝馕吃,一口馕一口肉一口肉汤才美滋滋。酱色醇红、丰润油亮的农家牛头肉,咬起来鲜香软糯,亦有嚼劲。牛头肉那种浓浓的香,肥美的鲜,有时会反映在我们这些游客的脸上。

喀什烤肉,像这座城市的抓饭,调料简单,不外乎盐、孜然,所自信的仍是牛羊肉本身的鲜美。烤肉所以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角,我想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烤肉所营造的那种烟火气息,滋滋冒油的肉香,孜然的香气,再配一瓶有“大绿棒子”之称的“夺命大乌苏”啤酒,所谓的红尘滚滚不过如此吧!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曹权利,网名田野,一个喜欢用文字和相机记录生活的凤翔人。


精彩回顾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