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第106篇:郭哥评课∣科组活动的开展应有学术性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3-11-04 发布于广东

科组活动的开展应有学术性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10月27日下午,我到沙溪初级中学进行教学视导,该校的年轻教师苏丽蕾执教了七年级上册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教师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继续学习默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后能了解文章大意,概述大致内容;二是揣摩关键句,了解莎莉文老师的形象,体会莎莉文老师对我生命的重要意义;三是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获得对人生的有益思考。教学流程主要有:导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默读训练,了解文章大意,这针对目标1设计的环节;抓住“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一句,品味“唤醒”,感受“再塑”的过程,这一环节基本上对应的是目标2;最后是理解“再塑生命”及文章主旨,并进行延伸思考,基本对应的是目标3。

本节课的主要亮点有:一是注重落实阅读方法。本单元要求继续学习默读,教师在本节课上也进行了刻意的训练;二是注重以评价推动教学。默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并没有太多的正向的要求,例如“应该如何如何”,而是多从反面进行要求,例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等。在这种情况下,用评价量表的形式“倒推”学生进行默读,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该评价量表也比较专业,分别从默读时间、默读技巧、默读习惯三个维度进行检测。三是注重阅读策略的教学,例如引导学生关注标题和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来概述情节等,从言语形式的角度进行文本分析等。这就使得“教课文”和“教语文”有了一定的区分。四是引入了大量的助读材料,说明教师课前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不过,我认为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过于琐碎,还是不能摆脱“教师碎问,学生碎答”的困境。教师围绕“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一句话提出了七个问题,然后逐次对每个问题进行讲解,学生长期在这种教学思路的带领下,获得的只能是大量的碎片化知识和能力,养成的是被动听讲、被动回答、被动思考的习惯。我觉得完全可以将七个问题一起抛给学生,然后给予大块的时间进行讨论,然后分享展示。教师再进行指导和反馈,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此外,在教学设计思路上,我也觉得还有值得改进之处。本文题目是《再塑生命的人》,课后“阅读提示”也说:“阅读文章,要关注标题,尤其是那些能揭示主旨的标题。本文题为《再塑生命的人》,为什么生命要'再塑’呢?谁来'再塑’生命?如何做到的?”本节课虽然也关注了标题,但没有以标题为主线设计问题链。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进行如何提问:本文题目是《再塑生命的人》,请我们思考一下“再塑”谁的生命?为什么要“再塑”而不是“塑造”?谁“再塑”生命,“再塑”的过程、关键和结果是什么?然后围绕这四个小问题、两个大问题进行小组思考讨论,可以给学生8-10分钟专门突破这些关键问题。还可以请学生从文中找到体现“再塑生命”的典型片段,说说莎莉文老师的形象等。这样的教学,也体现了“自读课”的要求。

当然,对于“再塑生命”的理解,也要更为深入具体,不能停留在“唤醒灵魂”“获得光明、希望、快乐、自由”等抽象概念的层次。这些抽象概念其实是建立在一个具体的事件基础之上的,那就是莎莉文老师引导作者在语词与实物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帮助海伦·凯勒恢复了语言功能,并建构起了一个语言世界。没有语言,就不存在意义和价值,更谈不上自己的世界。这一点可以从文章反复说的句子中看出来,例如“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名称”“原来世间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等。这才是“再塑生命”的本意和关键。

听课之后,科组安排了说课和评课的内容。苏丽蕾老师先进行说课,教师进行了事先的准备,说课表现得很专业。“说课”虽然有一个“说”字,但不是感性的“说话”,而是理性的“解说”,她介绍了教学目标,并阐述目标制定的依据,然后介绍了教学流程以及各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并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老师的偶然行为,而是在科组常规性的组织习惯中形成的。苏老师说课之后,是沙溪中学王然老师的评课。她说科组进行了分工,每个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课,她分到的角度是“教学评价”。于是便聚焦于“教学评价”对这节课进行点评,分析了本节课上评价的亮点,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以及具体的改进措施。那我相信,苏丽蕾老师别的观点可能都没有什么触动,但是对王然老师讲的这一点一定会有思考和改进,这就是评价的价值。评课真的不是面面俱到的点评,也不是用宏大抽象的概念进行蜻蜓点水式的点评。如果你在3分钟内讲了20个点,每句话一个观点,但没有具体分析,那么对于执教老师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现在对学校进行教学视导时,一般会先请上课老师说课,然后再请教师代表评课,目的在于检查学校是否真正落实了“聚焦式评课”的理念。目前来看,这方面开展得比较扎实的是中山市第一中学和沙溪初级中学,科组长能够有意识地改变听课评课的程序和要点,能够指导教师进行“资源式备课”“复盘式说课”和“聚焦式评课”,一定能够让科组活动更加规范、科学、有效。科组长没有觉醒,还是习惯于过去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科组建设是很难取得实效的。当然了,想方设法调动有专业追求的教师的积极性,也是重要的方面。在此,我也呼吁中山市初中语文教科研共同体的成员要率先垂范,积极在科组活动中践行“三课合一”的理念,带动更多的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教学效果。课堂改变,教师改变,学生才能真正改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