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它是中国文化的“遗物”,号称一件能买半座城,真正的传世国宝

 墨品书法网 2023-11-04 发布于北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各大学派留下了数不清的典籍。它们历经风雨,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焚书,我们在今天还能领略其中的智慧,是一种幸运。从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学说就确立了自己的“至尊地位”,随之而来的是文人对儒家经典的拜读。

历代王朝为了稳固皇权,对儒学书籍也进行了“挑选”,原著中那些“不太合适”的内容,就进行删减,这种做法在宋代以后比较普遍。我们要知道,古代人的“识字率”非常低,就更不必说能够读懂这些书了,而官方刊刻,成了它们传承的重要手段。

与民间刊印相比,官方刊刻有三大显著优点:首先,汉字的准确率比起民间写本高得多,民间文本中常出现异体字和错字;其次,涵盖内容广且版本更加可信,虽然会对内容进行删改,但比起民间那些整本都是伪作的版本,还是更客观;第三,就是能够用到当时最先进的印刷或摹刻技术。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保存着一套一级文物,它们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遗物”,也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它就是《开成石经》。文物界认为《开成石经》冠绝整个古代碑刻史,唐大和七年(833年)至开成二年(837年),皇家命当时最顶尖的书法家和刻工,在长安国子监刻石,四年时间,此作完成。

《开成石经》共刻石114块,每块高2.17米、宽83至96厘米不等、厚20厘米,两面刻字,共228面;每面8栏、满行10字,由间隔线分割,共计650252个字,以楷书镌刻而成,单字大小约2厘米。

《开成石经》内容为儒家典籍,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春秋》三传、《孝经》《论语》《尔雅》《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等12部,如果加上乾隆年间补刻的《孟子》,则一共十三部。中国历史先后有过七次,而《开成石经》是刻工最佳、保存最完整的一部,之后历代王朝多以此为正版。

《开成石经》不仅文献价值高,书法价值也不容忽视。其字以欧阳询楷书为基础,兼取虞世南、褚遂良风格,这在某些笔画细润轻盈处理上可以看得出来。

同时笔画的起笔和收笔较为明显,横画提按分明。柳公权书法虽然在当时已经极为知名,但此碑并未取“柳体”笔法。此作有隶书题额,具有明显的“唐隶”特点,装饰性强,字形拉长,结字偏长方形,将左波右磔的主笔笔画夸张处理。

《开成石经》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被移入西安碑林,至今依旧保存在这里。原本没有什么价值的石块,因为这些文字书法的存在,而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实现了不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