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世纪中国诗人批判之二十:王寅

 置身于宁静 2023-11-04 发布于浙江

谈起王寅,总会想起他的那首很有名的诗《想起一部捷克电影想不起片名》,这首诗的标题就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布拉格湿漉漉的/公园拐角上姑娘吻了你/你的眼睛一眨不眨/后来面对枪口也是这样。”

对于栖居在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的诗人来说,年代的确认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所在。譬如诗人柏桦,他在九十年代并没有停止诗的写作。但另一位诗人钟鸣对他仍然作出了如此判断:“他(柏桦)没能在诗歌中进入九十年代”。

王寅无疑乃是从八十年代走出来的诗人,“秋天的午后这样好/阳光像草坪柔软地在我的纸上铺展/难以相信会有夜晚/会有篝火,会有人哀悼星星陨落。”舒缓、优雅,甚至带点洋气,“杯中的酒向有水的街道/梦走进睡眠的石头房间/这么多像满目的秋凉暮色/ 独自为我展开。”

王寅以一个漫游者的身份踽踽独行在八十年代,尽管同时期的很多诗人开始转向叙事的探索。王寅依旧坚持他的抒情,正如诗人黄灿然所说的那样:“王寅,他是一个裂变的诗人,而他裂变的一个特点,恰恰是反潮流。从早期的略带叙事成分,转为后期的强烈抒情。

九十年代沉寂的王寅,远远地超越了80年代响当当的王寅。”作为诗人,王寅非常早熟,他最早的诗作《朗诵》、《想起一部捷克电影想不起片名》等就已经显露出优雅、节制的成熟风格,随后三十多年的写作,只是在既有基础上持续不断精细打磨。

“夜色中的草很深/很久没有人迹/很久没有想起你了/你的孤立的下巴闪烁/像天上那颗红色的星。”与勃莱一夕谈,自我的对照与沟通。王寅自己说过一句话:“最优秀的诗人,都是些梦境的漫游者,技艺的挑剔者,世态的旁观者。”无疑,这句话里透散出作为诗人的王寅很多秘密。他的写作方式,“漫游者”与“旁观者”的描述和态度使得王寅的诗超然而迷人。

王寅早期深受意大利诗人如夸齐莫多、蒙塔莱等人的影响,轻盈、简洁、纯净、注重细节、讲究质感。读他的诗很有语感的愉悦,“晚年来得太晚了/在不缺少酒的时候/已经找不到杯子,夜晚/再也没有了葡萄的颜色。”“昨夜下着今天的大雨”,这先知一般的空谷足音,或许“说多了就是威胁”。“送斧子的人来了/我们的头来了。”另一个时代来临了,谁都无法逃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